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地市党报的新闻供给侧改革

——基于绍兴日报的探索与启示

● 单滨新 《 新闻战线 》(

    绍兴日报把掌握舆论引导权作为新闻供给侧改革前提,通过项目化策划、集约化推送、特刊化引领做强主题报道,狠抓新闻评论建设,借助扫码技术增强版面信息输出功能,着力克服采编人员“本领恐慌”,在不断改革中提升党报竞争力。

    媒体发展进入深度融合的新常态,崛起的新媒体不断压缩传统媒体的生存和话语空间。提升地市党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唯有适应新的生产条件和新的社会需求,围绕内容加强新闻生产供给侧改革。美国传媒巨头萨默·雷石东曾云:“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

    面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大势,绍兴日报顺势而为、自觉变革,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之路,借鉴供给侧改革理念,从新闻生产供给端入手,改进传播内容,提升新闻产品附加值,努力实现新闻供给侧与用户需求侧相匹配,为建设新型主流传媒集团夯实基础。

    把导向管理要求落到细处,牢牢掌握舆论引导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报的政治属性,这是新闻生产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前提。始终强化党性原则,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导向管理各项要求落小落细,落实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操作层面,促进“两个舆论场”的沟通融合,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话语权。

    建章立制加密“过滤层”。落实严格的采编发管理流程,执行好“三审三校”制度,尤其防止因技术性差错而导致的政治性错误。这些年,绍兴日报一直严格执行“把关防错工作规程”“编校质量奖惩细则”“加强新闻舆论导向管理的办法”“一读岗位职责及重大差错处置预案”等制度,人人盯梢,层层过滤,最大限度防范风险,确保出版安全、舆论安全。

    严格日常管理勤“吹风”。在落实新闻舆论导向管控总体要求的同时,把好阶段性工作、特定事件、突发事件的报道口径关。绍兴日报坚持“周一编务会”制度,每周一上午10点半召开采编线中层以上干部会议并形成会议纪要,做到早明确、早提醒、早防范。每天上午11点、下午4点举行采编会议,对当天的稿件进行分析梳理,对特定稿件的导向把关提出针对性要求。

    强化版面仪式感。版面语言是纸媒的独特优势,是纸媒评价新闻、体现导向的重要手段。稿子先发与后发、篇幅的大小、版位的高低、图片的幅面、标题字号的大小,乃至色彩、线条的运用等等,都体现政治导向、舆论导向。绍兴日报加强与市委办、市委宣传部沟通,严格执行《关于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实施细则》等制度,尤其是坚持头版仪式感的统一性、一贯性,不因某位领导的临时性要求随意破例。把政治导向放在首位,凡是新华社播发的重要稿件,无论本地新闻如何重要、头版稿件如何挤,绍兴日报都在头版重要位置全文刊发或导读提示。

    理直气壮做强主题报道,提升中心工作报道的首位度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所在。与新媒体相比,党报在重大主题、重要活动、重点工作报道方面,具有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先发优势。绍兴日报理直气壮围绕中心,把工作报道做出声势、做出魄力、做出影响,抢占新闻舆论制高点,体现主流媒体的风范。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报刊审读与管理》(2017年第39期)刊发《奏响发展最强音》的专题审读文章,充分肯定绍兴日报的主题报道工作。

    项目化策划。把每一项主题报道作为一个项目对待,加强前期、中期与后期报道的策划,统筹安排报道主题、内容构成、呈现形式、刊发日期,瞻前顾后、适时微调,增强计划性、系统性。

    集约化推送。面对新媒体的众声喧哗和“碎片化”传播特性,围绕中心工作、某一主题开设专栏,进行栏目化包装、系列化报道,将相关报道“串点成线”,形成集聚效应、“长尾效应”,在失焦的社会语境中重塑舆论焦点,营造主流舆论的强大声势。绍兴日报结合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在要闻版常年开设《全力打好八大战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剿灭劣五类水》等栏目,阶段性开设《开局之年好声音》《中央环保督察进行时》《共创全国文明城市》等栏目,挖掘选题,集纳推送,呈现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的宣传攻势,助推中心工作落地。

    特刊化引领。2016年以来,绍兴日报抓住重要节点、重大事件,相继推出“百年越剧”“G20杭州峰会”“鲁迅梦 鲁迅路”“家”“公祭大禹陵”“产业发展大会”等主题系列特刊。这些特刊报道样式独特、制作精美,集深度、密度、广度于一体,集中呈现版面价值观,带给用户全新的阅读体验,达到了新媒体难以企及的传播效应。在G20杭州峰会召开前10天,绍兴日报以20位外国友人“讲故事”为切入口,以“江南水城”“越中名士”“经典产业”“历史文化”“未来畅想”为主题推出系列特刊,每个特刊4个版面,集中展示绍兴的独特韵味。2017年10月16日,绍兴日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论述为主题,结合绍兴实际,从一座城、一种魂、一方戏、一个人、一座“桥”等视角挖掘、创作、梳理、整合,以论述、样本、画外音等形式组织版面,推出8个版面的“中国魂?绍兴根”特刊,形成了喜迎十九大报道的又一高潮。 

    狠抓新闻评论建设,使评论的旗帜高高扬起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也是纸媒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鱼龙混杂的信息,往往带来秩序的纷乱和思想的芜杂,尤须新闻评论、特别是主流媒体的评论有效导航,发挥其引导、监督、表态、深化作用。

    实行栏目倒逼。为强化新闻评论,绍兴日报2017年起根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调整优化版面结构,各版都开设新闻评论栏目,以此倒逼、带动评论生产。头版在《今日小议》言论栏目基础上新设《稽山新语》栏目,在二版、文化版、社会版、生态版上分别开设《越州时评》《鉴湖语丝》《个中三昧》《绿色时评》等新闻评论栏目,这些评论栏目定位清晰,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各领域。报社明确要求各版每周至少刊发1~2篇评论,并将此纳入对编辑的考核。版面有栏目,编辑有考核,刊发有动力,实现了“报纸评论天天有”。截至9月底,二版今年已发“越州时评”100多篇,文化版基本做到每期都有新闻评论。

    坚持原创为先。摘登、转发“大报”和“大网”的新闻评论,在时效性、针对性上往往差人一截,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易产生纠纷。绍兴日报的新闻评论要求原创、首发,重在评论当地新闻事件和外地新闻的当地契合点,有时甚至是与新闻稿同步刊发,抢抓新闻评论的第一落点,增强时效性、贴近性,不少作品引起较好反响。2016年,报社有2篇新闻评论获浙江省新闻奖。

    鼓励编辑人人写评论。新闻评论撰写者缺乏是普遍问题。绍兴日报注重内部挖潜,充实评论部人员,同时组建新闻评论撰写小组,定期出主意、找话题,梳理阶段性评论题材,就即时新闻报道及时配发短评、撰写评论。要求编辑人人学写评论,规定每周至少2篇并纳入月度考核,没有完成的每缺1篇扣罚200元。倡导编辑写评论,既能一定程度丰富新闻评论稿源,又可有效提升编辑业务素养。

    借扫码技术拓展阅读,增加版面信息量

    依托二维码技术支撑,通过手机扫码引导用户拓展阅读、按需阅读、互动阅读,使版面成为线上线下的信息中介平台,增强版面的信息输出功能,实现传播从单向到互动、内容从有限到无限,一定程度上推动纸媒与新媒的应用化融合,吸引年轻用户读报,有效提高纸媒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融合视听优势。在视听感受方面,纸媒先天不足,但可借助二维码实现与互联网连接,让用户通过扫描版面上的二维码分享视听信息。绍兴日报在“走马上任100天”专题报道中,除了要求采写1500字左右的通讯外,要求记者拍摄一组照片和一段短视频并制成二维码放于版面,用户扫码后就可在看到更多精彩内容,同时还能分享至朋友圈。“笑脸喜迎十九大”的主题,也通过“稿件+二维码”形式呈现,用户一边阅读纸媒、一边扫码获取更多视听信息,打破纸媒信息的时空限制,推动全媒体传播形态的形成。

    与移动端互导用户流。“掌上绍兴”新闻客户端是绍兴日报社主办、当地用户最多的主流新媒体。利用版面的二维码技术和客户端的链接功能,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扫描绍兴日报版面上的“掌上绍兴”二维码,手机即时呈现“掌上绍兴”页面,用户既可阅读相关稿件,也能下载新闻客户端;“掌上绍兴”通过《读报》栏目和“阅读提示”,引导新媒用户阅读绍兴日报电子版和相关稿件。双方信息共享、用户互导,实现用户的稳步增长,有效助推新型主流传媒集团建设。

    引导用户按需阅读。纸媒如何利用有限版面为用户精选、呈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扫码技术为其提供了一种有限空间、无限信息的实现途径。2017年8月举行的绍兴市6个区、县(市)年中“晒亮点、比业绩”考评活动,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各界广泛关注,每地都有10个重点项目接受百人考评团的现场评判。绍兴日报连续3天推出特刊重点报道,版面稿件择要介绍各地重点项目建设和现场考评情况,将更多的项目背景、建设过程、项目效益等信息和考评人员现场点评视频制成二维码放于版面,将用户导流到“掌上绍兴”客户端,考评活动期间的报纸被争相传阅,“掌上绍兴”每天用户点击量超过10万。绍兴日报每天推出国际、国内新闻版,在全文转载新华社重要时政稿件同时,通过“导读+二维码”和“摘要+二维码”等形式推介更多资讯,将版面作为信息的展示和采购平台,引导用户按需阅读,给用户带来更多阅读选择,实现版面内容增值服务,增强纸媒用户黏性。

    大力发扬职业精神,克服采编人员“本领恐慌”

    推进新闻生产供给侧改革,关键靠人才支撑。在报业发展转型期、媒体融合发展加速期,不少采编人员缺乏归属感、荣誉感、忠诚度和创造力,也存在“本领恐慌”。必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四向四做”新要求,发扬职业精神,提升专业水准,让新闻工作者本领强起来、形象美起来。

    重规范。新媒体背景下的浅阅读与碎片化写作,往往导致文体的混乱与不规范,新入行人员专业多样、基本功训练也不如科班生。“守正”才能“出新”,加强对采编人员的规范化训练仍是当务之急。今年8月,绍兴日报对去年以来新录用的21名新员工开展为期半个月的封闭式培训和1个月的采编岗位实训,举行20多场业务讲座和6次专题交流,新老员工师徒结对,强化新闻规范训练,得到浙江省记协的肯定。

    求规律。新闻有“学”,有规可循。但许多采编人员存在思维惰性,对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知之甚少,缺乏理性思考和互联网思维。2016年以来,绍兴日报开办12场“绍报传媒论坛”专题讲座,开展“开局之年好声音”“记者治水一线行”“新闻创新创优”等8次业务研讨,组织30多名采编人员参加新媒体专题研讨班、媒体导向管理高级研修班等各类省、市业务培训活动,提升对全媒体时代纸媒转型发展、融合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新闻精品生产。2016年度,绍兴日报社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1件,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3件、二等奖4件,居浙江省地市报前列。

    讲规矩。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守牢新闻舆论阵地,必须有良好的政治素养、职业修养、道德涵养,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严守各项宣传纪律。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新闻情怀,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取向。绍兴日报采编系列中层干部一度采取行政考核,“中层干部不写稿子”的风气影响采编作风。今年7月起,中层干部实行业务考核,树立讲业务、讲实绩、讲正气的鲜明导向。每年对采编部门实行重点工作清单化考核,对稿件采集(编发)、业务学习、队伍建设、新闻创新创优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建立中层干部廉洁档案、诫勉谈话、违纪违规处理办法等制度,使规矩立起来、纪律严起来、正气树起来。

    多关爱。严抓严管的同时,对采编人员要关心关爱,让他们有获得感、荣誉感。报社在严峻的经营形势下实施综合改革,不裁员,不减薪,稳定了人心。实施员工养老金改革,补交历年欠款,消除员工后顾之忧。每年评比奖励“报业先锋”“采编双十佳”等先进典型。去年有1名记者获绍兴市“十佳记者”称号,今年有1名编辑获浙江省飘萍奖,争先创优、有为有位的环境正在形成。

    (作者系绍兴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

    责任编辑:武艳珍

发挥网络优势 传播优秀文化
地市党报的新闻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