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随着国家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中国对外传播呈现上升态势。我国在塑造国际形象、做好对外传播方面,更为积极主动。未来,应通过国际传播理念、方式和机制创新,提升互联网传播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努力提升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影响力。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随着国家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我国对外传播体系的建设呈现上升态势。人们不仅更加关注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同时也更加关注国际社会的变化即将给中国带来的诸多影响。自从2013年我国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对中国和世界具有非凡意义的历史遗产,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之际,针对对外传播整体提出了“时代新要求”:“以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传介绍中国发展变化为任务;以把握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掌握易于理解的语言为手段;以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目标。”2016年12月31日,在中国国际电视台开播之际,习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
近年来,国内外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图、政策手段、前景、推进过程、影响等方面的议题都展开了长期的观察与讨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对外传播,是“一带一路”倡议自身扩大在全球传播的需求,也是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需求。在国际社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更是朝“五通”纵深发展。
一、国际新闻热点分布
近年来,国际关系、政治选举、恐怖主义、全球经济、社会运动等成为热点。2016年国际形势变动,从英国脱欧、欧洲难民潮,到恐怖袭击频发、土耳其军事政变、巴西里约奥运会、日本核辐射、朝核事件以及韩国“亲信干政”、美国大选等。受“一带一路”影响,多边关系、高层动态也引起舆论的关注(见图1)。据统计,国际涉华热点占比要高于我国国家涉外新闻。我国主办的各种国际型论坛以及高层领导的出访活动等常常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西方媒体则非常关注社会、文化和人权等领域话题,评论也相对较多。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互联网新媒体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通道。在国际舆论方面,我国网民有更多参与。比如,1月22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帝吧出征FB,友邦有话要说》,从一定角度肯定了年轻网民的理性与创意。
2016年,在“一带一路”共建合作中,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合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也列入“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2016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指出,软力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推器。同时,有文章指出,“民心相通”更是“五通”的重点和难点。
二、我国对外传播能力提高
截至2017年2月底,在对外报道方面,中国媒体涉及“一带一路”英文报道总量约4535篇,境外媒体相关报道为7300篇。与中国媒体通讯类新闻为主不同,境外媒体报道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时更为全面,关注角度多样,且报道时以观察、分析、评论性文章为主,内容可读性强。境外媒体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报道居多,文化、社会观察更多,一定程度上与西方媒体关注“一带一路”红利和国际竞争意识有关。
以“一带一路”为背景,我国近年举办了大量主场会议,发挥主场传播的特点。比如,G20峰会全媒体报道,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H5等多种形式进行整合,从外交、经贸、金融、文化等领域扩展到旅游、惠民成果,同时会内会外联通报道,提升了报道效果,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
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大背景下,国际人员交往、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和出境旅游等就变得更为频繁。国家旅游局《2016中国出境游游客文明形象年度调查报告》指出,媒体在影响民众对中国游客评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媒体负面报道为主的国家或地区中,民众对中国出境游游客的素质评价也相对较低。比如,中国游客拿走日本马桶盖以及泰国铲虾事件等,都被证实与事实细节有出入。一方面是由于民族自信心不强,另一方面是媒体负面报道多造成影响。不过,整体上2016年多数外媒报道较客观,例如法国《欧洲时报》报道《十一归来,中国游客海外华丽转身》。美国《华盛顿邮报》表示,中国出境游市场日渐火爆,也有一些游客不够文明,但在一亿多中国出境游客中,绝大多数人并非如此。
据统计,境外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高峰与中国有关“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高峰相吻合,议题设置效果明显。此外,中国媒体涉及“一带一路”报道议题以外交类(29%)和经济类(28%)议题占主导,总占比超过一半。境外媒体涉及“一带一路”报道议题上分布较为均衡,还包括综合类、文化类、社会类。在地区上,国内媒体提及热点城市,主要包括北京(260篇)、杭州(137篇)、香港(103篇)、上海(91篇)、西安(80篇)等。杭州G20峰会,对于完善城市对外传播格局和推动城市国际化意义重大。此外,结合习近平主席2016年初中东之行,埃及首都开罗(58篇)和伊朗首都德黑兰(44篇)是排名靠前的国外城市,可见亚非地区的重要地位。
三、“一带一路”扩大媒体合作机遇
总体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建设落实,为我国媒体成长提供了更多的舞台和机遇,对外开放的心态也更为自信和积极。2016年7月,2016“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并特别指出,媒体在信息传播、增进互信、凝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搭建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之间人民内心的桥梁,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媒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
回顾2016年,媒体之间的合作趋于常态,2016“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亚欧互联互通媒体对话会、首届“南方丝绸之路发展论坛”等都为进一步务实合作搭建了平台框架。过去,媒体一直致力于“走出去”,向世界报道中国,而在2016年国际互联网舆论场中,更多的外国媒体开始走进中国,主动报道中国。
2016年全年举办11次国际高峰论坛,其中全球性媒体合作论坛举办6次。2016年7月,人民网、南非时代传媒集团、韩国中央日报、巴西红网、俄罗斯自有媒体网站等全球16家媒体集团成立“一带一路”国际新媒体联盟;8月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报业联盟成立,9月中哈四方媒体签署了国际协作体合作协议,媒体间的合作形式开始走向多层次、多形态。2017年5月,我国将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也预示“一带一路”进入新的阶段。
四、对外新闻环境更开放透明
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也逐步完善。2017年2月6日~3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在全国两会前连续举行了多场部长答中外记者问的新闻发布会,在对外传播方面也实现机制创新。11场发布会共有600余家(次)媒体参加,包括外媒260多家(次)。现场媒体提问中,外媒占三成,一些场次超五成。规模之大、外媒参与程度之高创历年之最。同时,图文、短视频搭配的报道方式极大提高了推文的吸引力。
据统计,各大媒体对外传播影响也进一步扩大。比如,人民网在11场发布会后英文稿件发布22篇,达到150万阅读量,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脸谱、推特上发稿31篇,阅读量达到360万。同时,新华社“New China”账号在脸谱、推特等平台共发稿7条,总阅读量近50万,互动量约8000。央广网海外社交媒体英文账号发布两会相关贴文、推文40余条,图片100余张,视频4条。中国经济网英文版在首页要闻区发布3条相关新闻;中新网发布文、图、视频原创稿件150余篇。央视网海外社交平台共发相关帖文19条,其中Facebook平台总浏览量超过190万次,独立浏览用户超过133.3万人,总互动人次超6万。中国日报网发布中英文稿件共36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布中、英、法、俄、阿拉伯、日、泰等20种重点报道语言稿件超过130篇。中国国际电视台相关报道28条,获得全球用户阅读量454万,独立用户访问量408万,总互动12.6万。人民网、央视网、新华网等报道在社交平台上被大量采用。例如,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食药监总局等发布会相关的推文中,人民网配中国高铁动图,新华网制作21秒短视频,人民网与中国国际电视台澄清中国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敏感问题,均获点赞。
五、对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总体看,“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远未改变,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全球90%的媒体,我国提升对外传播能力仍任重而道远。相比较而言,西方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相对多元。不少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较为消极,存在刻板印象。但近年来国际舆论环境也存在一些积极变化。有不少欧洲国家积极寻求与中国和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如希腊等。而随着“一带一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欧洲国家态度也开始发生转变,如英国、德国等。
目前,我国的对外传播内容主要包括国计民生、时事要闻、领导人外交活动等。从内容上看,应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把握本土化和贴近性内容,加强新闻信息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与普通网民生活非常贴近的体育、娱乐和文化类的信息提供须持续加强。再者,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价值观、文化历史传统特点,吸引当地机构和人才,积极进行本土化、多层次和多媒体的传播。同时,通过国际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灵活运用和成功开拓,我国媒体在推进海外传播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采用熟识海外社交软件运营规则的年轻人参与对外传播,借鉴国内外的成功运营经验,组建专业化、多语种的团队,提升对外传播的效果。
(作者刘鹏飞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人民网新媒体智库高级研究员;朱丽娜系人民网新媒体智库见习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祝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