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徐雷约架”报道对武术传播的影响

● 马亚萍 《 新闻战线 》(

    摘要:“徐雷约架”事件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媒体大量跟进报道甚至进行炒作和渲染。这提高了武术的知名度,却使其损失了美誉度。有些文章片面强调武术的文化特性却否认其体育特质,同样是不可取的。应当从武术全球传播的基本框架和要求、从武术争进奥运会的方向开展传播活动。

    关键词:武术传播     奥运会     体育娱乐化

    前不久,自诩“太极宗师”的雷雷与号称“格斗狂人”的徐晓冬在成都某武馆进行了一场比赛,双方的“约架”结果令武术界人士大为失望和恼火:现代搏击“格斗狂人”转瞬间即“秒杀”了所谓的“太极宗师”。

    “约架”行为虽然只持续了短短几十秒,却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不管是否武术界中人,许多人都看中了这个机会,纷纷跳出来介入其中,这也闹得国内媒体开始大篇幅报道相关内容。英国《每日邮报》曾对这一“约架”事件进行报道,称“对决”在中国的社交媒体引发热议——其实,关注“徐雷约架”的绝不仅仅是社交媒体,内地众多传统媒体、乃至主流媒体也不甘落后,参与报道甚至是炒作,推动事件不断发酵,最终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

    从诸多媒体后续披露的信息来看,这次“约架”显然是一次刻意吸引公众眼球的炒作和营销活动,策划者自然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无偿为其传播;一些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乐意参加这次“大合唱”,这些都不足为奇。在笔者看来,在我国全力推进武术的国际传播,着力推动武术走向世界、尤其是促进武术项目进入奥运会的当下,主流媒体应当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定盘星”和“压舱石”,而媒体在这一事件过程中的报道和传播,对于实现武术全球传播目标却未能起到积极作用,甚至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约架”炒火武术却丢了美誉度

    “徐雷约架”事件确实让武术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有人评价其引发的关注度不亚于当年电影《少林寺》的上演,还有人认为此次影响更大,因为当下的社会舆论达到了众声喧哗的地步,比当初只有传统媒体的时代更加热闹。有些人认为:这对如今太平静安逸的“武林”是一个强刺激,对太极拳乃至武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关注度提升都是好事,笔者对此却不敢苟同。

    此事在新闻界的波及面的确很广,很多与体育、武术全然不沾边的媒体都介入报道,连央视等主流媒体也参与讨论,这一点与当年《少林寺》上映后的社会反响相差无几。但是,所有的信息传播最终都归结为内容的生产与传递,进而产生社会影响和效果,电影《少林寺》上映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武术热潮”,构建了武术积极、正面的形象,而这次“徐雷约架”的媒体报道口径却大相径庭,指斥武术成为媒体的主导声音——

    一位号称“智库”的人士厉声呵斥:基于维护武术群体的私利和荣誉,中国武术界延续了神秘主义话语对中国武术的包装。他们以传统文化传承者自居,却行欺世盗名谋取私利之实。①

    也有人揭穿了引发香港武侠小说热潮的那次比武: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著名的陈吴大战(太极拳吴公仪VS白鹤拳陈克夫),两位老拳师的表现如小孩打架一般毫无章法,只是偶有的几个技术动作还显示着自己的身份,就这一战,依然触动了港台武侠小说的大发展……

    连海外人士也按捺不住激动与狂热,日本一名退役空手道冠军松井章奎,近日也在推特上发文挑衅中国传统武术,称“中国武术都是垃圾”,自己要与徐晓冬一同向中国武林宣战。

    不用再列举更多信息内容了,林林总总的报道无非是留下了一地鸡毛,无情地裹住了武术,使之难以挣脱。在这里,知名度和美誉度呈现出严重的撕裂与背离,超高的关注度、知名度都建立在一片斥骂、指责声中,知名度越高,就意味着武术遭到的批评、抨击越多。

    但是,众多人士在对武术进行负面的表态发言时,却忽略了一些基本的前提:雷雷是否能真正代表太极的最高水准?进一步看,太极是否就代表了中国武术的全部?就算这问号都被拉直、消除,人们切不可忘记一点:技击项目各有特点、竞赛规则迥异,即使进入奥运会的项目,柔道与拳击也没有直接的可比性、摔跤与跆拳道同样无法判定孰强孰弱,如果任由各项目的选手随意比拼,固然可以分出胜负,但是否能够就此说输者是骗子、“垃圾”,进而推论出这个项目没有价值、不值得进入奥运会呢?

    何况,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具有区别于其他搏击运动项目的诸多内涵,它不仅向人们传播潇洒灵动、刚柔相济的身体动作,更多的是以“武德”为核心的中华优秀文化与传统美德,武术的精髓在于它不只是体育搏击,更是一种自我修为、德行培养。

    遗憾的是,许多人抨击武术时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仅仅因为一个炒作性的事件,他们就对武术作出了近乎“赶尽杀绝”的断言。

    片面强调文化回避武术体育特质

    在“徐雷约架”事件引发武术界的震动后,许多人也在替武术鸣不平,一时间“武术是文化”乃至“武术是哲学思想”等观点在各种媒体平台上大量发布,作为应对危机的举措。

    不少网络媒体引用了一位知名学者的论述:我以为,中国传统武术,与健身运动、体操,乃至其他各种搏击技术,如跆拳道、拳击、泰国拳、摔跤、相扑等,并不是一样的。这些搏击技术,是真正的“武术”,只为了达到利用肢体力量攻击敌人的目的而设计出来……武术,应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方式,对其进行文化学的研究。②更有人由此推论出这样的观点: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是两套系统,中间隔着的那道门槛,就是现代竞技体育。

    这些将武术归结为文化、哲学的文章在媒体上连篇累牍出现,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武术当下面临的困境,但过分突出这些,甚至否认武术的现代竞技体育特性,却足以让我国多年来推动武术全球传播、努力促进武术进军奥运会的诸多努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正面效果大打折扣——理由很简单,奥运会吸纳的是身体运动强烈、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比赛项目,如果武术缺乏作为现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何谈进入奥运会?

    论及武术的本质特点,首先要肯定其是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具有健身、修身、娱乐和竞技等体育功能,并且注重内外兼修、德艺兼备,形成了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特色。总之,武术是有文化内涵的体育,体育与文化在武术这里是有机结合、而非截然分开的,这已构成我国争取武术进入奥运会的重要理由——与已经进入奥运会的项目如艺术体操、花样游泳乃至柔道、跆拳道等相比,武术的独特个性不在于其竞技特色、观赏性或评分的精确性突出,而在于文化内涵更加深厚——若论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则这些奥运会竞赛项目都无法与武术匹敌,它们都未能像武术那样深刻地承载着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从而成为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被众人直接指斥的太极,却是一些专家当年力主优先进入奥运会的武术项目:经过两年多对太极拳的考察,李连杰认为,中国武术要想进入奥运会,绝对不能奢望将什么项目和拳种都选进去,必须选择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拳种,比如太极推手。③究其原因,无外乎太极拳一方面与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却不仅仅只是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里,“阴阳”是大道,而太极拳恰好在用身体的和谐、运动等尽力展示这一“天地大道”。

    其实,武术这种文化与体育并重的特点,在其他东方传统体育项目中同样存在,改良日本柔道的嘉纳治五郎就认为,柔道“乃最有效地使用身心力量之道,凭借攻防训练来磨炼人的身心,领略其道之精髓”——柔道不是单纯比胜负的体育,而是通过柔道修身养性,造就人才,这与武术可谓殊途同归,但这并未妨碍柔道的体育特性,反而促使其成为进入奥运会的第一个东方体育项目。

    出于不同的传播目标考量,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着重传播武术的某一特色是可以理解的,但前提是不以偏概全,更不能因噎废食,类似“徐雷约架”事件这种媒体全无章法的传播行为,甚至否定武术现代竞技体育特质的做法,笔者始终认为是不足取的。

    武术全球传播的基本框架与要求

    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对世界的反映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有机的运动过程,单篇报道可能是片面的和有偏差的,但只要报刊的有机运动在正常地运行,事件的真相就会逐步清晰地表现出来。这一原则完全适用于我国武术的全球传播进程,国内众多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理应在武术全球传播的基本框架内开展传播活动,其行为应当有助于在国际上树立中国武术的正面形象,推动武术进军奥运会的努力,而非破坏性解构武术。

    “武术观赏、表演不如体操,搏击不及拳击、柔道”等观点在国际体坛盛行已久,加上一些武术套路项目属于打分项目,人为主观因素较多,也是国际奥委会不太愿意接受的。我国为克服这些不足,多年来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完善工作,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针对竞赛性质的竞技武术项目强化量化考核标准,便于在比赛过程中准确评判。

    在过去若干年里,我国比照奥运会竞赛规则的一般特点,对武术竞赛规则进行了一系列变革,核心内容是对竞技武术套路增设了难度动作,以增强武术竞赛的可比性、区分度、观赏性、可操作性,且竞赛评分实行切块评分的办法,评分结果由电脑显示。国内一位权威人士曾自信地说:在打分这方面,武术与体操、花样滑冰等项目已经接近,公正性无需担心。

    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成功之际,曾被国人认为是武术进军奥运会的最佳机会,但结果却未能如愿。对此,国内较早开展武术传播研究的郭玉成博士曾达观地写道:“我们不要懊悔武术没有抓住(北京奥运会)这个机会,我们应该庆幸武术有了更长的时间去完善,以在不久的将来贡献给世界一个更加成熟的体育项目。”④

    武术确实还有不少问题,实际上许多体育运动项目、包括一些进入奥运会的体育项目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瑕疵和不足,善意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促进其发展和进步无疑是正当且必要的,但在武术争取进军奥运会的关键时刻,国内众多媒体形成这样的“大合唱”,淋漓尽致地揭短武术、“亮丑”武术,却难以让人理解和接受。有人在事件发酵阶段便如此评论道:“揭露江湖骗子的行为无可厚非,但这种揭露的矛头不应对准武术本身,否则,就偏离了维护武术名誉的初衷,最终沦为一场博人眼球的闹剧。”⑤

    事实也印证了这一事件在相当程度上是一场“闹剧”,从4月27日晚“徐雷约架”的视频直播走红,到5月7日名为“MMA徐晓冬”的新浪微博账号被删,该事件仅仅维持了10天的热度。但“徐雷约架”事件以及后续的媒体报道、炒作等已经给中国武术带来了一场大“地震”,给武术全球传播形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一些人借助武术炒作自己、吸引眼球,社会无法阻止、避免,但在此事件进程中,许多媒体没有考虑到武术全球传播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没有顾及武术争进奥运会的努力方向,一味从体育报道娱乐化的角度跟进、追踪,一些媒体更以炒作姿态大肆渲染这一事件,确实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作者系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武艳珍

    注释:

    ①李江:《中国武术不能自欺欺人》,

    http://pit.ifeng.com/a/20170507/51055628_0.shtml。

    ②龚鹏程:《中国传统武术应被视为一种哲学思想》,载《武艺丛谈》,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

    ③孙喜保:《门派众多缺少统一规则 武术进奥运为何这样难?》,工人日报2010年8月31日。

    ④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⑤一番:《别让武术打假成为一场闹剧》,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7/05/03/031094841.shtml。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媒体融合路径探索
融媒时代的新型纸媒打造
微信公众号新闻写作乱象透析
美国新闻自由背后的资本自由
西方学术视角下的中国社交媒体实践
《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价值和传播价值
地方报纸对地域文化的赓续与超越
“徐雷约架”报道对武术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