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两会进行时》:开创历史的视频直播

● 唐胜宏 刘 扬 《 新闻战线 》(

    融合运作不仅要有意识、能力和机制,更需要一个有力的抓手。人民网大型视频直播栏目《两会进行时》为网友呈现了全方位、多角度观察和了解两会的视频新闻盛宴,推动了内容、技术和组织运行三方面的融合发展,积累了利用融合手段进行重大主题报道的经验,在深度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定步伐。

    两会报道向来是中国媒体的开年“大战”。各家媒体比拼实力、释放活力、培养能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加保留频亮绝招。今年,人民日报人民网的两会报道较往年实现更多突破、呈现更多亮点,在全网开创了两会报道的历史。

    在两会前,人民网重点做了三方面准备工作:一是组织了网站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编采人员集中培训,提高整体融合意识,提升融合采编技能;二是借助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搭建了人民网与报社其他媒体对接合作的平台,在网内建立起前方采访与后方编辑统筹运作的融合机制;三是策划融合报道方案,发动全体员工贡献点子、谋划产品。

    万事俱备仍需东风。融合运作不仅要有意识、能力和机制,更需要一个有力的抓手。人民网选择以大型视频直播为支点,构建起两会融合报道的运作体系。3月2日开始,人民网联合腾讯网推出大型视频直播栏目《两会进行时》,每天直播9小时,PC端和移动端同步展开。到3月15日总理记者会结束时,直播总时长达120小时,为网友呈现了全方位、多角度观察和了解两会的视频新闻盛宴。这不仅是人民网历史上的头一遭,也是全国重点新闻网站中的独一份。《两会进行时》直播首日点击收看人次近200万,第二天便超过500万。截至3月15日,总浏览量近1.38亿。这次直播推动了内容、技术和组织运行三方面的融合发展,积累了利用融合手段进行重大主题报道的经验,让人民网在深度融合道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直播推动形态融合,让内容丰富多彩

    直播激发内容组织思维的变化。如果说网络页面是将多媒体内容在固定平面上的组合,偏重空间,直播则是在动态过程中对多形态、多渠道内容进行垂直组合,偏重时间。《两会进行时》每天9小时不间断播出,靠一个场景、一个主持人无法支撑,因此,编辑要从空间思维跳转为时间思维,在不同场景和内容间有序切换。直播节目既有前方一线记者的两会现场报道,又有后方演播室的高端访谈、权威解读以及会场花絮及创意微视频。人民日报记者、评论员轮番亮相,代表委员、专家学者与网民面对面,全面呈现了两会内外盛况。在直播过程中,采编人员的融合思维不断深入。例如,视频直播转瞬即逝,为了让随时点击进入直播页面的网友快速了解直播内容,编辑在直播屏幕上添加了主持人、嘉宾以及正在直播话题的字幕介绍。又如,直播访谈中,主持人和嘉宾常常在对话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值得不断品味回顾,编辑制作了《两会访谈观点速报》等栏目,把节目中的亮点内容加工成1分钟短视频,将视频流中的精彩内容“固态化”“条块化”,重点在移动端推送,使其通过再传播实现价值最大化。

    直播引发了内容产品形态的变革。《两会进行时》采用滚动播报的形式,特别适合短小精悍、形象直观的作品呈现。为了充实直播内容,人民网加大视频节目的制作,努力学习用视频语言说话,能不动笔就不动笔,能做视频就做视频。为了反映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的重要活动和讲话,制作了《听,总书记基层脚步的回音》等视频节目;为了反映基层代表委员工作情况,制作了十二集系列微纪录片《履职》。与此同时,前方记者在会场、驻地努力采访代表委员,为节目积累视频素材;后方编辑团队加大短视频与可视化产品的供给,先后推出《政府的2017年“每日工单”》《民民说两会》《小曦带你读报告》等作品,既在直播中播出,又在PC和移动端单独发布,实现优质内容“一菜多吃”。

    网络拓展了直播内容产品的生命。《两会进行时》不仅仅是人民网一家的直播,也不仅仅是2017年两会期间的产品,而是人民网乃至整个人民日报社两会报道的“展示台”和“数据库”,既集纳了人民网自己的优秀短视频、直播内容,又包含了人民日报客户端直播、人民日报30多个融合工作室生产的视频内容。两会期间,栏目客观、及时地记录着两会的进程,2017年两会结束,直播专题则成为两会的历史“数据库”,方便用户与作者随时查阅。

    直播拉动技术融合,让服务全面提升

    《两会进行时》的成功直播既是人民网作为新闻网站“国家队”多年技术积累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民网策划、采访、编辑、发布技术实现自我升级的表现。

    直播考验视频制播水平。为了做好两会直播报道,人民网启用了自主研发的移动直播平台,满足多通路、跨区域等多种录制场景中音视频流切换处理的要求。同时,全媒体一体化导播台和移动直播台APP给人民网采编工作带来了移动化“小革命”。从信号采集、传输网络、分发渠道、应用程序到播放内核,人民网融合技术服务能力在两会直播中全面提升,在推流、传输、播放、软硬编结合、网络自适应、移动端适配性上实现了对用户的贴身服务,让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快速、便捷、高质地享受移动直播新技术带来的价值。高强度的直播不仅考验着技术设备高负荷运转下的稳定性,也锻炼了人民网员工应对和破解技术难题的能力。在本次直播中,人民网三台视频推流器全部启动,其中一台在重压下崩溃,网络电视部立即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保证直播顺利进行。因为两会会场和代表委员驻地条件特殊,直播要完全依靠移动网络传输前方信号,对网络环境要求较高,人民网专门为前方记者配备了4G传输腰包,可以多网络、多运营商、多链路捆绑传输视频信号,保证了直播的稳定进行。

    直播提升记者融媒体技能。在两会直播报道中,“无笔化工作”逐渐成为常态。握笔的变成了握着麦克风的,幕后的变成了出镜的。为了适应融合发展趋势,前方记者把自己锻造成一岗多能的“特种兵”,一边熟练操作各种移动设备,一边对会议进展进行精准播报,不仅要精准卡位每一场记者会和部长通道的直播连线,还要不时对从身边经过的代表委员进行随机采访,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准确、充分、流畅地传回信息,全方位地激发了自身潜能。

    直播强化融媒体内容制作。《两会进行时》是网络视频直播,所涵盖的已不仅仅是传统的视频内容。人民网在直播中大胆探索,推出系列创意视频《画说两会》,综合使用了无人机航拍、一镜到底、定格拍摄、电影抠图特效、视频倒放、RAP说唱等多种技术元素及包装手段,以多种创新视频形式“画”说两会。此外,在两会报道预热阶段,人民网还利用实景与虚景相结合的方式模拟实现增强现实(AR)效果,制作了动画短剧《“剧透”2017全国两会》,推出不到24小时,在人民网PC端的访问量就超过10万,新浪微博阅读量近50万,人民日报客户端点击量60万,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头条号推荐超220万次,成为今年两会的第一个新媒体“爆款”。 

    直播带动机制融合,让报道顺畅有序

    采编组织融合革新。为了2017年两会报道,人民网组建了由37名前方记者和200多名后方编辑构成的大规模报道团队。前方报道团队分为 “政协报道组”和“人大报道组”,打破人员所属部门,统一组织调配。出镜记者与摄像记者两两组合,机动灵活地穿梭于会场与代表委员驻地。人民网记者赵艳红所写的《两会部长通道媒体鏖战“人肉三脚架”占位不敢离开》就生动反映了来自小组成员间的密切配合。这种组合方式密切了各部门间的联系,加深了不同部门同事间的感情。为了应对直播中各种突发情况,前方记者在每次采访前都做好脚本、设计多套采访方案,后方编辑部门也制定了多种应急处置预案。在最初几天的直播中,由于会议现场条件限制,计划中的几次前方连线都无法进行,后方立即进行调整,让演播室中的主持人与嘉宾充分发挥,保证直播内容充实生动。前后方记者编辑在一次次特殊情况处理中,大大提高了媒体融合报道能力。

    资源利用融合调配。在演播室中,人民日报记者、编辑频频亮相,与人民网主持人共同完成直播、解读和实时点评。在两会会场,人民日报系记者共同工作,通过搭建微信群等方式加强沟通协调。在采访前,前方记者相互认识、沟通信息;在采访中,前后方监控情况,及时调整。人民日报采访组还安排记者现场为人民网做口播解读,实现了资源渠道共享。人民网利用“两会直播报道联盟”,吸纳了国内多家报纸、杂志、广电媒体加盟,两会期间共享直播信号、技术平台、分发渠道,形成媒体深度融合,使更多优质视频直播内容可以抵达更多用户,满足国内外用户全方位了解两会的需求。同时,人民网还调集地方频道记者进京,发挥其了解地方情况的优势,充实采访力量,满足直播需求;鼓励各地分公司记者在两会期间进行“街采”,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方式呈现,快速直观反映各地群众热议两会的情况;调动人民网海外公司的报道力量,及时反映各国学者、民众对两会的关注和评价。

    内外渠道融合推广。此次两会报道,人民日报全社渠道资源实现共享。人民日报客户端与人民网同步直播《两会进行时》,人民网在直播中也加强了对人民日报稿件和融媒体产品的推荐。人民网还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加大对直播原创内容的推广力度。截至3月15日,人民网法人微博共发布2017两会相关微博406条,阅读量超过5.5亿,创建并主持的“2017看两会”话题阅读量超过4亿,讨论数破7万。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发布两会相关文章101篇,其中纯图文62条,音视频图文综合稿32条,图解、动漫、H5共7条,总阅读量近640万。单篇阅读量“10万+”的共12篇。多家传媒专业报刊、商业网站、自媒体微信号等也不断刊发介绍人民网两会直播报道的内容。通过全渠道的融合传播,人民网两会报道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目前,各地媒体都在响应中央号召,推动深度融合发展。经历今年两会,人民网不仅利用《两会进行时》直播改变了许多人认为网络直播就是“现场+主持人+摄像头”的看法,也收获了推动全网内容融合、技术融合、机制融合的宝贵经验。《两会进行时》所引发的效应不会终止于2017年两会,势必给人民网深度融合发展带来长远而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人民网研究院)

    责任编辑:冷  梅

《两会进行时》:开创历史的视频直播
双品牌支撑 封面新闻两会报道实现三大创新
《两会有啥事 我们帮你问》创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