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挖掘历史遗存 打造视听盛宴

——全国优秀电视文化栏目《江风海韵》创作散记

● 任 晖 谢永红 《 新闻战线 》(

    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承弘扬地域文化的优秀传统,《江风海韵》以情感人、以文化人。富有人文情怀的视听盛宴,端庄、明快、高雅、具有深刻内涵,给人以高品质的精神享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南通滨江临海,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千百年来,江风海韵滋润了一代代江海儿女,江海儿女又创造了极富特色的江海文化。南通广播电视台文化栏目《江风海韵》,为推动文化强市、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做了有益尝试,产生了积极影响。自2001年创办以来,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广播电视“十大名优专栏”,“全国优秀电视文化栏目”。

    突出地域特征,营造浓郁的文化品位

    江海文化和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一样,是一个历史悠久、延绵不息的地域文化,个性鲜明,兼有开放包容的基本特征。南通的原住居民隶属江淮文化圈。五代十国时期大批北方人为避战乱移居南通,北宋以后,有时称“流人”的被流放到此,再经唐、元、明、清历代,更有隶属于吴越文化的常州、无锡、常熟等大批江南居民迁来,围垦江滩海涂,开疆拓土,繁衍生息,南通形成了既有北方粗犷个性又有南方温润特色的地域文化。

    《江风海韵》准确地把握了这一南北融合、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创作出一大批精品力作,呈现在观众面前。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我的祖国》歌词作者乔羽笔下的鱼米之乡就是南通的真实写照。

    《江风海韵》引领人们走进诗意般的美好家园:“什么地方位于江北却有江南之秀?什么地方距京千里却也曾叫通州?什么地方左窗可听海,右窗涌江声?什么地方城在水中坐,人在画中游?我喜欢紫琅阁上把酒,看雨打鲜荷听珠玉声稠;我喜欢濠河水上行舟,游处处名胜思代代风流……”《我的好家园》如诗般的文字,如画般的场景,加上顶级专业的配音,营造出一个端庄、明快、高雅、且具有深刻内涵的地域文化大餐,给人以高品质的精神享受。

    挖掘历史遗存,汲取江海文化的精髓养分

    南通有山有河,靠江靠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宝藏中,《江风海韵》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诠释、解读南通优秀的历史遗存,引领公众关注江海文化的独特魅力,从中吸取江海文化的精髓营养。

    山是狼山,又名紫琅山,世称国内佛教八小名山,更是长江溯流而上的第一江山。

    河谓濠河,是南通古城区的护城河,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虽没有秦淮河的脂粉华贵,却也曲水流绕,林木郁葱,亭台桥榭掩映其间,画舫游艇荡漾其中。平民百姓亲近濠河,濠河给人们带来数不尽的欢乐愉悦。

    江乃长江,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万里长江,流至南通便画上句号,汇入大海。长江哺育了南通,南通依恋着长江,长江赋予了南通人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坦荡情怀,激励着南通人不断进取,奋勇争先。

    海为黄海,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的黄海,培育了江海儿女不畏艰险,敢立潮头,劈风斩浪,勇往直前的坚强性格。

    《江风海韵》紧紧围绕南通这些江山河海,深入剖析历史内涵,精心编排每一期节目,讲好文化故事。在濠河岸边,有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座综合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其为龙头,环濠河相继建起了纺织博物馆、珠算博物馆、审计博物馆、城市博物馆、蓝印花布馆以及水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群。《江风海韵》陆续策划制作了多集《南通博物馆系列片》,逐个挖掘各个博物馆的前世今生,阐述文物标本及其文化价值。为南通环濠河博物馆群作为全国唯一的文博项目,跻身“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作了有力的铺垫和支撑。

    编辑制作系列节目是《江风海韵》栏目组最为擅长的。多年来,他们先后把《南通山水人文篇》《南通民间工艺篇》《南通宗教文化篇》《南通民风民俗系列》《南通民歌民谣系列》《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系列》《南通籍画家系列》、《南通籍影视艺术家系列》《南通盆景系列》《南通古街系列》等数百集节目搬上了电视荧屏。通过这一系列节目的传播,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南通,喜欢南通;也让更多南通在外的游子更加爱恋家乡,向往故土。

    传播主流价值,助力文化建设经济发展

    南通历史上人文荟萃,名贤辈出。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吕岱、陈实功、李方膺、冒辟疆等名流骚客都在南通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和趣事逸闻。《江风海韵》通过影像用镜头向这些先辈人物致敬。及至近代,更有清末状元、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在国家民族贫瘠衰弱的危难时刻,弃官从商,回到家乡,兴办工厂,希冀以实业救国,民族图强,创办学校,以“祈通中西”的理念在南通构建“新世界之雏形”,聘请外籍专家,吸纳中西方文化之长,在南通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江风海韵》先后策划了《张謇的文化自觉》《百年博物苑》《南通五公园》《民国建筑》等多部电视系列片。全景式、立体性地再现张謇的生平业绩,多侧面、深层次地解读先生的人文情怀、理想抱负,传导主流价值,弘扬正能量,激发后人爱国爱乡的热情。

    仿真绣是清末民初刺绣艺术大师沈寿所创。民国之初,沈寿受张謇之邀移居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把仿真绣艺术在南通传承发扬。如今,仿真绣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并且先后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普京和奥巴马等国际友人。《江风海韵》主创人员以传统工艺跨越百年的沧桑历史为线索,采制了纪录片《绣魂》,讲述四代传承人背后的传奇故事。真实的历史背景,生动的历史故事,感人的工匠精神,精美的艺术制作,让《绣魂》获得2013年全国城市台优秀专题节目二等奖。

    “三五间墨色草堂,鸟月春深,清雨卷湿了梦中的绿瓦青墙。石阶下桂竹飘香,流莺婉转,却挡不住蔓藤已越过我记忆中的那片历史回廊。”这是纪录片《寺街》中一句解说。寺街,是南通古旧城区一条普通老街,按照现代城市建设与时俱进的观点,应属“拆迁改造”之列,但对于生于斯长与斯的南通人来说,寺街却是一个引以为豪的历史符号,是一份与自己童年相契的经久依恋。《江风海韵》栏目组以这条明清古街为主线摄制了六集纪录片《寺街》。节目播出后,一条沉寂了500多年的古街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不仅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而且古街名人故居的开发保护也被相关部门提上了议事日程。

    《江风海韵》不止于采集宣扬人们已经熟知的江海文化的多元精彩,更善于深挖细究鲜为人知的文化宝藏,不断汲取其精髓养分,开发其文化价值,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沉寂于南黄海之中的蛎蚜山,数千年来一直“身在海中人未识”,栏目组的编导一经听说便敏锐地嗅出了其中的“鲜味”,遂决定“登山”一探究竟。原来蛎蚜山并非真正的“山”,而是由沉积多年的牡蛎堆积而成的“半日岛礁”,每天随着潮水的涨落,半日沉入海中,半日浮出水面。这样一个似山非山、似岛非岛的牡蛎礁,有许多神话传说,《江风海韵》精心制作了《蛎蚜山》系列节目,从知识性、趣味性、神秘性和艺术性角度,全面立体地演绎蛎蚜山的新、奇、趣、美。将绮丽的海上风情与独特的海鲜美味熔于一炉,匠心独运的编排充分体现出创新突破的创作能力,使蛎岈山声名鹊起,成功申报国家级海洋公园,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游客,成为南通旅游的又一个好去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16年来,《江风海韵》栏目用一帧帧画面、一句句解说,描绘江海大地的风物景观,讲述江海儿女的精彩故事,连接起一座城市、一个地域的文化血脉,打造了富有人文情怀的视听盛宴——让观众在诗意山水间流连,在精神家园里憧憬。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冷  梅

3000万+点击的启示
融媒体时代怎样“走基层”
行业报要坚定融合发展的道路自信
守正创新,都市报也能唱好主旋律
全媒体传播,提升“三农”新闻价值
挖掘历史遗存 打造视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