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创新理念见实效,融媒联动现“霸屏”

——关于重大典型周炳耀先进事迹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 邱树添 《 新闻战线 》(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前夕,中央主要媒体和地方知名媒体、新媒体都在深情介绍一位在抗击2016年全球最强台风“莫兰蒂”中因公殉职的基层干部——庄里村党支部书记周炳耀。新媒体的H5作品被集中推介和频繁转发形成“霸屏”效应。短短一周时间就被点击阅读近500万次,网友献花100多万次。相关网页42.2万个,新闻4000多篇,微博及新闻跟帖1.4万余条,有关话题总阅读量达上亿次。这种全方位、立体式、互动式的传播阵势,使周炳耀的故事广为传颂,在广大干群中引起强烈反响。省、市、县党委先后做出决定,号召党员干部向他学习。

    一位偏远山村名不见经传的支部书记殉职缘何引起如此关注,以致产生“霸屏”效应?作为这一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深感从其组织策划、工作机制、内容形式创新和传播格局、报道规模以及实际效果来看,都堪称史无前例,也是“惊天动地”。在某种意义上甚至颠覆了以往人物报道的程式化概念。在新的舆论场下,一场有关典型人物报道的“周炳耀模式”正在呈现。

    很显然,在变与不变之间,折射的正是当下新闻宣传战线顺应时变全方位推进新闻传播创新、占领主流新闻舆论阵地、成风化人的一次成功探索尝试。      

    理念之变:打破传统,协同发力

    “去宣传味”是这次报道的总基调,由此折射出宣传理念之变。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之变引发方式、业态新变。这次报道安排考虑很周到细致。如,为避免同一典型人物的报道“撞车”,出现同质化现象,有关报道安排部署就突出了差异化、个性化取向。各家媒体各擅其能,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各有侧重,形成同频共振。澎湃新闻率先发力,10月17日推出H5作品《好人耀仔:一位宁德村支书的45岁人生》。作品以年轻网民喜爱的动漫形式,配合音效、音频和视频,艺术化地展示了周炳耀的感人事迹以及村民对他的怀念之情,拉开了对周炳耀同志先进事迹报道的序幕。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紧跟着推出报道,前者叙述了周炳耀牺牲前最后一天的行踪,后者聚焦周炳耀的清正廉洁和大公无私。人民日报长篇通讯《暖心村支书 一心为乡亲》记叙了周炳耀遇难的过程和生前一心为民、一心为公的感人事迹。光明日报以《“细细”做事 “轻轻”为人》为题,叙述了周炳耀的故事。经济日报以《村民的好支书》为题,报道了“忠诚的共产党人”“群众的贴心人”“脱贫的领路人”周炳耀的事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大爱村支书——周炳耀》侧重周炳耀一生勤劳,为全村人谋福利的风采。中央电视台报道,体现的是他的主动担当精神。

    同时,在组织媒体方面,中宣部也打破常规,把北京的新京报、上海的澎湃新闻、广东的南方都市报等都市类媒体和新媒体都拉进报道队伍,跨省跨类别进行报道,使之从单一走向立体,形成典型宣传格局的“大合唱”,实现立体多元、全覆盖。各媒体间加强互动渗透,增强了典型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

    “纵观周炳耀的系列报道,层层递进,紧密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报道链条,并注意报道的差异化和个性,注重内容与形式上的全方位创新,因此产生持续的影响力是必然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许向东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周炳耀先进事迹系列报道,就是全方位推进新闻传播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

    格局之变:融媒互动,各展所长

    为改变典型宣传传统模式,加强各级各类媒体的高度整合,周炳耀先进事迹报道在工作机制上,省市县联手协同发力,主动深入挖掘、汇报,中宣部精心组织谋划安排、科学指挥,形成了上下紧密协作、无缝对接的良好工作机制。在媒体组织上,在内容定位上,甚至在时间安排上都显示出与众不同。实现典型宣传的“两个首次”:即十八大以来中宣部首次组织有关人物典型事迹的高规格集中采访,首次集结了中央主要媒体与北京、上海、广东知名都市类媒体和新媒体“三驾马车”一起联动。“中央军”与“地方军”并肩作战,集中采访报道,且分工明确,各有侧重,使之既强调整体策划,统一行动,又注重凸显特色、优势互补,形成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完整报道链条,在全省乃至全国掀起了学习热潮。

    尤其是与以往多家媒体在同一时段进行集中报道、一次性完成的报道模式不同,这次报道安排是先新媒体后传统媒体,各家媒体依次推出。10月17日澎湃新闻推出新媒体报道产品,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分别于18日、19日刊发相关报道。20日、21日、22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及中国青年报依次在重要版面刊发报道。23日新华社播发通讯。24日人民日报在重要版面刊发通讯并配发评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也同日播出。26日,光明日报则就采访报道背后的故事和社会各界的反响刊发稿件;北京、上海、广东宣传部门协调在公交地铁等移动屏幕推送新媒体报道产品。做到每天“不断线”,而且“一家发布,众家推送”,形成全媒体、立体化的报道“矩阵”。从10月20日开始,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和重点商业网站还开设专题,对其他媒体刊播的报道在显著位置推送。福建省宣传部门组织全省报台网端同步做好报道,通过全文转载新闻综述、电视专题、反响报道等方式,积极呼应做好周炳耀先进事迹报道工作,形成融媒互动、上下齐动,受众参与的互动传播格局,覆盖不同受众群,最大程度占领舆论高地。

    “都市类媒体和新兴媒体崛起改变了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格局,他们加入到典型人物报道的队伍中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使典型人物报道的格局从单一走向立体。各媒体间的互动、渗透也增强了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了传播范围最大化。”有关专家称赞。    

    传播格局之变产生新影响力。在各大网站的留言专区,说得最多的是“钦佩”,表态最多的是“致敬”。网友@秋天的童话留言道:“他是村民的主心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好支书把满腔爱奉献给村民百姓,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值得永远怀念!”网友@乌睿瀚说:“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优秀人格给我们书写了一个点赞的人品。”网友“梅顶漫步”说:“类似正能量的暖新闻,建议媒体多宣传,再多都不为过!”

    不忘初心:俯下身,沉下心

    这场报道活动从启动到成行仅半天时间。虽然时间短、要求高。但最终取得了最佳的传播效果。恰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1月7日在接见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指出:实践证明,我们的新闻工作队伍是一支可靠的、高素质的、能打硬仗的队伍。

    招之即来,来之能战。9月26日下午3时,中宣部新闻局有关领导主持召开报道策划和部署会,会上即宣布启动报道活动,与会各家媒体有关负责人立即忙碌起来,会议尚未结束,即开始“调兵遣将”。不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高度重视,精心安排,抽调骨干力量。每位参战记者都很敬业,拿出拼劲。许多记者在台风中进行情景体验,为的是让报道更真实可感,生动感人。

    为抢时效,接到通知的各路记者早已按捺不住,尽管气象预报强台风“鲇鱼”即将再度来袭,也仍然撼动不了他们的决心和前行的脚步。9月27日上午,中国青年报记者何林璘来到首都机场,准备直飞福州。正常下午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但福建上空风雨交加。她乘坐的航班紧急迫降杭州,转而在同行的中宣部新闻局宋玉荣处长的协调下匆忙赶往高铁站,深夜才到达古田县城。人民日报记者张洋就没这么“幸运”。他乘坐从北京直飞福州的航班,起飞时间稍晚,被紧急迫降在长沙。只好第二天一大早,从长沙乘坐高铁到江西上饶,再转乘高铁到古田,待赶到庄里村已经是9月28日下午3点多了。年轻的张洋感叹地说:“尽管奔波了一路,但让我切身地领略台风的威力。有了这样的经历,顶着台风采访抗台风英雄,有特别的感同身受,心中充满了敬意。”

    尽管采访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但记者们设法加以克服,冒着狂风暴雨在乡村在村头巷尾、田间地头,努力寻找与“耀仔”有关的感人故事。

    在周炳耀殉职地点,大雨下个不停,尽管打着伞、穿着雨靴,还是一身湿,但采访不曾中断。在简陋的村委楼与村民座谈中途停电了,门外大雨滂沱,室内一片漆黑。记者们打开手机上的电筒,继续采访。为了让村民去除紧张感,自然接受采访,记者们要么特意把采访地点选在厨房里,要么冒着大雨跟村民一起到养菇大棚里,边聊家常、边采访。有的村民说话当地口音过重,记者们就请其他村民帮忙,帮助“翻译”,耐心地核实每一个细节。  

    两天多时间,记者们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且有一穷到底之势。澎湃新闻记者李闻莺和两位同事参加集中采访结束后,为捕捉更多的细节,又放弃国庆长假休息时间,和4位同事再次来到庄里村进行补充采访。据澎湃新闻常务副总编李嵘透露:有的记者为此放弃了原先预订好的假期出国旅行。现场采访所见所闻以及读了众多媒体同行挖掘到的故事,让澎湃新闻H5作品作者、“90后”李媛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耀仔’的事迹看似平凡,却直抵人心”。于是她还产生了把“连环画”手绘图卷赠送给庄里村的念头。李嵘口中所提到的记者就是她。央视新闻中心记者陈子淳和两名同事放弃长假,带着《新闻联播》报道任务,连续4天泡在庄里村采访,深入了解周炳耀的事迹。《焦点访谈》记者雷小鸽是最后一拨前来采访的央媒记者,为避免“炒冷饭”,她和同事张敏特地深入实地采访,不厌其烦,在村待了一周时间,直到22日才返回,立马投入节目制作中,直到24日晚上7点多才把片子《一心为乡亲  主动去担当》做完送播,受到好评。

    入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海者得蛟龙。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各路记者凭借良好的作风与专业水平,写出了一批沾泥土、带雨水、冒热气的作品。

    守正出新:牢记使命,抢占制高点

    一般来说,典型报道安排历来自上而下容易,自下而上难。近年来,宁德市委宣传部十分重视做好基层典型人物的挖掘和推送工作。周炳耀因公殉职后,市委宣传部第一时间将前期收集到的信息报送上级部门,引起中宣部、省委宣传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做出批示指示。中宣部将周炳耀先进事迹报道作为十八届六中全会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开展重大典型报道,局领导亲自督战,组建微信工作群,并全程密切跟踪发稿情况,部署同步转载工作。随后市委宣传部精心准备,主动对接,积极沟通衔接做好周炳耀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工作。组织市直媒体记者并由分管部领导带队前往实地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26日凌晨5点,分管领导和科室负责人紧急赶往北京参加中宣部报道策划部署会,配合省宣有关领导,向与会媒体有关负责人介绍背景资料,共同探讨如何做好做深典型报道。最后还按照中宣部新闻局领导要求,对每篇新闻报道稿从地点人名的核实、细节的把关修改,到对有关表述提出建议意见等,上下齐动,配合默契。试举一例,读者不难发现,先前有关报道注重展现的是“好人耀仔”,这个视角固然很好,但我们认为这限于道德范畴,而上级有关方面需要的是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好干部,如此步调就有点不一致了。提议被采纳,方向、基调开始往担当作为方面转。后来,周炳耀被授予“八闽楷模”等。诸如此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面对新的舆论场,如果专业专职媒体人,尤其是传统媒体人一味抱怨,而不主动作为。甚至在重大问题上缺位、失声,无疑会被边缘化,乃至被淘汰。

    笔者曾向虚心求教的古田县委主要领导建议在庄里村设立“古田县干部教育基地”等,让干部长期接受教育,得到了重视与落实。此举无疑跳出了新闻宣传尤其是媒体人的单向度作为,实际上也是延伸了报道活动。随后,县里组织力量建设周炳耀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周炳耀主题公园等,打造党员学习教育基地。如今已成为学习、弘扬周炳耀先进事迹精神的有效载体。使一批又一批参观者有了固定学习和祭拜场所。此后众多主流媒体持续予以关注聚焦,显示出一个典型人物的持续影响。

    (作者系闽东日报社社长)

    责任编辑:冷  梅

融媒体时代:党媒深化“走转改”的三个发力点
创新理念见实效,融媒联动现“霸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