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在“补位”中转型

——以北京娱乐信报为例

● 邱成军 《 新闻战线 》(

    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时代昌盛的象征。在互联网重构媒体格局的当下,作为一份以文化报道为特色的都市报,北京娱乐信报从“补位”点突围,致力打造“首都文化风向标”,以产品化为导向重塑内容,打造了包括广告、活动、营销、展览、设计、公益在内的六大产品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媒体的发展史上,以城市为基本立足点的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的都市类媒体,曾经作为一支重要的补充力量,为一方百姓提供了接地气的新闻内容,但在互联网加速重构媒体格局的当下,它们又该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呢?想要突出重围,“补位”思维不可或缺。

    从“补位”点突围,打造“首都文化风向标”

    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如何参与其中,需要每一个媒体人积极思考并努力付诸实践。北京娱乐信报是一份以文化报道为特色的都市报,致力于打造“首都文化风向标”。

    在确定发展战略时,最关键的是如何找到“补位点”,即媒体自身优势与客观环境的结合点。对此,我们作了如下判断。

    先天的文化优势

    信报的前身是创刊于1981年、隶属于北京市文联的戏剧电影报,2000年转型为具有都市报属性的北京娱乐信报,始终有着文化艺术的优良基因。报性的天然定位、历史传承,让信报拥有了转型为专业文化媒体的先天优势。

    另外,信报拥有一批优秀的文化报道记者、编辑,大都从业10年以上,对行业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同时,对于文化艺术的热爱,已经成为报社的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作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力量,这些优秀的文化报道记者、编辑,成为信报打造“首都文化风向标”的重要支柱。

    市场提供的巨大空间

    宏观政策的驱动,给文化市场发展提供了无限前景,而市场端的表现,也时刻提醒着我们,文化领域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

    过去两年,以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为代表的演艺市场,显现出巨大的市场号召力,成为各路资本逐鹿的重要战场,阿里、腾讯、恒大等巨头,纷纷重金涉足,搅动了文化资本领域的一池春水。

    在这种初生的混乱和骤起的繁荣中,恰恰需要一个集忠实的记录者、冷静的旁观者、敏锐的发现者、睿智的思考者于一身的第三方——专业的文化媒体。它不仅应该见证这一切,更能够伴随着时代共同成长,通过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让繁荣更有序,让发展更健康。

    然而,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至今还没有一家以文化报道为特色的专业媒体,文化报道只是作为综合报道的板块,难以承载文化中心之重。

    时代呼唤专业的文化媒体

    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时代昌盛的象征。当下,我们应该以文化立国。

    从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任务,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方面做出重要部署。中央已经将文化兴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意识高度和决策高度。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时提出,推进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应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这要求北京在引领全国文化建设上必须要起到示范作用。

    与之呼应,北京市“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了北京文化中心建设不仅要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大局,更要通过对文化产业、公共文化、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创新与先试先行,在全国文化发展的行列中做出表率。而记录、解读、分析、传播北京文化,离不开专业媒体的大力支持。

    从关键处着手,文化产品喷薄而出

    想要成长为支撑文化中心的核心媒体,信报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媒体的形态转移。基于此,信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通过结构设计确定新定位

    信报确立以文化立报,并非一蹴而就。首先,如何在原有都市报的构架中突出文化属性。这一步是从改造《主格》周刊实现的。2015年5月,在确定了首款独立文化新闻产品《主格》周刊“主流文化 格高意远”的定位后,信报开启了文化定位的转型。另外,报相如何整体呈现出文化特质,传递文化气息。这一步改革力度较大,因为调整的是信报的主形象——报头。经过反复遴选推敲,信报最终选定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的颜体字,用中国历史鼎盛时期的文化成就,传递信报的文化定位。新的报头在信报15周年社庆时正式启用,在彰显信报未来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弱化了原有单一的地铁报特色,使信报的发力点更为明确。

    经过上述两步调整,信报基本确立了新定位,文化新闻产品喷薄而出。

    以产品化为导向重塑内容

    互联网时代,报纸的原创新闻能力并没有丧失价值,依旧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把碎片化信息整合为能够持续发挥价值的内容,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信报正在尝试的是基于新闻原创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化思路。新闻产品围绕运营、传播、互动而设计生产。

    比如,信报成立了自己的独立研究机构——文化研究院,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文化领域的垂直化研究,对行业产生深刻影响,与行业共同成长。发展至今,文化研究院已经生产出《年度北京文化发展趋势报告》《北京文化地图》《首都文化风向标系列名人访谈》《文化产业深度报告》等一系列持续稳定的新闻产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馈,重塑了信报在业界的影响力。

    扩大地盘,覆盖和占领新的传播阵地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大众提供了便捷的阅读渠道,也大大刺激了民众对阅读内容的需求。信报身为一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新闻为特色的都市报,宣传首都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建立移动互联网传播矩阵

    针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信报不仅要生产好的内容产品,也要建立新的传播渠道。对于传播介质迭代的不可更改性,信报放弃了原有的新闻生产模式,建立了“中央厨房”式的采编模式,以信报网为内容生产中枢,以主流媒体的微信微博以及今日头条等新媒体为内容分发渠道,形成一次采集、多次分发的传播矩阵。而每个产品的新媒体形态,都会基于其渠道形成特定产品。最终,这些精心打造的移动端内容产品,将成为信报报纸端影响力的新载体,使信报在未来的媒体格局中找到全新的存在方式。

    多元化呈现提高影响力

    除了做好内容端的产品创新,信报还专注于影响力的多形态呈现,将停留在纸面和网络的文字,转化为线下的有形呈现。

    过去媒体是被动接受新闻的发生,现在信报会主动介入到产业发展的链条中,以新闻为驱动,组织各类专题研讨会,以此加强行业凝聚力,借助外脑提升研究深度,并实现对新闻的反哺。

    打造全产业链化的经营工作

    在全力打造内容端的同时,媒体运营的重要环节——经营工作也不能忽视。报纸介质传播能力的迅速衰退,对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广告模式提出了挑战。

    多元化经营,成为不能回避的话题。但是,信报秉持不远离媒体主营业务的宗旨,不做跨行幅度太大的高成本高风险尝试,而是发挥好媒体属性,围绕新闻业务做足多元化经营。过去一年,信报基于自身优势,打造了包括广告、活动、营销、展览、设计、公益在内的六大产品线。这些产品线,都是紧密围绕媒体主营业务,基于信报自有优势衍生开发而来。部分经营产品已经接过了传统报纸广告的接力棒。这是信报媒体转型的关键一步,也是在传播形态深刻变化的今天,在媒体竞争中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支撑。

    (作者系北京娱乐信报社社长)

    责任编辑:郭潇颖

在“补位”中转型
传媒集团新闻资源共享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