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来,“好人系列报道”在创新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创新的是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坚守的是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党性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根本原则。坚守职责,强化策划,努力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无愧于党的重托,无愧于读者的期盼。
关键词:典型报道 “好人之歌” 深化“走转改”
2006年4月开始,平顶山日报以长篇通讯《好人吴如》为开端,以贴近读者为切入点,以“三贴近”“走转改”为抓手,开设《好人之歌》专栏,推出了报纸创刊以来规模空前、反响巨大、高潮迭起、亮点频现的“好人系列报道”。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样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虚无缥缈,而是真真切切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真实存在的人和事上。因此,党报必须善于通过发现、挖掘、报道身边的人和事,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润物无声、以文育人。
“好人”,是群众对于先进典型、道德楷模最朴素的称呼,是群众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这些“好人”身上蕴藏着真善美和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样本。
平顶山日报“好人系列报道”中“好人”的选取,着眼点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结合起来,体现在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之中。所报道的“好人”有别于一般的先进工作者,不仅仅是工作好,而且要注重他在社会上的表现和口碑,必须是周围人公认的好人,是单位、社区或村里的人、认识他的人一提起他就点赞、叫好的人。
因为定位于“好人”,所以在具体操作中,“好人系列报道”以平民的视角选取典型,报道大家身边人身边事。这些人和事是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寻找、推荐的,大多是“新人”新事,对读者来说有亲切感、新鲜感。
精神侠客张朝岑是鲁山县广电局记者,月工资不足600元,但他仗义疏财,资助了十多个孤寡老人和14个贫困生,还自费到贵州贫困山区考察,考察一路捐一路。回来后,他汇去两万多元的全部积蓄,帮助山民建水窖。在他的带动下,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纷纷捐款,在贵州建起千余座水窖。后来,他当选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成为全国县级媒体工作者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郏县检察院检察官马俊欣大学时在一次体育课上不慎发生事故,脊柱颈椎受到重创。经过抢救,虽然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自此落下残疾——身体失去平衡。面对厄运,他没有低头,参加工作后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他的事迹感动了全国,此后他被评为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发动读者寻找身边好人,报道大家身边人身边事,讲述真实感人的故事,报道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调动了读者寻找、推荐好人的积极性,使“好人系列报道”有了取之不竭的资源库。
破解典型报道难的有效手段
典型报道难被业界公认为新闻“四难”之一。平心而论,尽管各媒体都不断推出先进典型,但是真正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
为何?根本症结在于许多先进典型报道离群众太远,群众觉得学不了,也不想学。
为解决这个问题,平顶山日报的“好人系列报道”从开篇之作《好人吴如》起,就确立了“贴近群众、用事实说话”的报道宗旨与原则,以平民视角选人、以故事化手法写作,让典型可亲、可信、可学。
视角是新闻的眼睛,是把握、选择新闻角度的着眼点。不同的视角,体现出不同的新闻价值取向,也表现出高低不同的新闻价值。因此,选择好视角,是新闻采写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报道平煤一矿采煤一队副队长吴如这个典型时,我们力求以平民的视角选题,取舍素材,最终确定了《好人吴如》这个看似平常、实则定位很准、很贴近读者的标题。报道推出后,群众反响强烈,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和河南日报等诸多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好人系列报道”之所以反响如此大,除题选得好、人选得准外,采写方法的创新也功不可没。
故事具有迷人的魅力。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好人”,是因为其做了许多令人感动、使人难忘的事。“好人”的事迹往往很多,那么该如何挖掘、如何取舍、如何报道呢?我们的做法和经验是以平民的视角讲故事。
采访环节必须深入再深入。记者到生活中抓“活鱼”,到采访对象的岗位上去,与其面对面地交谈、心与心地交流;抓住视觉化的细节,捕捉闪光点,挖掘跌宕起伏、生动感人的故事;调动各种感官,认真观察,抓住最能反映采访对象个性特征、最能突出报道主题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等,并尽可能多地采访好人周围的人,力求把好人形象刻画得更丰富、更生动。
选材、写作环节必须权衡再权衡。我们确立了好人故事取舍的重要参照系,即选取那些贴近群众、与群众关系较密切的故事,选取那些能引起群众兴趣、能感动群众的故事。同时,注重描摹细节、放大细节,这样不仅能增强故事的吸引力,而且能升华“好人”的精神境界和高贵品质。
《生命的坚守》报道了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三科主任张领22年来用高超之术和仁者之心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感人故事。报道中,有几个细节抓得妙不可言:得知有个急诊病人需要马上手术, 张领一步跨下五级台阶,奔到大门口。可是门卫不在,怎么办?看着两米多高、顶部带着刺刀一样防护装置的铁栅栏门,他心急如焚。顾不了那么多,他决定翻门。午夜的路面又硬又滑,跳下去的那一刻,他下意识地保护双手,却崴了脚踝。“不要紧,只要手没受伤就好,要靠它挽救病人的生命。” 这一个个细节,无不闪耀着医者仁心、忠于职守的精神光芒。
深化“走转改”的推动力量
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十年来,“好人系列报道”始终坚持以平民视角选人、以故事化手法写作,与采访对象面对面,挖掘感人故事、捕捉精彩细节、采撷个性化语言,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促进报社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
近年来,平顶山日报推出了《好人之歌》《百姓故事》《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记者走基层》《我的这五年》《打工归来看变化》《见与闻》等一系列面向基层、贴近群众的栏目。其中,《好人之歌》和《百姓故事》两个栏目均被评为河南新闻奖新闻名专栏。
此外,一大批反映基层一线生产、百姓生活、草根英雄的报道占据了报纸的主要版面。这些报道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接地气、有灵气、冒着腾腾的热气,赢得读者叫好,得到专家认可。
2015年初,平顶山日报以“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主题采访活动为契机,推出了《鹰城打工族“特色”走四方》系列报道,抓住平顶山地区农民工打工创业中的特色,报道了平顶山各县(市、区)农民工靠“特色”走出去或走出去“创特色”的精彩故事。宝丰县三里营村村民到广州开出租,全村“熟带生”,在广州带出个“宝丰村”;鲁山县库区乡农民远赴新疆种西瓜,每年拿回一个亿;郏县茨芭镇农民凭着诚信和勤奋,在苏州闯出一片新天地,全镇5万多中有近两万人在苏州开超市,一年下来少则挣一二十万,多则几十万、上百万,有几十户已在当地买房安家落户……这组系列报道充满正能量,读者纷纷点赞,好评如潮奔涌。
十年来,“好人系列报道”在创新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创新的是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坚守的是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党性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根本原则。创新无止境。平顶山日报在创新的道路上永不止步,除继续做好“好人系列报道”之外,坚守职责,强化策划,努力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无愧于党的重托,无愧于读者的期盼。
(作者单位:平顶山日报社)
责任编辑:武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