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风雅“毛边书”

● 路来森 《 新闻战线 》(

    购得止庵校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周作人自编集》毛边本。计五册:《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秉烛后谈》《药味集》。盖是因了机器装订,书之“天头”齐整,仍未裁;书之“地脚”“书口”,全然毛边。如今,毛边书难得,更难复现前人收藏、阅读毛边书的一派风雅,故得此书,深喜之。

    毛边书究竟产生于何年代?似乎难下定论。据说,最早始于欧洲,本色的欧洲毛边书,应是“三边不裁”,即天头、地脚、书口,均不裁开。鲁迅先生深以为然,他说:“三面任其自然,不始刀削。”国人也大多以此话为标准界定毛边本。想来,毛边书最初产生的时候,并非刻意为之,也许只是因为装订者的懒散或者疏漏,成此种“毛边本”。未料竟是受到读书人的喜爱,终至成为读书人、藏书人的一种“小情趣”。

    鲁迅先生是极喜欢毛边书的:“我喜欢毛边书,宁可裁,光边书像没有头发的人——和尚或尼姑。”毛边书的魅力到底何在?可能人说各异。但书评人杨小洲的话似乎大有道理。他说:“毛边书的原始形态给人以想象和比喻的空间,以此作扩展,将其想象作待字闺中的处女,或将其比喻作不修边幅的村姑,有闺秀之风也有山野之趣,展玩之余尚可吟咏。”言之,似犹未足,于是又将各种版本的书做一比较,以彰显毛边书的特色:“精装书如同贵族,高雅华丽;签赠本如同贵妇,寄藏私情;限量本如同闺秀,可遇而难求;毛边书如同村姑,朴拙清醇。而毛边未裁又如同处女思春,虽经他人之手却洁身自好完整如初;毛边已裁则如同乡绅之下堂妾,容颜不改风韵依旧,让人顿生浮想,暗生惜香怜玉之情。”

    到底,还是因了毛边书的那份朴野自然引人怀想的情味。

    书,终还是要读的。《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三书,此前已收藏有钟叔河先生出版的单行本,且读过多遍;唯《秉烛后谈》《药味集》不曾读过,于是决定前三书作为收藏;后二书裁之阅读,也好享受一下阅读“毛边本”的乐趣。

    前人风雅,据说,装订得好的毛边本,作者在送人时,常常附带送一把裁纸刀;讲究的,裁纸刀是用象牙磨成的薄片状的刀,便于夹在书中附送的,兼具书签用途。我等是无此福分的,于是亲购薄竹片刀一把,以之裁书。裁一页,读一页;读一页,裁一页。觉得,读“毛边书”,其享受似乎更在阅读的过程。书的纸质甚佳,刀片切入书页的缝隙中,轻轻地划动,能听到纸裂的清脆的声响,如嘹亮的歌音,回旋弥耳。纸页裁开处,有的呈锯齿状,参差如山峦起伏;有的似棉绒絮,柔和如风拂心湖。捻起一页页的书页,轻轻地翻过崭新的页面,青山秀水般妩媚妖娆。视觉牵动心思,浮想联翩,端的是一番美好的享受。

    更重要的是,这种边裁边读、边读边裁的阅读过程,你不能心急,你必须心静,你能在一个缓慢的过程中,享受到那种阅读的悠游自在。所以,从某种角度看,阅读毛边书的过程,也是一个性情修炼的过程,一个助人思考、提高人生品质的过程。虽然有点形而上,而事实也确乎如此。

    读毛边书,享受一份朴野;也享受一份人生的风雅。

    (转自11月15日深圳商报)

谨慎使用“七个XX”一类的提法
难忘池北偶
风雅“毛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