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融媒体时代:党媒深化“走转改”的三个发力点

● 沈振建 高 宏 《 新闻战线 》(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持续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一步发扬“走转改”精神,深入基层一线进行采访报道,进一步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提振精气神。湖州日报报业集团在深化“走转改” 活动中,结合实际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使全体采编人员自觉摒弃“泡会议、转通稿、抄材料”的飘浮作风,切实做到“笔头向下”“眼光向下”“身子向下”,深入基层采访。建立了新闻采编人员基层联系点制度,形成长期关注、长期深入、长期帮扶的长效联络机制。作品的表达上多用讲故事的方式,多用群众的语言,以前还时有出现的“长、空、硬、浅、呆”等新闻作品难觅其踪。几年来,按新闻规律、传播规律,对采编实行精细化、长效化管理,集团在深化“走转改”活动的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三个“发力点”。

    一、根植车间地头,以唱响重大主题报道为发力点

    围绕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战略部署组织开展的重大主题报道是党媒的核心竞争力和“专利”。 但它的“软肋”在于一不小心就会陷入灌输式和说教式之中,板起脸孔,居高临下,喋喋不休,令人望而生厌。如何做到党媒重大主题报道的权威发布增强吸引力,使受众乐读?湖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做法是通过采编人员深化“走转改” 活动的培养和锻炼,在选题、采访时根植车间地头,不仅上接“天线”、 而且下接“地气”,走进车间地头,找准“上下”结合点,使重大主题报道有滋有味。

    接准“天线”, 是重大主题报道的灵魂。201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10周年,市民都在关注这10年来全市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作为“两山”重要思想诞生地的市委机关报,湖州日报在认真学习和领悟“两山”重要思想深刻内涵的基础上,积极主动作为,大胆探索重大主题报道的表达思路和方式,策划推出了“生态+”系列报道,为巩固壮大践行“两山”重要思想营造了深厚的社会舆论氛围。经过精心准备,2015年4月21日,湖州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首次在新闻报道中提出了“生态+”这一新概念,并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湖州“生态+”这一发展新模式。同年12月,在湖州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生态+’行动,着力培育生态经济新业态”。从媒体的一个设想,上升为党委、政府的执政思路,湖州日报接准“天线”,提出“生态+”新概念的成功实践,体现了一张地市党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积极有效作为,成为媒体积极发挥主动性、提升引导力的一个创新案例。去年7月25日开始,湖州日报策划推出系列报道“八八战略”的湖州印记。从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亮点中找寻全市践行省委提出的“八八战略”的案例范本,选取了8个区域性典型,推出报道16篇。报道立意深远,催人奋进,展现了近年来湖州上下“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使命担当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用鲜活的案例,多层次、多角度呈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湖州的生动实践以及丰硕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该报道被评为2016年度浙江省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

    接透“地气”, 是重大主题报道的生命。在具体报道内容选择上,湖州日报不仅仅注重“高大上”更注重“接地气”,以一个个生动、鲜活、感人的细节来传播宏大的思想。在“生态+”系列报道中,湖州日报把报道重点瞄向了基层一线广大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果,以故事性、细节化的描述来报道好实践“生态+”前后带来的思想之变、发展之变、行为之变等内容。比如,《一座烟囱引发的绿色变革》《你为生态让路 政府给你补偿》《“石头乡”囤石记》《天荒坪一批“工业飞鸟”断翅重生》等报道,以群众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例生动反映了“生态+”在湖州引发的绿色变革。据统计,在近4个月时间内,“生态+”系列报道共刊发各类报道63篇6万多字,并获得2015年度浙江省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系列报道“八八战略”的湖州印记,将宏观政策与基层典型融为一体,通过讲述基层改革创新发展故事,以小见大地表达主题。在选材上,湖州日报确定了织里镇以童装产业为主推动当地民营企业发展、织里镇以旅游业为抓手加快接轨上海步伐、南浔电梯业以创新为抓手提升块状经济质量、德清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实现城乡一元发展、安吉县坚持生态立县实现绿色发展、欠发达地区天子湖奋力赶超、12345市长热线优化发展软环境、湖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等八个区域性典型,通过这八项基层群众的创新特色来反映湖州践行“八八战略”的生动实践。报道《湖州“颜值”倾倒沪上客》,讲述了湖州作为国务院确定的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5个城市之一,如何把旅游业作为接轨上海的重要内容,通过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让湖州的好山水不断吸引上海人的典型事例,反映了湖州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快人一步,抢得先机的过程。报道《德清探索实践城乡一元模式》讲述了德清县作为我省首个获省政府批复同意实施户籍制度改革的试点县,突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探索。3年来,该县先行先试消除32项城乡差别化待遇,探索出“户改”新路。

    融合互动,是重大主题报道的升华。融合互动理念贯穿重大主题报道的全过程,使报道传播力更强,受众更广,影响力更深。在“生态+”系列报道组织策划中,湖州日报按照媒体融合发展的理念,走集团作战的路径,注重多频次发布,邀请读者深度参与,努力在报道方式方法上创新探索,尽量让看似“硬面孔”的报道丰富起来、多彩起来。在“生态+”系列报道中,整合报社所辖的各个新媒体平台,努力做到信息的一次采集,多渠道、多频次发布,切实增强了宣传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比如,作为官方微博的湖州发布政务微博特设了“生态文明 湖州先行”“美丽湖州”等板块,经过二次编辑后对各媒体发表的相关报道进行重点推送。 《我们在路上,湖州走向“生态+”》等帖子均反响强烈。湖州在线分别开设了专栏、专题和专区,通过二次编辑加工,对日报刊发的稿件进行集束式的报道,同时,积极向新华网、人民网等上级网媒推送,扩大了影响力。据统计,该系列报道中,湖州发布、淘湖州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报道500余条次,阅读量累计近500万次。在当今媒体环境下,让读者深度参与进行互功是提升重大主题报道影响力又一个有效方式。在“生态+” 系列报道中,湖州日报专门联合湖州市生态文明办,启动了“美丽乡镇生态+” 体验活动,邀请市民加入采访小分队,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的乡镇进行深度体验,并把他们拍摄的照片、体验心得等进行多媒体刊播,体验活动反响热烈。一位参加活动的市民说:“生活在湖州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通过参加体验团活动,对‘生态+’ 有了更直观、更真切的感受”。

    二、心系千家万户,以高频传播百姓心声为发力点

    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最终是为人民服务的。融媒体时代,党媒深化“走转改” ,要一个题材采用多种体裁、多个平台、多频次发布,也就是通过高频传播百姓心声来达到效果。强化群众意识,心系千家万户,关键就是在思想上和感情上走进人民群众的内心,把百姓拥护的事、赞成的事、高兴的事、反对的事作为报道正确与否的标准与尺度。

    心中有群众,用新闻的力量彰显百姓情怀。突发事件,记者笔端是大写的“群众”两字。情系民生、心系民生、笔系民生,一直是媒体人要做、先做、并努力去做好的应尽的社会责任。去年7、8月份台风天气频发,太湖水位一度告急,湖州日报报业集团立即启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新闻宣传报道应急机制,开展全方位、高密度、立体式的宣传报道,湖州日报、湖州晚报、湖州在线、湖州发布共出动200多名记者,到街头巷尾的民房、太湖边的渔船,查险情、询汛情,及时全方位报道普通居民、船民的诉求。湖州日报一个星期内共推出各类报道100多篇,湖州晚报刊发50多篇和30多幅照片,湖州在线、湖州发布客户端特别推出24小时视频栏目。这一切架起了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为防灾减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肩头有责任,用新闻的力量关注百姓期盼。用真情反映百姓心声,用行动关注百姓期盼。日报开设了《记者在行动》《微证》《有图为证》《你惑我解》等民生栏目。《记者在行动》专栏的内容均为市民关心的敏感话题和党委政府要着力解决的难题。2016年5月17日,日报记者接到吴兴区八里店镇乌山村村民来电反映,村里乌山港内的河水污染严重,散发出臭味,自家养的鱼大面积死亡,不知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接到投诉电话后,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发现薛家港确实存在村民口中描述的现象,河面上漂浮着落叶和死鱼,岸边垃圾袋、泡沫塑料盒等四处散落。记者通过岸边的“河长制”公示牌联系村级河长了解到,因为两边建造水闸,河道不流通造成了死水,导致水质发臭。而河中的鱼大量死亡原因尚不明确,天气炎热、高密度养殖等都可能是原因。记者就所见所闻进行如实报道,见报当天,八里店镇第一时间对薛家港河道的治理进行了专题研究,当天下午,镇政府、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和区农林发展局派工作人员进驻乌山村,向养鱼的村民发放有关通知,督促他们一周内拆除网簖。随着网簖的拆除,河道保洁同步跟上,打捞船每天定时进行打捞。对于政府的这一处理方式,村民表示满意,并对日报记者第一时间到现场,精准报道,及时反映群众呼声表示满意。

    宣传有品牌,用新闻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民生无小事,用新闻的力量关注民生,推动社会进步,是党媒的责任和使命。湖州晚报在民生服务上形成了一个名专栏、二个俱乐部、三个帮帮团的“123”民生服务格局。一个专栏,即《一周一心愿》省新闻名专栏。在深化“走转改” 活动中,继续进行转型,紧贴群众,围绕“微公益”“爱心众筹” 等主题开展大型策划报道活动,并开通公众微信号,线上线下进行爱的传递,去年全年策划公益活动40多场次,服务困难群众2000多人次,捐赠总价值达到40多万元,获得了中国报业协会颁发的新闻社会活动奖三等奖。两个俱乐部,即小记者俱乐部、理财帮俱乐部。晚报小记者俱乐部充分发挥媒体服务教育功能,已发展近万名,全年开展各类活动、讲座、游学等50多场次。三个帮帮团,即法律帮帮团、健康帮帮团、名师帮帮团。三大民生服务平台已形成较好的社会品牌和影响,全年服务读者达8000多人次。96345热线根植社区更好地服务晚报读者,全年进社区活动总计举办20多场,全年累计服务市民100多万人次。湖州在线新闻网站以《小凡帮忙》为主要品牌,与政府12345阳光热线进行合作,实施跟踪报道,并在湖州在线首页《聚焦民生》栏目进行更新,稿件涉及家政、社区、交通、教育、建设等领域。这一切使地市级党媒在当地百姓中形成了强大的气场,牢牢占据了舆论主阵地。

    三、注重实战练兵,以锻造新闻铁军为发力点

    人才培养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命题。这些年,新闻队伍构成日趋多元,如何继承发扬党媒的优良传统,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采编队伍,锻造出一支新闻铁军,是深化“走转改”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早年间,时任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先生来到湖州日报报业集团挥毫写下了“太湖劲笔”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渗透着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对后人的鼓励、期盼、鞭策之情。功以才成,业由才兴。党媒不仅要加快深化“走转改”的步伐,更要探索走到底的决心。湖州日报报业集团在深化“走转改”的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把锻造新闻铁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

    培养“领军人才”,在实战中显身手。近年来,湖州日报报业集团在深化“走转改” 活动中为鼓励更多的优秀员工在其业务能力方面有更多进步,避免过多的员工挤职务提升这一“独木桥”,出台了“太湖劲笔”人才计划,为新常态下培育优秀报业人才提供了通道,营造了良好的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极大地激发了采编人员下基层的采访热情,涌现出不少有温度、有深度的“零距离” 新闻作品。沉到底,全员深入“走转改”。2014年,湖州日报报业集团将“亩产英雄”系列报道作为采编人员深化“走转改”、 培养“太湖劲笔” 人才的具体行动 来抓,要求领导带头、全员参与,“一竿子插到底”。在“亩产英雄” 系列报道采访中 ,参与记者充分发扬“铁脚掌”精神,不是只到厂长经理室、只听口头情况介绍,而是沉到企业生产车间里、下到一线流水线上,与基层干部群众进行面对面的零距离采访。在报道形式上采用“融合式”,在报道之中加以短评、记者手记、配图等多种辅助形式;在内容上强调故事性、细节化,多用在一线采访的所见所闻、少用企业提供的书面内容,多用有情节有细节的故事、少用泛泛而谈的陈述;在语言上强调平实性、平民化,多用鲜活的群众语言,少用呆板的书面文字。在人员组织上,借鉴“中央厨房”的理念,整合整个集团的优势力量。实施“跨界式的集团化作战”,即“亩产英雄”系列报道以日报为主,其他媒体根据各自特点安排不同的报道方式,在短时期内形成了舆论热词,制造了舆论强势。作品不仅获得了当年浙江省重大主题报道新闻一等奖,而且,通过实战练兵,培养出了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铁脚掌”采编队伍,其中有位带队中层干部从此连续三年获得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

    培养“后备部队”, 在实战中受锤炼。在“太湖劲笔” 人才计划锻造采编队伍“领军人才”的同时,集团还重点推出优秀年轻干部遴选制度。通过个人申报和组织推荐共有50余名年轻业务骨干参选,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后,择优确定20人左右入选,建成中层干部的后备干部梯队。这20名年轻业务骨干既是采编队伍中的“生力军”,又是“太湖劲笔” 的“后备队”。2015年,集团在组织百名记者下基层活动中,几位年轻的记者在企业采访中敏锐地发现了一批行业冠军企业。“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 是当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经济的十招组合拳之一。7位年轻记者通过短时期的集中性报道,系列报道《“小微冠军” 成长记》在诸多小微企业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一些提法被湖州市领导在多个场合提及。当年湖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引导和鼓励小微企业发展定制经济和个性服务,培育细分行业领军企业”。该组报道 在第一时间被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网站转载,并被评为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

    培养“全媒体人才”, 在实战中促提升。在深化“走转改” 活动中,采编人员既要沉到基层,通过实战来迅速成长,还要克服“本领恐慌”, 通过理论学习, 强化创新意识,提高适应新形势、新技术、新任务的能力,成为全媒体人才。湖报集团结合深化“走转改”,以“星期一夜校”为重要载体,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实现了学习培训全覆盖。从最基础做起,从解决实际操作做起,组织纸质媒体中负责向新媒体供稿的采编人员,由新媒体部门业务负责人为授课老师。多次邀请专家来现场指导,围绕建设全媒体的新要求,对现有报道的组织指挥、采集加工、发稿流程等采编架构进行调整、优化、完善。几年来,通过 “星期一夜校”这个 培训学习平台,一批纸媒记者及时掌握了新媒体传播技术,为传统媒体记者更快的成为全媒体人才,更好的传递百姓心声拓宽了渠道。在湖州今年召开的第八次党代会期间,湖报集团的媒体融合力度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无论是微直播、全媒体报道、APP客户端、官微官博,都个个发声、全屏飘红。湖州日报推出了《逐梦湖州一路歌》微杂志,通过微信传播,影响广泛。晚报针对读者、微友不同的阅读习惯进行多元化渠道传播。除了晚报纸质媒体,晚报官微“掌上湖州”在会前15天就打开民情通道,向全社会征集“美丽湖州热词”,让更多百姓关注党代会。截至党代会结束,晚报通过“掌上湖州”和96345热线共收到100多名市民推荐的热词,增强了党代会报道的市民参与度。

    (作者沈振建系湖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高宏系该集团编辑) 

    责任编辑:祝晓虎 

融媒体时代:党媒深化“走转改”的三个发力点
创新理念见实效,融媒联动现“霸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