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化茧成蝶:纸媒危机下的发行突围

——从信息日报实践看都市类纸媒自办发行的转型

● 徐 宏 温 凡 《 新闻战线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报刊发行经历了两次创新突围:第一次是“邮发革命”,第二次是“自办发行”。而今,面对日益严峻的纸媒下行趋势,前所未有地迫切需要第三次创新突围。但是,以都市类报纸为代表的发行队伍虽然从未停止过创新的探索,却始终没能找到一条可借鉴的成功路径,前行的方向依旧模糊。

    纵观国内众多纸媒发行队伍的转型路径,结合信息日报自发队伍的转型实践,可以窥见端倪:第三次创新应该完全超越报纸发行的传统范畴,体现纸媒的社会担当及自身运营实际,并用市场化的无形之手建构全新发行体系,进而推动传统报纸发行事业的彻底转型。

    困局:自发队伍的去留纠结

    1985年1月1日,洛阳日报率先突破中国报纸“邮局发行”体制,首创自办发行。从此,自办发行作为都市类报纸“三驾马车”之一的先锋部队,为都市报的黄金时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面对日趋严峻的传统媒体发展态势,已经“三十而立”的自办发行模式无法意气风发,反而给纸媒造成放弃还是保留的纠结。

    当前,传统纸媒的自办发行队伍普遍存在“一老三不”的境地。“一老”就是队伍老龄化严重,由于年轻人招不进留不住,队伍的结构调整显然是各家报社当务之急;“三不”则是工作状态的体现:劳动强度不小,收入不高,压力不低。首先说劳动强度,看上去送报纸是一门轻松活,其实送几百份报纸很需要体力支持,有的还要送上楼。受报纸发行的性质决定,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雪雨,每天清早四五点钟就得出门,一般人很难坚持。其次是收入,每个月平均收入不到2000元,基本上在城市最低收入保障线边缘。与收入不成正比的是,压力还不低,面对新媒体对读者的分流,征订难度越来越大,征订任务成了发行员沉甸甸的压力。

    近几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报纸发行环境的变化,报纸利润的急剧下滑,更重要的是报纸发行量的减少,自办发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曾经在都市报时代为报社的发展攻城略地的发行队伍成了报社的“鸡肋”,弃之不得(都市报模式的核心、数百上千人的善后安排),留之难咽(成本压力、人员管理难题)。

    如何妥善安置这支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自办发行队伍,成了都市类媒体普遍存在的难题。

    突围:从未停止的转型探索

    短短32年间,我国传统纸媒的自办发行队伍,就不得不面临“转型”的艰难抉择。

    其实,即使在都市类报纸的发展黄金期,报纸的自办发行网络都没有停止多元化经营的探索,这些积极的尝试为日后形势急转而下的被动转型积累了宝贵经验。结合国内同行的经验,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DM夹寄为主的投递增值服务,包括代订代投其他报刊。这项服务对报纸主业的依附程度很高,同时在报社内部一直都有是否会冲击版面广告的顾虑,业务渐渐萎缩。

    第二个阶段是以商品销售为主的营销增值服务,包括送奶送水、卖米卖油。多个省市的发行公司还尝试着将发行网络整合起来,产品互通有无。但由于各种问题,很难实现联网,最后基本上都还是一城一地运作。后来发现专业公司要比自办发行做得更好,就渐渐放弃了。

    第三阶段是以快递和落地配为主的配送服务,迎合的是网购电商模式。近几年来,受益于电商产业的飞速发展,全国绝大多数纸媒的自办发行队伍都加入了落地配行列。以至于全国城市报业发行网络联盟从2014年开始,连续三年的年会主题都是自办发行队伍如何借助落地配业务实施转型升级。虽然这是最接近成功的一个阶段,但是这样的转型还是停留在挣点劳务费、辛苦钱,稳定发行队伍的层面。解决不了实质问题,与前两次的探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其实,无论是随报夹寄、商品销售,还是最具普遍意义的落地配业务,各家媒体使尽浑身解数,都无法解决自办发行网络最大的危机:用工难题。所有多元化的探索和转型尝试,也都无法掩盖和彻底消除这一危机四伏的隐患。

    曾几何时,在自办发行创立之初,自办发行网络吸纳了一批优秀的发行员,在招收员工中,自办发行网络还承担了部分社会责任,一批下岗职工在报社自办发行队伍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的还走上了基层管理岗位。随着报业告别“暴利”,成为微利、甚至亏损的行业。没有持续不断的巨大收入支撑,自办发行所赖以为继的根基就没了。

    由于用工成本太大,很多报社多年前就想放弃自办发行,但苦于无法安置那么多的发行员,只好作罢。交给邮局,邮局不可能接收那么多发行员工。推向社会,报社要承担社会责任。进退失据,面临两难境地。报业自办发行的转型,路漫漫其修远兮。

    蝶变:化危为机的三赢结局

    创办于1984年的信息日报是江西的主流媒体,自办发行队伍组建于2002年。15年来,信息日报的自办发行网络和全国同行一样,一直都在进行多元化尝试,三个阶段都曾经历。2015年开始,信息日报发行中心向落地配业务转型,承接天猫超市江西区域的配送业务。随着电商的发展,次年配送业务的收入便超过发行主营业务收入,并且继续呈飞速增长势头。短短两年多时间,已经成为江西纸媒自办发行网络转型探索的实践者。其中,由报社发行团队设计、以配送服务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纸媒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项目”入选2015年度省发改委重点扶持项目;“报网互联智能生活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成功入选2016年度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

    不过,随着业务量的逐渐增加,与上游电商接触越来越紧密,电商企业和配送队伍之间与生俱来的隐忧也越发显现,自办发行队伍渐渐陷入了新的困境:业务量增加时大量招人,量价下调,新的队伍便成为负担。最严重的是,一旦突然出现业务易主,自营队伍的安置矛盾和加盟商的法律纠纷瞬间会变成一个随时都可能引爆的“火药桶”。今年以来,国内包括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发达省市的多家纸媒转型落地配的发行队伍均因此受到较大影响。

    信息日报对此一直非常重视,每次了解到其他媒体自发队伍遇到的类似问题都主动进行沙盘推演,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在团队的建设方面,完全按照市场化模式进行管理运营,具备了专业的优秀配送团队基础。最终,借助一次主要电商客户的调整机会,深化转型战略,化危为机,采取三步走举措,成功实施自办发行队伍的彻底转型。

    首先,接到电商下调费用和单量的要求后,报社没有参与与另一家准备进入江西的配送企业的恶性竞价,而是与其充分沟通,使其改变原有布局,将自行组建队伍的思路改为全盘导入信息日报的自办发行团队,实现团队无缝对接,指标保持平稳;其次,稳定各级管理队伍,深入化解员工矛盾,对于有赔偿要求的公司和个人,通过分析形势,明晰去留利弊,给他们提供岗位双向选择;最后,派出优秀管理人员,协助新公司将队伍按照新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系,调整KPI管理指标,并同步进行加盟商向直属站的改造工作,确保收入增加。

    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火药桶”成了“烟花棒”,突如其来的危局转化成了社会、报社、团队的“三赢”局面:团队赢在前途,人员主动要求分流,昔日依附于发行部门的团队成为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待遇稳定队伍,职业成了事业;社会赢在稳定,整个转型过程中,涉及数百人的团队转型人员改制,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没有发生一起法律纠纷,反而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新增就业人员数十人;报社赢在效益,完成转型后的信息日报发行中心,已经成为一个轻资产的业务部门,当年预计为报社减少发行成本超过百万元,并且为下一步的整体转型升级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更为重要的是,为国内都市类媒体自办发行队伍的转型,探索了一条可以借鉴的经验。

    (作者分别系信息日报社副总编辑、编委)

    责任编辑:杨芳秀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电视的多重困局与进路
化茧成蝶:纸媒危机下的发行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