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电视新闻制作形式与拍摄的创新

● 吴 线 《 新闻战线 》(

    摘要:随着新闻拍摄器材更新换代及新闻制作理念的转变,电视新闻的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拍摄形式需要不断创新。

    关键词:新闻拍摄     制作质量     形式创新

    融媒体时代,也是电视新闻报道转型升级与创新变革的时代。观众在对内容有更多需求的同时,对画面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技术创新与新闻内容有机融合,成为新闻从业者探索的方向。每年全国两会,都是一次“新武器”的较量,航拍、斯坦尼康、灵眸、gopro等设备云集,甚至还将“VR”技术运用在新闻里。这也说明在新闻制作及拍摄中,摄像记者熟练掌握新型设备,才能更好地占据制高点。

    电视新闻制作的形式创新

    虚拟技术的出现:电视新闻制作的新机遇

    VR,也就是虚拟现实技术,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产生的三维虚拟世界,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方面对人体产生影响,让人实时感知虚拟空间里的事物,这种多交互式的三维动态可以将静态的视频转化为动态。目前,各电视新闻单位将“VR”技术运用到新闻的例子还不多,但是很多新闻已经使用了前景虚拟、演播厅虚拟的方式,来使新闻更具有表现力。

    如今各地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形式同质化较为严重,录制新闻多以央视《新闻联播》为样本,采用演播间内主持人单播加小窗口,或主持人双播加背景大屏的形式,虽然简练大方,但是缺乏活力,更缺少与观众的互动。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福建卫视新闻》突破新闻节目播报的样式,充分利用全媒体新闻演播室系统,采用“全媒体、多景区、多功能”的理念,借鉴大屏“现实虚拟技术”的做法,将演播间“搬”到了天安门广场,不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也让新闻条目播出衔接更加流畅。

    从上图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新闻的编排中,《福建卫视新闻》和《湖南新闻联播》都策划了一系列有深度、有内容的新闻报道,但是在新闻制作中,《福建卫视新闻》采用的现实虚拟技术,在可看性方面更胜一筹:

    其一,提高了观众的体验度和参与度,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让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观看两会、感受两会,加深对两会的认识。这样创新形式的报道,让百姓对两会报告中提出的关键词有了更深的体会,有利于福建民众更好地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来。

    其二,创新了新闻的表达形式,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节目运用“互联网+”思维,让新闻更加生动鲜活,使得两会的各方面细节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受众面前,增强了新闻感染力。如此真实的体验让两会新闻的真实度和可信任度提高,那么,原本两会在受众心中高高在上的印象也被打破。

    其三,新闻的传达更加全面、细节更加具体。新闻视觉形态丰富,让新闻传达的角度更加广泛,这样更符合新闻全面、真实、平衡、客观的要求。

    我们知道,电视是人的视觉、听觉的综合延伸。未来,当VR技术更加成熟,逐渐在新闻里实现,则是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交互功能的再次延伸。每到台风季时,福州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就会策划大量的防抗台风特别直播报道。试想一下,如果在台风现场中,摄像记者运用VR技术拍摄,那么观众在观看时,就可以打破空间这堵“墙”,“身临其境”处在现场中心,来感受到台风呼啸的场景。这样真实深度的体验,是传统设备拍摄的视频和图片无法比拟的。

    航拍器、灵眸等新型设备在新闻摄像中的应用

    新闻制作离不开创新,在摄像中,要想提高画面质量也离不开创新。近几年,各类新型拍摄工具出现,也让新闻画面质量更加饱满、生动和多元化。

    灵眸是近几年出现的新设备。它的优势在于其传感器和电机可以滤掉机械性的抖动,让拍摄出来的画面更加流畅和稳定,并且体积很小,非常容易携带,可以选择更多的场景,在拥挤的地方或者拍摄条件不佳的车上、船上等地方,也能实现流畅拍摄。

    上面这组图片是采用灵眸与普通摄像机拍摄的效果。我们从中不难发现:

    其一,运用灵眸自拍与传统的体验式出现场方式对比,更有带入感,《福建新闻联播》记者运用灵眸,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拍摄,让观众与记者一起探访两会驻地,传播的信息量更大,产生的真实感也更强,让观众有想看下去的欲望。

    其二,灵眸的焦段变化可以改变景深,使环境的整体信息都可以充分摄取。灵眸的广角可以拍摄更大的景别,可以展现事件全景。长焦可以拍摄更小的景别,可以强调被摄物,扩大细节,使新闻更有表现力。在新闻报道中,行进式的报道或者现场体验的报道都可以运用灵眸进行拍摄。《福建新闻联播》3月26日的《林宝香:我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等报道都充分运用了灵眸,移轴视觉效果显著,这都大大提升了新闻的质量。

    其三,灵眸运用了“三轴稳定技术”,让摄像设备相对稳定,可大量运用在运动画面的拍摄中。所以,将灵眸应用于新闻摄像,可以捕捉到稳定的运动镜头。同时,灵眸小巧操作方便,在需要赶发的新闻中,运用灵眸拍摄,更能适应新闻短平快的节奏。

    第一组图片是笔者于3月17日赴福清拍摄的“一把手谈一线攻坚与一线考察”,当时现场是一条断头路,附近没有高地,普通拍摄(右图)很难完成高角度摄录,无法体现当时施工的困难。第二组新闻是2月21日赴永泰,拍摄蓄电站建设进展的新闻,同样的施工画面,普通拍摄(右图)就无法较好地交代施工进展。最终在编辑时,将航拍镜头和普通拍摄镜头交替使用,新闻获得领导和观众的好评。两条片子在福州电视台当月新闻中心优秀新闻评比中均获得一等奖。

    上图的对比,效果显而易见,同样的施工场景,航拍的镜头比平时镜头更有气势。在拍摄中,航拍器的画面可以拍摄到全景,角度更高,当它从高空俯瞰时,工程建设情况、进度一目了然,同时,视觉震撼力是普通拍摄手法无法比拟的。

    2017年开始,《福州新闻》就广泛将航拍运用到电视直播、重点工程攻坚等重大系列报道。根据收视综合竞争分析报告看来,《福州新闻》收视表现突出,平均收视率1.6,仅略低于央视《新闻联播》。

    因此,将航拍、灵眸等新型设备应用于电视新闻,更独特的视角,更全面、动感的画面,让画面“活”起来,能够让新闻作品更加精彩,更具竞争力,收视率也得到了一定提升。

    电视新闻拍摄水平的提升

    在电视新闻的创作过程中,节目制作形式的创新让新闻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这其中也离不开能创新。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摄像是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和内容存在的,摄像水平的提升不仅能够展现一个新闻媒体的专业素养,也能够让新闻更吸引观众。

    如何提升电视新闻的摄像质量呢?

    提高新闻摄像质量的内部条件

    提高新闻摄像记者的创新能力。一位资深媒体人曾说,“记者,就是一直记着”。也就是做一个善于学习的有心人,为新闻奔跑的人。摄像记者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是保证电视新闻摄像质量的首要条件,除此之外,还需要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创新能力。无论是摄录设备还是思维模式都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无论是角度上的创新还是画面构图上的创新,或者是设备使用上的创新,画面色彩上的创新等等,都会为新闻摄像作品加分。当然,摄像记者还应具备想象力,有对未知事物和事实、事件的探索欲求。

    要提高新闻摄像记者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新闻摄像记者素养最关键的一点。首先,新闻摄像记者要有参与意识,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新闻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来,主动去接近新闻源和寻找有价值的新闻资料和新闻线索,而不是一味将这些工作交给编导来完成。其次,要有主动挖掘新闻的意识。在采访中,摄像记者要有一双发现新闻的眼睛,而不该只是设备的操作者。摄像记者要有编导意识,拍摄中要抓住新闻的小细节,准确把握角度,拍摄出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而要想真正打动人心,要让画面有内容,让镜头来“讲故事”,才能让新闻更真实更具感染力。

    提高新闻摄像质量的外部条件

    要重视摄像设备配置的更新和使用。近年来,摄像设备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航拍器、无人机、大疆灵眸、gopro等先进设备的出现,使设备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摄像记者也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主动利用新型设备,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和作用,拍出更好的电视新闻作品来。  

    要重视配套设备的购进和更新。除了摄像设备以外,新闻机构还应该重视摄像配套设备的配置和更新换代。比如,灯光设备、录音设备、存储设备、三脚架等外部设备,高清编辑设备等,这些设备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画面的质量以及新闻的效果。

    结 语

    总之,要想提高电视新闻的质量,就要适当结合创新形式,注重人才引进培养并积极引进先进设备。让电视新闻与观众全方位对接,从创新节目理念、节目制作、节目内容与节目采编方式等多方面着手, 让电视新闻在融媒体时代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州电视台)

    责任编辑:冷  梅

    参考文献:

    ①曾福跃:《浅谈电视新闻摄像质量提升的手段和方法》,《新闻传播》2010年第10期。

    ②单明非:《浅析电视新闻采访中摄像记者与文字记者的有效配合方式》,《传播与版权》2014年第10期。

    ③王成良、吴苏苏:《影响电视新闻摄像质量的关键因素探析》,《视听》2015年第1期。

从“真懂真信”出发 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
新闻反转背后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传播路径研究
电视新闻制作形式与拍摄的创新
音乐类电视节目的成功之道
新闻摄影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