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南派纪录片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慎海雄出席并讲话,广东省记协负责人刘红兵主持会议。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视协主席赵化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题材理论文献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金德龙,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原会长刘效礼,中国视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显分别就南派纪录片与岭南文化等议题发表了讲话。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学界和业界人士,就“南派纪录片现象”进行了广泛研讨,对南派纪录片的影响和发展、创新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未来加强合作的多项建议。《新闻战线》杂志、《中国记者》杂志及部分中央媒体驻广东机构相关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郑伟及其团队以调查问卷、电话访问和实地走访等方式,形成了南派纪录片10年发展报告,梳理了南派发展轨迹、特征和未来趋势。
缘起——艺术无边界,风格有南北
广东广播电视台一直高度重视纪录片的创作,上个世纪80年代的《岭南风貌》《珠江情》等纪录片曾经风行一时,《珠江情》的主题歌曾经响彻广东大街小巷。90年代后,又涌现了《大潮涌珠江》等优秀作品。
长期孕育,一朝迸发。2007年12月,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暨广东日活动上,时任广东电视台副台长蔡照波、广东台海外中心主任施燕峰等人第一次提出“打造南派纪录片”的概念,以“南派”大旗来“纪录广东、传播中国”。2008年10月8日,中国南派纪录片创作基地在广东电视台挂牌,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杨志今为广东电视台台长张惠建授牌,南派纪录片正式登上中国纪录片的舞台。
南派纪录片以当时广东电视台的《珠江纪事》《人在他乡》等栏目为阵地开始创作。从此,南派纪录片精品力作接二连三,《祝福珠江》《百年留学》《追梦在路上》《美丽西江》《海丝寻梦录》等大型纪录片,赢得了收视,也收获了奖杯。同时诞生了以《珠江纪事》《人在他乡》《经历》《海外中山人》为代表的一批南派纪录片品牌栏目。
经过整整10年的发展,南派纪录片从广东广播电视台一家的独奏,发展成省内各地市广播电视台的交响合奏,从一个学术概念演变成一个创作品牌、一个创作群体以及若干代表性作品的集合,已经形成中国纪录片版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今天,南派纪录片已具雏形:有领军人物,代代相传;有代表作,独具岭南特色;有基地,培养了350人左右的专业队伍;有阵地,有专门的纪录片栏目。他认为,南派纪录片从业者在实践中体现了三个特色:第一是艺术性;第二是思想性;第三是价值取向。
他说,心中有人民,肩上有责任,笔下才有乾坤,这是纪录片人提高素质必备的东西。纪录片离不开审美思维,离开审美思维就呆滞而缺乏灵动、缺乏胆识、缺乏想象,既要对宏观全局有深刻的思想穿透力,又要有对细节把握的感悟能力。
南派——直面市场,深挖本土
上个世纪90年代,被学界称为“文人电视”“报人电视”时代,国内电视纪录片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华。然而,随着电视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收视率、广告经营压力的加大,许多电视台的纪录片、专题片栏目纷纷下马,人才流失,娱乐化潮流在电视荧屏异军突起,短暂的纪录片热潮戛然而止。
广东是电视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除了国内同行,还有众多在广东落地的境外媒体,当地民众长期以来习惯收看港台电视节目。南派纪录片就是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之下,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学习、生存、发展并茁壮成长。
在广东,“搵啖食”除了有“寻找美食”的意思外,还有“谋生计”的引申意义,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纪事》栏目创作的《搵啖食》系列节目在2015、2016两年以季播方式在广东地面频道珠江频道推出,创造了晚上22点节目的收视高峰,市场份额超过7个点。《搵啖食》第二季在腾讯视频推出后,网络点击率已经超过1000万人次。节目在得到观众认可的同时,实现了以老广美食为载体传播岭南文化的目的。这种传播策略,是在激烈的收视竞争和长期对外传播的实践中造就出来的,这也是南派纪录片在今天逆势而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南派纪录片在国家大力推动纪录片产业发展政策的背景下,以“纪录广东、传播中国、联接世界”为使命,以岭南地区电视纪录片创作队伍为基础,以高清数字技术进入电视纪录片产业为契机,在媒体产业转型、电视行业面临巨大挑战的形势下,在巨大的创作压力锤炼之下,通过吸收世界先进纪录片创作经验,向本地本土传统和现实题材深挖,向全媒体平台突进,形成了向电影化制作靠拢,以精干的队伍完成电影级的制作水准,以流畅的视听语言完成故事讲述,以艺术家的姿态完成与被拍摄者共同表达的特点。南派纪录片,如同广州地标建筑小蛮腰一样,刚柔相济,作为岭南文化的传播载体,成为岭南地区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实现文化共通的不二利器。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视协主席赵化勇在发言里讲到,“南派纪录片充分吸收中华文明和岭南文化,在表现内容和制作手段上积极打破中外纪录片的鸿沟,具有现实关怀和青春气息。”
10年——逆流而上,精品频现
2007到2017这10年当中,中国的纪录片制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直接电影风格盛行,开始进入讲究故事化的创作改革中。南派纪录片既顺势而为,又逆流而上,在娱乐节目盛行的时代,扛起了南派纪录片的大旗。这10年当中,南派纪录片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围绕着南派纪录片这一旗帜,聚拢起了岭南地区相当一部分纪录片的创作力量,形成了一定的创作规模。
中国视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显指出,“南派纪录片立足现实,关注当下,创作出一系列有品质、有温度、接地气的精品。南派纪录片从小到大,从单一到丰富,成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最具活力的第一线。”
回顾南派纪录片10年取得的成果和突出特点,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
雁阵前行
2007年,广东电视台首先发出打造“南派纪录片”倡议后,在随后的几年里,以广东电视台海外中心为主阵地,以广东电视台为龙头,广州、中山、佛山、清远台为重要羽翼,形成雁阵排列,齐头并进开拓发展。各台纪录片创作团队逐年成立,2008年南派纪录片创作基地在广东电视台创立,2009年南派纪录片中山创作基地成立,2010年佛山纪录片创作中心成立,2013年南派纪录片清远创作基地成立,2014年南派纪录片肇庆创作基地成立,2014年顺德纪录片创作团队创立,2015南派纪录片梅州客家工作室成立,2016年南派韶关创作基地成立,2017年多家电视台纪录片创作中心在筹备中。
实践中,广东省内各地区以及跨省联合采访、易地采访活动办了十几年,建立了坚实的区域合作基础。联合的电视媒体从省内到全国范围,从单一的电视采访发展到全媒体采访。在发展过程中,南派纪录片不断将范围扩大,不局限于广东一省,先后将广西、海南、澳门等地纳入到南派纪录片的领域当中。2015年的《美丽西江》是南派纪录片跨地域跨省域合作的代表性作品,这一系列纪录片整合了广东电视台、广西电视台、中山电视台、佛山电视台等南派纪录片中的创作骨干力量,众志成城,实现了在腾讯视频点击破4000万的巨大成功。
南派纪录片从一开始就不是孤立的发展,没有闭门造车,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气质,不断吸收众家之长。每年举办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带来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作品和先进制作理念,开门请进来的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创作者和制作公司的言传身教,连续的doc road大师培训班,都给南派纪录片的创作水平带来了提升。以各个纪录片创作基地作为创作基点,南派纪录片互相联通,互相合作,互相竞争,从而形成了发展的集群效果。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在文化互通方面,这种纪录片产业合作必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理念流变
在10年的发展当中,南派纪录片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代表作品。如《美丽西江》《寻味顺德》《味道中山》《海丝寻梦录》《我从佛山来》《医院的故事》《再见脚手架》《伴我高飞》等。广东地区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曾一度呈现出一个风格非常丰富的生态环境。从中国特色的电视专题片,到纯正的直接电影、真实电影风格,再到后直接电影时代的新纪录电影,都在同一个时期出现在广东不同的纪录片创作团队拍摄的作品当中。而数字高清技术的普及,为这种参差不齐生态链的打破提供了条件。南派纪录片的艺术创作特点开始逐渐明晰。
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南派纪录片经过了模仿、吸收到创新、求变一系列的过程。尤其是在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推动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意见之后,政策的推动为南派纪录片发展带来了契机。中山广播电视台导演、纪录片创作中心主任宋璋说“也就是2012年前后,由BBC和央视拍摄的纪录片《美丽中国》以及《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对于我这样一个纪录片的导演来讲,这两部影片让我醍醐灌顶,重新开始总结构思自己的纪录片创作道路,创作思维,乃至于纪录片的叙事语言。”《味道中山》成为中山电视台的尝鲜制作,而成功的甜头推动这些纪录片创作者走得更远更坚定,并且开始琢磨新的方法。随后推出的《医院的故事》就是中山电视台纪录片创作中心通过长时间观察创作,并且具有相当戏剧性冲突的新纪实风格的作品。佛山电视台纪录片创作中心艺术顾问喻峰提出了“一个引子、两段预告、三幕、四个情绪点、五段音乐、六个场景”的栏目标准操作规程,使《经历》这一纪录片栏目很快跃升为佛山台同时段排名第一的节目。凭借栏目的锻炼,一大批年轻导演迅速成长。但是这些纪录片创作者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功,不满足于单纯的模仿,开始更多提出自己创作的理念。“以自然为宗,求之吾心”,对纪录片品质的无止境追求成为南派纪录片人创作的一种共同特征。
硕果累累
南派纪录片形成了巨大的制作和播出体量。10年当中,广东全省播出过16个纪录片栏目,19个地市级广播电视台、2个副省级广播电视台的纪录片制作量达到177283分钟,纪录片节目播出总量达到608522分钟,非栏目化精品纪录片制作量达到36787分钟,各电视台专职纪录片创作者人数规模达到了350人。10年间获得省级以上奖项558项,国家级奖项近百项,国际级奖项十余项,在纪录片领域影响力上升的趋势明显。
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原会长刘效礼说,中国南派纪录片创作基地挂牌的时候,我就在现场,是南派纪录片成长壮大的见证者之一。那个时候的南派纪录片其实是无派可谈。10年来,每年我都是南派优秀纪录片评委。刚开始,参评作品就45部左右,现在每年都稳定在100部左右,特别这两年南派纪录片的质量有很大提升,作品水准已达到国内一流。南派纪录片跟岭南文化血脉相承,充满活力,开放包容,题材鲜活,不拘一格,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以人性化内容传递中国的真、善、美。
广东广播电视台台长张惠建指出,一直以来,南派纪录片始终紧扣时代的脉搏,聚焦中国发展,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宣传报道的背后都有南派纪录片人的身影。前不久,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反映“一带一路”伟大成就的纪录片《海丝寻梦录》以及与新华社共同策划的《印象海丝》、跟美国PBS电视台联合拍摄的《一个美国制片人眼中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广东卫视和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之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在发言中表示,“在中国电视在产业化、商业化道路上一路狂奔,过度娱乐化严重伤害中国电视精髓的10年里,南派纪录片成为电视粤军难能可贵的亮点,是纪录片人的坚持和坚守。”
未来——扎根岭南,香飘世界
胸怀“三个广东”,立足岭南,做好国际文章。
南派纪录片即将迎来第二个10年,毫无疑问,地域性艺术创作和文化发展同地区社会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紧密相关,如何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纪录片生态体系,如何进一步寻找和确立南派纪录片的内涵和地位,成为下一个10年所有活跃在岭南地区的电视纪录片人工作的重点。纪录片产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如何让中国的纪录片版图获得更大的发言权,如何在世界纪录片领域听到南派纪录片的声音,将是接下来要时刻面临的追问。
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白洁说,这些年在省委宣传部领导下,相关部门一直对纪录片提供政策资金人才支持,为纪录片提供良好的生长土壤。目前正在研究通过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对纪录片走进影院给予鼓励和支持。
时统宇认为,岭南文化在华夏文化中并不具有强势地位,但是岭南文化里对海洋的认识,对穿洋过海的胆魄和勇气,沉淀在岭南文化里形成的特质,在我们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中具有重要意义,南派纪录片在传承中华文明的同时应该有一种文化上的崛起。
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指出,广东的纪录片文化土壤非常肥沃。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的黎民伟也是中国最早的纪录片导演,拍摄了大量记录孙中山早期革命的珍贵影像资料。新华社最早的战地记者、摄影大师沙飞,也是广东人。
今天,广东纪录片的发展已经具备良好的生态基础。中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纪录片专业节展——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落户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纪录片产业信息的发布平台、版权交易平台、纪录片文创项目的投融资平台。以纪录片、英语和资讯为主的广东国际频道在海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广东已经形成了纪录片从提案、创作、交易到播出的完整链条,这对于铸就广东文艺高峰,推进广东文化繁荣,提升广东的国际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历10年磨砺,南派纪录片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纪录片发展道路,培育了良好的纪录片创作生态链,涌现了以马志丹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纪录片领军人物,成为全国纪录片创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南派纪录片要承续为时代立影、为社会存照的优良传统,紧跟时代步伐,做好“广东的广东”“中国的广东”“世界的广东”三篇大文章。造就一批当代的名家大师,拍摄更多能够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纪录片扛鼎之作。创作具有岭南风格、中国风骨、世界风尚的现象级纪录片,南派永远在路上。
(作者黄文峰系广东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中心监制;郑伟系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
责任编辑:冷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