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报纸编辑当向“研发”转型

● 刘 峰 《 新闻战线 》(

    摘要:真正意义上的报纸编辑工作,是高度的“复杂劳动”,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创造性劳动;把报纸编辑工作视为简单的“装配工”,是对报纸编辑工作的严重误读。报纸编辑工作要实现从中低端的“装配”角色向中高端的“研发”角色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上下齐心,方能求得功效。

    关键词:报纸编辑     研发能力     角色转化

    报纸编辑工作主要包括策划、编稿和组版等三大环节,涵盖了新闻作品的全生产过程。如果把报纸这种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与物质产品相比,策划是上游的研发,组稿是中游的制造,组版就是下游的装配。当今报业,必须在上游策划亦即 “研发”上狠下工夫,才能有效提升整体质量水准。

    倾斜的“中下游”应该转向  

    在外人看来,报纸的编辑工作似乎是个简单的事:就是把别人的稿件装进去,装满了就大功告成。实际中,一些从事报纸版面编辑的人也有类似认识,在编辑过程中,有的只是对稿件做点“削足适履”的删减,有的只是把版面排得好看点,有的干脆有什么稿件用什么稿件,有的甚至把编辑工作当成一种“用稿权”。对编辑工作的这些认识,多是曲解,甚至错讹,更是贻害无穷。

    从报纸编辑工作的定义、内涵、流程不难看出,新闻这种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一样,需要经过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成品生产、质量把关等一系列过程,才能问世。显然,真正意义上的报纸编辑工作,是高度的“复杂劳动”,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创造性劳动。把报纸编辑工作视为简单的“装配工”,实在是对报纸编辑工作的严重误读。

    应该说,有一定报纸编辑工作经历的人,不至于把自己等同于“组版员”“装配工”,因为一旦这样,编辑工作就真的是一种“简单劳动”了,编辑职业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在新闻编辑工作中,多数编辑能对记者、作者的稿件按要求进行一定的修改、润色并制作标题等。编辑的这种“编稿”过程,是对稿件的“再加工”,与简单的排版比,自然是相对复杂的劳动。有的“老编辑”更有甘为人梯、甘当“幕后英雄”的品格和风范,把他人不达标的“原始”稿件,通过自己的深加工变成了高水准的报道,或者循循善诱,通过反复沟通,切磋琢磨,最终打磨出了高质量的作品。在时下有些浮躁的环境里,这种编辑,能像老一代报人那样乐为他人作嫁衣裳,实属难能可贵。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报纸编辑工作中,无论是简单应付的“装配工”,还是精雕细刻的“编辑匠”,虽然有工作态度、功夫深浅、付出多少的不同,但同属“来料加工型”,还是处于报纸编辑流程的中下游环节,还是“被动型工作”。

    报纸编辑工作整体偏重于在“中下游”环节的状况,必须打破。

    上游的“研发”必须上位  

    纵观当下报纸编辑工作,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在策划上也就是上游的“研发”上狠下工夫,使编辑工作整体从“被动形态”转向“主动形态”,功夫从中下游转向上游。

    可以说,一家媒体是否能获得外界尊敬,是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影响力,很大程度上看其是否有足够的“研发能力”。今天,人们对新闻纸的要求,已远不只是传统的传递信息功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人们更需要专业的媒体人解读支离破碎、变幻无穷的事物后面的逻辑。无论是整张报纸的“研发”,还是单篇重头稿件的策划,都需要在选题立意、主题思想、采访对象、采访路径、素材取舍、写作思路、稿件打磨、标题制作、版面安排、编排技巧、跟踪报道、评论配发等方面全方位谋划。可以说,一篇高质量报道的出来,自然离不开报纸主要负责人的引导,离不开记者的勤奋采访,但在每一个具体环节都凝结着优秀编辑那不为人知的知识、见识、智识与付出。

    无数新闻实践证明,记者的成长也有赖于编辑的“研发”能力。如果说,记者是一家媒体攻城略地的战士,那么,好的编辑就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员。不可想象,定位于“装配工”的版面编辑,缺乏“研发力”的版面编辑,甚至把版面视为以权谋私手段的编辑,能精准策划出社会共同称道的报道,能组织记者采写出具有影响力的稿件。事实上,在有些媒体里,一些颇具潜质的记者,由于没有高素质编辑带领,从新闻追梦人很快变成了俗不可耐的“新闻个体户”,落于滚滚红尘;而部分年轻人有幸受教于编辑高手的指点,能很快脱颖而出。

    在中外企业的比较中,人们常说,中国企业是“世界工厂”,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而跨国公司处于产业链的高端,即研发端;处于中低端的中国企业,只能获得加工微利,长期受制于人,而处于高端的海外企业却能获得超额利润,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近年来,这种状况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转变正在改变。热衷呼吁改革的中国报业,报纸编辑工作自身也必须实现从中低端的“装配”角色向中高端的“研发”角色转化和进化。

    编辑“研发能力”靠什么练成 

    报纸编辑工作要实现从从中低端的“装配”角色向中高端的“研发”角色转化和进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上下齐心,方能求得功效。

    从媒体机构来说,要正确看待编辑工作,明确编辑工作的地位,强化编辑的“研发”定位,放手把编辑尤其是中层、骨干编辑摆在重要指挥员位置。对在培育年轻记者、策划组织重头报道中能力优秀、贡献突出的编辑人员,在薪酬、荣誉、晋升、奖励等方面给予应有的倾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编辑人员的激情和奉献精神。

    从编辑自身来说,要大力提高综合素养。编辑要指挥好记者,必须要有高于一般记者的独特眼光和全面素养。这种综合素养既要有运用自如的采访技巧、写作功底、编辑能力,更要有强烈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职业精神;既要有对社会经济大势的敏锐思考,又要有对新知识、新科技的热切吸纳,还要有对新现象、新动向、新问题的准确判断。只有这样,编辑才能在新闻选题确立、报道主题提炼、组织记者采写、稿件加工升华、版面统筹安排等全过程发挥重要作用。自然,编辑这种素质的养成练就是一个长期积累过程。正因如此,需要编辑有一种把“学习当成一种信仰”的执著追求。

    从外围环境来说,要加强编辑业务的培训交流。目前,媒体编辑之间的深度交流尚处于自发状态,显得很不够。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强对新闻编辑的培训,增强编辑对时政、经济、社会和新闻采编等各方面知识的系统掌握能力,推动报纸编辑工作向“研发”转化,促进报业质量整体提升。

    (作者单位:消费日报社)

    责任编辑:祝晓虎

“湖光照破万年愁”
3亿+,美丽的“红蜡烛”感动全国
把握好工作报道的时度效
重大主题报道的表达创新
为人民抒怀,做新闻大片
在“活”“实”“准”中找寻引导力
文风,改“官腔”,也要防“网腔”
报纸编辑当向“研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