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用优质内容占领渠道,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

● 齐 彬 《 新闻战线 》(

    摘要:当下社会,信息泛滥,鱼龙混杂,谣言充斥,以更多的优质内容占领各种渠道,是媒体的责任。中国新闻网借力母媒体,不断加强适于移动传播、参与性强的新型信息的原创,以优质内容占领各类传播渠道,在《网络传播》每月“新闻网站被转载指数”排名中,一直居榜首。

    关键词:媒体融合     全媒体记者     渠道建设     第三方平台

    从1999年1月正式开办到现在,中国新闻网依托中新社的通讯社资源,延续“中新风格”,源源不断地向第三方平台输送优质新闻内容。

    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杂志每月推出“新闻网站被转载指数”,客观反映新闻网站原创报道内容在各类新闻网站中的传播效果。该指数自2016年7月首次推出至今,中国新闻网连续以较大优势稳居榜首。

    在几大商业门户网站新闻页的头图区,中新网的稿件经常被重点展示。各大新闻媒体客户端或综合信息类客户端,也经常推送中新网的稿件。

    采集编发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

    随着移动平台和自媒体的日渐兴盛,网民对新闻内容的需求增大,参与感增强,媒体竞争压力也日趋加大。

    作为中新网的母体,中新社在境内外共有50余家分社与分支机构,拥有遍布全国和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采集网络;通讯社不间断滚动播发电讯稿的流程和互联网高度契合;通讯社拥有文字、图片、视频等诸多业务形态,对于媒体融合来说,这种优势无可比拟……中新社有延续了60余年的“中新风格”。所谓“中新风格”,集中表现为“短、平、快、活”的新闻文风,真实、客观、及时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而“官话民说、硬话软说、长话短说、空话不说”,在确保新闻媒体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同时,努力做到更加“接地气”。

    仅仅依靠中新社母体的信息采集网络还远远不够,近年来,中新网在自身采编队伍建设上持续发力,网内设有相当规模的原创中心。

    信息爆炸的当下,好比商品极大丰富的时代。消费者“衣食住行”的需求不再仅限于温饱,他们对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家会更多地选择舒适又有品位的产品。中新网的稿件,恰好能够满足网友对新闻产品的类似需求,有用、有趣、有温度。中新网旗下的产品种类丰富,除文字、图片、视频等传统“产品”,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我们增加了直播等网友参与性更强的新产品,可以满足各类“消费者”的不同喜好。截至2017年9月,中新网已经做了300余场网络直播,拥有一批固定“粉丝”群体。

    目前,中新网和中新社的大多数记者都具备“全媒体能力”,一名记者抵达新闻现场,既可以做直播、拍小视频、拍摄照片,也可以发微博微信稿、写中新网稿及专供海外华文媒体的电讯通稿等。以2017年7月杭州餐厅爆燃事故为例,中新社浙江分社记者抵达现场后,首先传回图片、小视频和微博稿件,然后开始现场直播。前后方积极配合,多路新闻产品都在第一时间发布。当日直播,仅在中新网微博端的观看人数就超过50万,多家第三方平台累计超百万网友观看直播。

    综上所述,中新网和中新社的传统新闻产品,原本就比较适合网络传播,拓展出更适合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直播、小视频、图解漫画等全媒体新产品后,更为各平台各渠道的网友所喜爱。

    打造受众体验舒适的自我展销平台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再好的产品,也要有优质的展销平台。拥有完整横向产品线的中新网,仍然非常重视新闻产品的展示与“销售”。

    首先,中国新闻网PC端经过近20年的不断调整,版式清新、内容丰富,浏览者众多,主要受众群体为公务员、媒体从业者、大学生等群体。其次,中新网近年来一直在移动端发力,现在手机网和客户端的用户数量都有所增长。再次,中新网在微博、微信、海外社交媒体上都开设了的账号,这些账号就像是超级大卖场中的“中新专柜”。这些“专柜”的订阅用户数量可观,中新网微博账号粉丝数超过3200万,微信公号有百万级别的粉丝订阅,中新网的小程序“中新网精读”也有数量可观的订阅。

    为了提高时效性,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发稿速度,中新网试水手机端传稿、发稿系统,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等各项成本。

    作为“消费者”的新闻受众,不仅可以在PC端,还可以在手机网和客户端“选购”中新网的新闻产品。在我们的“专卖店”,“商品”的种类丰富,琳琅满目。

    差异化供稿实现渠道全覆盖

    中新网一直在平台建设上发力,同时也很重视其他网站、平台、客户端的传播渠道,努力推动优质内容对受众的全覆盖,使自身优质新闻稿件的影响力最大化。

    中新网的新闻产品,是商业网站、新闻聚合平台的稀缺资源。中新网的新闻采访力量是这些商业平台和内容分发渠道所缺乏的。各类新闻聚合平台特别重视中新网的采编资源,积极与我们联系,邀请入驻。他们借助中新网的优质内容,积聚用户,壮大自身平台;中新网则通过聚合平台提高传播效果,提升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中新网已以优质内容入驻各类第三方新闻聚合平台,这些平台在各类媒体及自媒体入驻后,日显繁荣,经济效益甚为可观,中新网积累了大规模的忠实用户——在今日头条,短短半年时间已经拥有230万的订阅用户——经济上也获得收入。当然入驻媒体的付出与收入还很不匹配,这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问题,需要入驻媒体与入驻平台协商解决。

    中新网和商业网站是竞合关系,既竞争又合作,合作可实现优势互补。中新网会根据不同平台、不同渠道的定位,提供差异化、个性化产品,实现中新网稿件的全方位、全平台、全覆盖传播。以与今日头条的合作为例,中新网和今日头条有非常良好的沟通机制。今日头条的新闻强调“快”与“精准地域”,在可预见的重要稿件发布前,中新网会与今日头条提前沟通,第一时间在中新网自身的“专卖店”和今日头条这个“大卖场”同时发布。据说,目前已经有超过4000家媒体机构与今日头条合作。至2016年底,历史累积阅读量达1亿次的媒体已经有120家,超过5亿次的有24家,中新网是24家之一。

    对微信公众号、ZAKER等追求长文章、深阅读的平台,中新网会重点推荐深度稿件资源,如调查报道、深度评论等。目前,有多个平台与中新网合作共享直播资源,中新网根据这些平台的定位重点推介直播场次。中新网在各种题材直播前,会根据各个平台的不同需求进行重点推荐。

    中新网的这种差异化供稿形式,高效地为各第三方平台提供了他们所需的内容,也为自己找到了最佳传播渠道与机会。

    优质内容占领渠道体现媒体责任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融平台与渠道于一身,新闻信息由媒体采集、媒体传播,媒体既是新闻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把关者、传播者,媒体集各种责任于一身。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异军突起,新闻信息的“供货”良莠不齐,信息平台繁杂、传播渠道众多。为了“100000+”,很多自媒体和某些专业媒体“语不惊人死不休”,网上充斥各类卖萌、猎奇、惊悚、情色甚至谣言,经过深入采访的严肃新闻却被边缘化,建立在扎实调查基础上的深度分析也常常得不到好的推荐位置。

    在此情况下,当媒体难以掌握掌控主流信息平台、主流传播渠道时,就应该以自己优质的新闻内容去占领这些平台、渠道,让优质内容、真实新闻得到广泛传播。中新网在第三方平台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影响力,表面看是业界、第三方平台认同的结果,实际上是网友选择的结果。用更多优质、严谨的新闻产品占领各网络平台,可产生挤出效应,挤出那些劣质内容,以“良币”驱逐“劣币”。这是当下媒体的重要责任。

    今年来,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先后出台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多部新规,进一步规范网络信息管理。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版权意识增强,优质新闻信息版权保护在加强。这对于优质新闻信息生产者是一大利好。一方面,要鼓励传统媒体、优质内容生产者去占领各个网络平台、各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应该保护好这些优质内容生产者的权益,让他们获得与付出相当甚至更高的回报。

    (作者系中国新闻网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建  文

智能推荐:认知和改进完善都需要时间
用优质内容占领渠道,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
打造TV+互联网惠农服务新平台
乡村直播的兴起及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