《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以“逆时效”寻求新闻的厚度

● 曹建兵 《 新闻战线 》(

    摘要:实现“逆时效”新闻的“新发现”“新发布”,需要在挖掘、策划、养护、等待上下功夫。等待不是一种消极态度,而是守得住寂寞的智慧。金华晚报在寻找新闻的独特性、唯一性和厚度、内涵中追求时效,让“逆时效”新闻有了“新价值”“新魅力”。

    关键词:“逆时效”新闻     金华晚报     新闻厚度

    时效性是体现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新闻事件发生时,新闻机构往往为了将报道提早发布几秒钟而竭尽全力。当下,争分夺秒已经成为新闻竞争的常态。如果把这种状态称为“正时效”的话,那所谓的“逆时效”,就是新闻事件并不是当下发生的,可能发生在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之前,与其新闻之“新”相关的,只是“新发现”“新发布”。所以,它不追求新闻的快,而更专注于独家性、独特性,所写的新闻凝聚了时光的力量,更有内涵、更有厚度、更让人回味。为此,金华晚报着力挖掘、策划、养护、等待“逆时效”新闻,展现“逆时效”新闻的独特魅力,收获了广大读者的点赞,也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肯定。

    挖掘“逆时效”新闻

    如果说“正时效”新闻是显性新闻,是锋芒毕露、惊涛骇浪的,那“逆时效”新闻则是隐性新闻,是含而不露、风平浪静的。要实现“逆时效”新闻的“新发现”“新发布”,光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挖掘”。就像煤炭、石油,它们并不是显露在地面之上,而是在地下,需要挖掘、钻探。

    2017年情人节前夕,金华晚报主办情书大赛,参与者众。活动结束后半个月,一封信姗姗来迟——89岁的老人何志超写给60年前的初恋张小倩的情书。这不仅仅是一封信,还有“戏”、有“故事”。为此,金华晚报安排记者登门采访。4月21日刊发了记者陈丽媛采写的新闻《耄耋翁深情呼唤初恋 张小倩你在哪里》。

    一个普通老人寻找一份纯纯旧爱的故事,火爆程度超乎想象。以本地受众为主体的金华晚报微信公众号一刊出,阅读量很快10万+,点赞3400多次。而更多的网络转发和阅读难以统计。连续数日,一位老人寻找初恋的故事,成了金华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

    4月28日,金华晚报做了后续报道,虽然没有为老人找到初恋,但是整个社会就像接受了一场爱的洗礼,微信公众号后的评论总数超过一万字。

    “感动人的,或许是过去的爱情里,有专一的深情,有恰如其分的慢和回味,有牺牲精神和爱人如己。”而现在呢,吃饭有快餐,阅读有手机,购物有快递,出行有滴滴,爱情有“速配”……当代的爱情正面临物质与功利的挑战,内心深处的幸福越来越难得,所以一个普通人的爱情才那么打动人,那么让人有共鸣。

    文章之所以感动人,让人回味,是因为这一报道让人们感受到:“看完何老师的情书后情难自抑,泪水一直在流”;“在连情感都可以快速消费的年代,何老师让我又相信了爱情。总会有那么一个人深藏在你的心底,假如在对的时间、对的人出现了,请跟随自己的内心好吗?”朴素经典的爱情不会过时,虽然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爱情体验。

    文章之所以引起巨大的反响,是因着时光的力量。一份真情穿越60年时光,怎不让人回味无穷?

    策划“逆时效”新闻

    “正时效”新闻发生在当下,而“逆时效”新闻事件已成过去时。要让时光“穿越”,媒体需要有好的策划,通过策划。让时光“倒流”,让过去“再现”,实现“逆时效”。正如,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2017年9月8日,金华晚报刊发了陈越和徐莹采写的千字文《八一街 见证金华城的凤凰涅槃》,采用了13张照片,摄影师陈少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路跟拍到当下,一条街见证了一座城市由北跨江向南一路延伸的历史,一条街的变化,浓缩着一座城市的成长。

    为了喜迎党的十九大,金华晚报自8月推出《老照片》专栏,以见证城市的发展。记者通过征集老照片,采写摄影故事,让照片说话,让摄影者说话。随后发表了《黄宾虹公园:墨舞独殇诗意求》《婺江,那些值得频频回望的吉光片羽》《旧梦依稀亦可寻 食品厂,化验室的故事》《熟溪桥:百尺长虹锁碧流》等,每周一篇,几张照片,千字文章。这些照片里,时光最久的是赵章云拍摄的熟溪桥,摄于上世纪50年代,时间跨度长达60年。而摄影作品除了“有图有真相”,更重要的是,创作者就是见证者、亲历者,他们的讲述更具有说服力和准确性。这些文章一经网络转发,阅读量10万+成为常态。

    养护“逆时效”新闻

    要让花儿含苞待放,需要浇水施肥;要让幼儿茁壮成长,需要精心养护。“逆时效”新闻也是如此,只有精心养护“新闻源”,才能收获“大新闻”。

    2007年,驻金某部年轻军官、山东汉子孟祥斌奋勇跳进婺江,从冰冷的水中救起了轻生女子李小月,却在前来探亲的妻女眼前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孟祥斌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也因此成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英雄遗孀叶庆华虽然离开金华,但每年年底,都会给金华晚报寄来一封信,追思亡夫。2013年,她又一次来信,信中内容让人眼睛一亮:叶庆华和轻生女子李小月一直保持着联系。于是,周末部安排记者赵如芳奔赴安徽等地采访,写出了一篇2000多字的特稿——《姐妹》。

    这是一段特殊的情缘。面对让自己失去丈夫的“仇人”,本应心生怨意的叶庆华选择了宽容、关爱;面对因拯救自己而失去生命的英雄遗孀和孩子,心生愧疚的李小月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感恩和面对。《姐妹》用平实的文字、朴素的语言,记录了因英雄之死改变了命运曲线的两个女人的故事。贯穿平凡岁月的不再是惊心动魄的壮举,而是细水长流的心灵沟通,女人的坚韧和博大的情怀隐含其中,读之心动,感人至深。在她们的感情渐渐升温中,在她们的内心渐渐融化中,主题脱颖而出——恨没有开始,爱没有结束——从孟祥斌那高高一跃的伟大到今天你来我往的平实,爱以另一种方式在表达、在延续。大爱无疆,超越生死,这正是对英灵最好的告慰,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努力倡导的情怀。

    《姐妹》以日记体的形式用第一人称来表现,细腻真切,读来直抵人心。非同寻常的“姐妹”,是美事,也是美文。该文拿下了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有关救人英雄孟祥斌的新闻报道,金华日报曾拿到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一个拿过中国新闻奖的题材,6年后,又一次拿到中国新闻奖,这在新闻界十分少见,背后是对一个新闻长达6年的持续关注,是时光给予的厚礼。而6年时光的洗涤,旧新闻里长出来的新闻是独家的,是无人争抢的。

    沙畈水库是金华市区及周边90万人的饮用水源,水质在全国同类城市排名前三。为了水源涵养保护,作为省级生态功能涵养区,沙畈乡被禁止一切工业及大部分养殖业,甚至限制发展旅游业,失去了许多发展机会,2005年前是典型的贫困乡:近一半人是贫困人口,卫生院没有一个护士,整个乡没有一所幼儿园……库区的保护和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当地百姓时有怨言。

    为了让库区人民同步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自发、积极参与水源保护,2005年起,金华晚报以“饮水思源,反哺沙畈”的名义拉开了持续8年的“山乡圆梦创富行动”——从孩子、教育、医疗卫生入手,引发市民关注沙畈、增强反哺意识,热心参与改善当地民生;引导城乡互动,推动全乡绿色产业大发展,实现山乡富裕的目标。

    2005~2008年,金华晚报发起捐建幼儿园、图书馆,输送医疗人才活动,改善当地教育、医疗现状。2009~2011年,着力提升市民反哺沙畈意识,促成政府落实生态补偿金4800万元。2012年,办竹笋节;开展山乡夜话,激发山区农民创业激情,催生新经济体……

    “山乡圆梦创富行动”仍在继续。为贫困山区搭建致富路,产生极大的社会效应,这组报道获2012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等待“逆时效”新闻

    快节奏生活时代,为了追求新闻时效,拔苗助长、杀鸡取卵往往成为一些新闻工作者的现代寓言。而 “静待花开”就变得越来越难能可贵。“静”是不拒绝、不焦虑、不逾越,“待”是养精蓄锐、厚积薄发。静待花开是有目的性、主动性、计划性、执行力的过程。因此,等待不一定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守得住寂寞的坚定智慧。不少“逆时效”新闻,需要在等待中成熟、在等待中收获,而不是急着采下苦涩的青果。

    2016年2月26日的《尖峰山之约》,只有短短2500字,背后却有十余年的等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座不大的城市,一群公益人赴一场“一座山一些树”的十年之约。它不是轰动性的新闻事件,但背后浓缩着时光的力量,凸显了时代的变迁。

    这是一个绿水青山的梦,是环保梦,是让爱成真的梦。T小队是金华晚报2004年创办的一个论坛,是本土公益人的精神家园。他们怀抱公益理想,践行“让家园更美好”的努力,助学成百上千人,建立了80多所爱心图书室,创办了爱心幼儿园,不间断地清洁城市、护水、宣传环保公益……十几年前,他们有过一次上山种树的善行;十几年后,尖峰山上的树多了,公益团队也壮大了,当年参与种树的人都当了父亲母亲,有的甚至当了爷爷奶奶,但他们乐做公益的心没变,行为没变,影响着更多的人走向公益,让家园变得更美好。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明的进步、民众观念的改变。《尖峰山之约》写的是绿水青山的故事,是一张地方主流报纸对市民文明推动、观念引领的一次成功示范。

    虽然金华晚报的“逆时效”新闻效果不错,也获得得了不少的奖项,但需要强调的是,时效性永远是新闻价值的体现,即使是“逆时效”新闻,也要在追求新闻的独特性、唯一性,厚度、内涵中追求时效,拥有更多的“新发现”“新发布”,从而体现出新闻的“新价值”“新魅力”。

    (作者系金华晚报周末部主任)

    责任编辑:郭潇颖

脊梁
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典型宣传
以“逆时效”寻求新闻的厚度
以专业化听评促进质量的提升
提升党报要闻版的“颜值”
地方党报如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