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雾霾事件与公共卫生报道策略

● 杜辉宇 《 新闻战线 》(

    摘要:自我国开始大面积出现雾霾天气以来,社会上对其关注热度只增不减。由于空气质量与公共卫生安全情况都与人们身体健康状况有着直接联系,因此一旦媒体在报道时处理不当就会导致社会上出现层出不穷的不实信息,影响人们的信息判断,进而造成社会恐慌。本文以雾霾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对媒体的相关报道信息进行研究,对雾霾事件与公共卫生事件媒体的报道策略进行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雾霾事件     公共卫生     报道策略

    “雾霾”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占据着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热点位置,“PM2.5”“雾霾”等逐渐成为网络以及人们生活中炙手可热的词语。我国各主流媒体通过互联网、报纸、电视以及广播等传播媒介对其进行大规模的详细报道,使得现在的小朋友都能够说出一两句自己对于雾霾的看法。而从过去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全民谈霾,可以说主流媒体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雾霾成了“全民公敌”的时候,为了人们的安全与健康,媒体就必须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扮演好政府消息的“传递者”与“普及者”的角色,通过对政府发布的消息第一时间的发声,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雾霾事件初期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

    雾霾事件的发生,不仅在国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且国外的媒体也加大了对雾霾事件的报道。中国的主流媒体在雾霾事件报道中一直采取积极的态度,通过在门户网站以及电视新闻等渠道对PM2.5做出了科学、全面的报道,普通大众通过对此类消息的查看能够了解掌握有关PM2.5的知识,安抚恐慌的心理,进而确定正确的舆论走向以及减少因网络上虚假报道而导致社会恐慌情绪蔓延的目的。

    可以说,社会群众的身体健康状况与所居住地区的空气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PM2.5出现之初就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最早出现雾霾天气的北京、河北等地更是成了热点话题。在当今视觉时代的背景下,图像已经成为目前公共话题报道最直接、具有冲击性的话语劝服方式,于是传媒在对雾霾事件的报道中一般倾向通过图像化的处理形式进行一定的“包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图片报道就是新浪网,新浪网利用图片的方式对PM2.5能够给人体带来什么样的伤害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同时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预防与解决措施。通过新浪网的报道,人们可以很明确地了解到PM2.5能够对血液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等多个人体重要器官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进而导致凝血功能异样、细微颗粒物在肺泡沉着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多个并发症出现,并且图片还对雾霾天气下人们应怎样应对做出了详细的解释。不仅如此,为了能够满足人们对PM2.5更深层次的了解需求,减轻网络传播的不实消息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权威媒体还就国内外对于PM2.5的监测数据以及科学标准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报道,使得普通大众能够增加对PM2.5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而提升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南阳网的《健康》栏目,积极向医院相关专业,尤其是呼吸专业的专家进行咨询,让专家从病理、预防的角度去进行健康宣教知识,让民众了解雾霾的危害,进行合理预防。因此消除了民众的惶恐心理,认识到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这些访谈的内容也发表在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上,并得到大多数民众的转载。

    从以上媒体的报道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主流媒体对于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因此,媒体在报道的时候需要做到对所报道的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媒体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进而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发展。

    在雾霾事件的初期阶段,媒体对信息的报道传播方式仍然是以大众传播为主,通过广播、报纸以及网络新媒体等方式使有关PM2.5的科学知识在社会大众中传递开来。但是,大众传播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大众传播具有单向传播的特点,受众在接收到消息后无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媒体也得不到关于消息好坏情况的任何反馈。但是,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现状,受众在互联网上接收到信息之后,能够立即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身关于该信息的看法,进而实现与信息发出者的直接沟通。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将科学知识与真实信息向社会群体进行传播普及,还能够将人们对于该信息的反馈情况进行集中搜集,进而能够有针对性地改进以后的工作方向。例如,在新浪网站发布与PM2.5有关的信息报道之后,当天信息的点击量就突破了千万人次,与此同时,在信息报道下面的“留言板”这一模块下也有数以万计的网友在观看后留下了自己的感悟。这就表明通过该则信息的报道普通大众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PM2.5,达到了大众媒体传播信息的目的。

    对PM2.5全方位、多层次的报道阶段

    由于我国的工业发展重心一直在北方,所以北方的空气污染形势要严峻得多,尤其是作为我国首都的北京,在过去的监测历史中,在一个月内曾经出现过雾霾天气占26天的惊人纪录,仅仅有4天不是雾霾天气。

    自从“PM2.5”事件出现以来,关于PM2.5的讨论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就一直居高不下。我国的各个主流媒体更是多次以此为专题进行了连续报道,报道的内容较为全面,既有对某一地区当天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也有对人们的应对措施做详细的探讨。不仅如此,我国观看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广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更是走在雾霾报道的前面,率先对PM2.5的产生原因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增加了人们对新闻信息的信任度,起到了安抚民心的作用。随后,其他各大媒体也开始逐渐增加对PM2.5的相关内容的报道。如在2013年1月10日新浪网站以“130万平方公里!灰霾笼罩中国”为专题进行了详细的新闻报道,一经上线就成了社会的热点话题,引发了人们的大规模讨论。新闻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雾霾产生的原因以及人体吸入后有何危害进行详细说明,并将当日产生PM2.5的区域进行了罗列,从中可以看到当日有雾霾的省区从南到北包括河南、北京,西到东包括四川、天津。此外,为了增加人们对雾霾的了解,报道还对雾与霾的区别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篇新闻报道尽管只有区区400字,但是内容足以让人震惊。随后,在上篇报道发布不久之后,新浪网站又跟进了一篇关于PM2.5的报道,题目是《责任的沉默比雾霾更可怕》。从社会层面对PM2.5的应对做法进行了分析,不仅明确表示通过简单地知识普及以及逃避责任的做法并不能够对PM2.5进行有效的治理,也无法为中国赢得一个明媚的蓝天。不仅如此,文章还直指政府部门以及相关责任企业,表示只有敢于打破沉默才能够吹散空气中的霾以及社会之霾。

    就南阳范围来说,没有首都和一些北方重工业城市的污染那么严重,但是由于近年来媒体的不断报道,让民众有非常高的警惕心理。但是一到雾霾高发季节,呼吸科室的病患数量也激增,为原本就紧张医疗资源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和雾霾相关的健康宣教工作尤为重要。积极的健康宣教对改善病患的医疗体验、优化医疗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雾霾事件”中媒体行动力的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到假如媒体在雾霾事件中采取沉默的态度,或不能够秉承客观理性的态度对雾霾事件进行真实报道,就会给谣言以滋生的空间,使得网络上失真消息充斥,而消息的受众群体往往缺乏判断能力进而不能够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很好的辨别,严重情况下会造成巨大的社会恐慌出现,影响社会秩序。如果不实消息是在主流媒体中传播出的,普通大众出于对媒体的信任就会对该消息的真实性毫无怀疑心理,因此在通过互联网以及媒体传播的广泛性作用下,使谣言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病毒式的传播状态。因此,对于雾霾事件以及公共卫生报道,主流媒体有着引导舆论的重大责任。

    在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我国的主流媒体充分体现了传播信息的作用,确保了普通群众对于雾霾事件的知情权。在雾霾事件的发生初期,各大媒体就对其进行了第一时间的跟踪报道,如上文中提到的新浪网站以及《新闻联播》等,不仅对PM2.5产生的原因以及危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而且还在后续的专题报道中针对个人、企业以及政府等不同主体所应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全面探讨,使群众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关于PM2.5的知识,而且还确保了消息的真实可靠性,使虚假信息能够被及时地遏制。换个角度看,如果在事件发生的一开始所有媒体采取的是集体沉默的态度,反而容易使社会弥漫恐慌的情绪,不利于社会稳定。

    另一方面,媒体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虚假信息传播的途径。由于社会对PM2.5的关注程度持续升高,在互联网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谣言,甚至引起了小规模的恐慌。此时就需要有权威媒体发声对事情的真实情况进行解释,消除普通群众心中的疑虑,进而引导社会舆论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比如,网络上曾经流传过抵抗雾霾的唯一方法只有佩戴专业的防毒面具。由于人们缺乏对专业知识的辨别能力使得此消息一出就在社会上引发了一波抢购防毒面具的热潮。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主流媒体对公众普及关于口罩防护PM2.5的相关知识,通过权威媒体的解释使流传在网络上的谣言不攻自破。

    (作者系南阳网健康频道总顾问)

    责任编辑:祝晓虎

    参考文献:

    ①许加彪、韩昭玮:《现实叙事的合法化:雾霾报道的框架策略研究——以〈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为例》,《当代传播(汉文版)》2014年第5期。

    ②王倩、丁娜妮等:《论网络传播对公民环境素养的构建——以新浪网空气污染报道为例》,《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4期。

    ③孟子为:《雾霾事件与公共卫生报道策略探析》,《卫生职业教育》2013年第31期。

    ④尹忠伟:《关于“春节雾霾”网络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以新浪网为例》,《传播与版权》2014年第7期。

两翼齐飞讲好中国故事
论新闻的“反转”
媒体融合将步入3.0时代
2017中国两会的国际传播特点及启示
澄清谬误 明辨是非 对历史虚无主义说不
“媒介事件”视阈下的围棋报道剖析
电视文化节目的价值诉求与行为逻辑
雾霾事件与公共卫生报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