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培养一支对党忠诚的高素质采编队伍

● 王一彪 《 新闻战线 》(

    近两年来,人民网高度重视采编队伍建设和人员素质培养,致力于打造一支对党忠诚、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采编队伍,让人民网的采编人员真正成为人民日报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军,成为人民网新闻宣传和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997年成立以来,人民网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在我国新闻网站发展史上创造了诸多第一。1999年,人民网强国论坛开通,成为中国第一个由新闻媒体开办的时政论坛。2005年,手机人民网正式上线。2010年,人民网开始运营手机电视及相关服务,并上线新闻客户端。2014年,人民网法人微博粉丝数突破1000万,在国内网络媒体中首家进入“千万级”。目前,人民网法人微博总粉丝量达7700万,人民网微信公众号总粉丝量达280万,在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两微”影响力排行榜中位于前列。据权威机构统计测算,2016年人民网传播力综合排名列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第一位。人民网20年铸就的辉煌背后,屹立着一个优秀而勤奋的人才矩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去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等中央新闻单位视察指导工作,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义不容辞,使命光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随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人民日报社已发展成为由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29家社属报刊和众多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构成的现代传媒集团。2015年两会报道开始,人民日报试行“中央厨房”工作机制,在领导人高访、9·3阅兵、习马会、G20峰会等重大宣传报道中,“中央厨房”已成功运行20余次,有效提升了人民日报的网络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刘奇葆同志1月5日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中央厨房’是标配、是龙头工程,一定要建好用好。”人民日报社顺势建立的“中央厨房”,为全国的媒体融合起了示范带头作用。用杨振武社长的话来说,其运行机制的建立“开启了人民日报融合发展的新征程”。人民网是报社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一环,按照“中央厨房”的运行机制,人民网在平台建设、部门设置、人员调配、运行机制等方面都要进行重新配置,将给内容建设带来深刻变化。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在适应“中央厨房”新机制方面,采编人员仍然是第一位的要素。机制的创新,关键是采编人员观念的进一步更新;机制的转换,关键是采编人员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如何真正成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要求的高素质采编人员?

    第一,对党忠诚,努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对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二是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三是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四是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这四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位的就是要求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讲政治。

    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人民网是人民日报创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是党中央机关报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讲,人民网的采编人员同样也是人民日报的工作人员,在政治上、业务上和人民日报采编人员的要求是一样的,红色基因,一脉相承。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当明白作为一名党报和党网新闻工作者坚持讲政治的重要性,要清醒地认识到在重大新闻舆论宣传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性,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敢于举旗亮剑的重要性,在重大主题宣传和舆情热点事件中引导舆论的重要性。 

    在当前形势下,对人民网的采编人员来说,尤其要坚持对党忠诚,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我们正处在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大变局之中,党和国家面临着一系列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风险。在各种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面前,我们新闻采编人员在自己的新闻报道实践中,不讲政治行吗?没有政治头脑行吗?肯定不行!

    毛主席曾指出:“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办新闻网站也一样。不讲政治,不懂政治,就办不好报纸,也办不好网站,其业务水平再高,也可能出问题,也会犯政治错误。因此,人民网的每一个员工特别是采编人员,都要坚持讲政治,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有很高的政治觉悟,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始终做到政治清醒、立场鲜明,坚定不移地与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对人民网员工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网的政治底色,必须毫不含糊、毫不动摇。

    第二,明确职责,努力做正确导向的把关人

    作为排名第一位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人民网频道多,栏目多,内容丰富,跟帖量大,可以说是一个网上的“信息总汇”和“大千世界”。文字、图片、视频、两微、手机报、手机人民网,表现方式多姿多彩,呈现平台不断更新,宣传任务十分繁重,导向管理任务也十分艰巨。人民网当然要全面发展,但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所以,在推进各项工作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最根本的要求。在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上不能出任何问题,这是检验人民网员工政治上合不合格、工作做得好不好的起码要求和基本底线。

    强调导向责任、把关责任,是因为在大是大非上不能糊里糊涂,在关键时刻不能出任何问题。古人讲:“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现在我们也讲,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稍不注意,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以前,人民网在导向管理上有过教训,近年来,也有媒体包括主流媒体出现过重大导向差错。这些,都需要我们引以为戒。

    正确舆论导向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所有报道都要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于人民网新闻采编工作来说,无论哪个频道、栏目,无论对内宣传、对外传播,无论消息、通讯、评论、言论和资讯、文章,无论文字、图片、视频、两微,都必须始终牢牢坚持这“四个有利于”,把“四个有利于”深深地刻在自己脑海里。

    所谓把好导向关,就是把住哪些稿子可以发、哪些稿子不能发。去年,我读到过李宝善总编辑的一篇编辑手记。他这样写道:我已撤换和修改过两篇有关“撒谎作文”的稿子。两篇文章批评的现象确实存在,所发议论也有道理,为什么撤?提倡中小学生写作文时多写亲身经历、真情实感,当然是对的,但有些命题作文,允许学生想象和虚构某些场景、情节,抒写积极正面的思想感情,也并无不妥。简单地把这类作文都归于“撒谎作文”,是很不合适的,不符合教师、学生的实际感受,有“强加”的味道。而且,贴“撒谎作文”这样的标签是很伤人的,不仅伤害教师,也伤害学生。从传播角度看,贴这种标签会引起对立、抵触情绪,会严重降低文章在读者中的接受度,传播效果并不好。我们写文章的目的是要说服人,让人接受我们的观点和主张,引发对立和抵触不利于目的的实现。“撒谎作文”都收入百度百科的词条了,但人民日报不能人云亦云,应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李总的这段话,对我们树立正确导向意识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在树立正确导向意识的基础上,还要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因为,这种规章制度把我们每个人的职责规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按规章办事、按制度办事,就能够明确责任、强化责任,就能分清责任、落实责任,就能防止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就能杜绝和减少政治错误、导向错误,就能够杜绝和减少可能给人民网事业以及每个员工利益带来的损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就导向管理制定严格而详尽的规章制度的根本出发点。

    古人云,“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记者编辑的年纪很轻,责任可不轻,我们肩负的是“办网上的人民日报”的责任,发挥网上“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作用的责任。在这个问题上,不用讲大道理,不用豪言壮语,大家一定要在导向管理上和责任把关上,从严要求,严字当头,严明纪律,严肃对待,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明确自身的职责使命,确保导向管理全覆盖、全天候、无缝隙,不缺位、不出问题。

    第三,提高素养,努力做学通古今的文化人

    我们是新闻舆论工作者,是知识分子,老百姓称我们“文化人”。什么是文化人?有种说法不太恰当,说文化人骂人不带脏字儿,实际上是讲,文化人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行为方式,总有那么一种特别的气质和风度。最近,微信群里流行过一篇文章,叫“当今的流行语古人怎么讲”。现代人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古人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愿泛浮萍,从容飘洋”。现代人讲“重要事情说三遍”;古人讲“念之再三,铭之肺腑”。我不是说网言网语不好,而是希望我们的语言应当更丰富起来,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都要有。

    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导师。人民日报老总编辑范敬宜先生,就有着深厚的学养。他的一言一行,就有一种特别的气质和风度。读过浙江分社社长王慧敏深情回忆范老的文章,让我更加对范老怀有深深的敬意。有一次,慧敏同志在新疆和田乡间采访,写一篇急稿时要引用几句古诗,只记得后两句“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前面两句却记不起来了,当时又无书可查,便打电话向范总请教,范总随口就说:“上两句应该是‘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是元好问写的,题目是《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文中还讲了范总随口背诵《圆圆曲》的情景,多么深厚的功底啊!1946年,范敬宜15岁进入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创办的无锡国学专科学校读书,任教的都是名师。当年,80多岁且双目失明的唐文治先生,常在课堂上诵读古文,声泪俱下、声震瓦梁,其忧国之情,令在场学生无不动容。正是经过这样的环境熏陶和严格训练,范老不仅会古体诗、近体诗和长短句,还通散曲,深厚的国学修养就此奠定,为他成为卓越的新闻人、党报的总编辑打下了学养基础。

    新闻要有文化含量,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有人文情怀。这就是我读范总故事得出的结论。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我们不一定都要当总编辑,但应当提倡腹有诗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不一定都要当大家,但应当提倡学贯中西,学贯中西文有骨;我们不一定都要当雅士,但应当努力做到学通古今。学通古今,方为真人啊!这是古人讲的,韩愈曾说,“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意思是说,一个人不掌握人文历史知识,就和穿了衣服的动物没啥区别。古人都如此要求,更何况我们当代媒体人、新闻人,承担着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当下,一谈到理想都爱说“诗和远方”,但我想的是“新闻与远方”。数十年之后,我们的作品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文字水平,我们的观察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社会景观,我们的思考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思想高度。现在,一些网站给新闻拟的标题庸俗不堪。这样下去,大家都这样,我们怎么对得起这个时代?现在,有人提倡全民“媒介素养”教育。但要让受众、用户素养高起来,我们新闻媒体人自身素养首先要高起来。如何提高素养?建议大家博览群书,多读好书,多读经典。

    第四,敏而好学,努力做业务精湛的全媒人

    新媒体给新闻采编工作带来了巨大变化,迫切需要全媒型新闻人才。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每个新闻舆论工作者都应当适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和传媒发展的新要求,努力让自己练就十八般武艺,会策、会采、会编、会发,做到既会写稿子还会摄影、摄像,成为精通新闻报道各方面技能的全媒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这既阐明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趋势、新业态,又指出了我们重点新闻网站的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人民网把今年定位为直播年、视频年。当前,在媒体传播实行移动优先战略的形势下,每一则新闻都是全媒体传播。这要求我们做到PC端和移动端联合发力,还要做到文字、图片、客户端、两微、手机报、VR、无人机、机器人等立体传播和多元呈现。特别是大数据、机器算法、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传播,令人眼花缭乱,令人目不暇接,正在全方位地改变着新闻业态和传媒生态。所有这些,都对我们媒体人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

    首先,要加强全媒体采编技能学习,在熟悉新媒体传播特性的基础上,努力掌握文字、摄影、摄像及网络等多种媒介技能。全媒体时代强调的是新闻工作者要一专多能,这就要求媒体人学有所专、业有所长,同时兼顾其他各方面的技能。其次,除了学会多种技能外,还要提升创意能力和运营能力,重视对新媒体传播领域发展的观察与思考。全媒体时代,把新闻元素通过吸引受众的创意设计传播出去,吸引更多的用户阅读和转发,成为新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的一种常态。所以,一个没有创意能力、没有用户观念的媒体人,是难以完全适应的,甚至是完全难以适应的。再次,无论传播技术如何变迁,内容仍然是媒体的立足之本,也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网络时代信息海量庞杂,权威优质的内容极为稀缺,这就要求我们把创作生产有分量、接地气的优秀新闻作品放在首要位置。所谓传播技能、所谓传播创意,都是为创作优秀新闻作品服务的。无论提高技能、提高创意,还是提高新闻作品质量,都需要我们媒体人加强学习,做到敏而好学,勤学苦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老师学,向群众学,向一切有利于提高自身传播技能和水平的人学习。

    第五,创新思维,努力做融媒报道的先行人

    今天的媒体人,面对的是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信息传播技术加速迭代,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个月”。创新思维越来越成为媒体人安身立命之道,不创新,就落后,不创新,就永远会慢人半拍。要么被逆袭,要么被淘汰,这就是现实。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我们媒体人必须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创新。

    如何创新?从纯思维科学角度看,应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打破惯性思维。一百多年前,法拉第在展示圆盘发电机时,有人问他,这东西有什么用?法拉第反问道,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有什么用?中国互联网发展这20多年里,有多少技术一开始被看做“玩具”,最终成为颠覆性的工具和应用。媒体人一定要保持开放的思想,打破思维惯性,用警觉、超前、开放的眼光关注传播领域的一举一动。二是敢于大胆尝试。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勇士,因为他大胆尝试,吃前人所未能吃、不敢吃,从而创新了人类食谱。对新媒体产品,我们要及时尝试,善于运用到我们自己的作品中。去年,人民网推出的《启航:新棋局 瞰长江》《小城故事多》等专题,运用了无人机航拍技术,效果就很震撼。三是保持危机意识。媒体人应有自我革命的精神,不能让自己停留在舒适区。什么时候你觉得做得很成熟、很顺手了,就要反省是不是又错过什么了。这就是新世纪媒体传播业发展的规律,内在地要求媒体人始终保持强烈的危机意识。

    结合融媒体产品、新媒体作品创作来看,创新必须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注重几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大与小的结合。对于任何报道主题,都要求我们关注大时代大背景,以大视野展示大战略大格局,以大情怀适应大趋势大潮流。同时,又要从小处着眼,从细处入手,注重细节、注重具象。创新不分大小。配图是小技能,也产生大影响,《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就说明了这一点。人民网的微博做得很不错,一个重要经验是善于配图,网友说:“配图只服人民网。”这正是对我们的积极反馈。二是上与下的结合。一个真正接地气的报道,必定是认真吃透上情,同时又充分了解下情,善于把中央精神与基层实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广大城乡最基层,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用群众最熟悉的事例、基层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三是理与情的结合。一般来说,我们的传播注重讲道理,但不能停留在讲空道理和空讲道理上,要坚持讲真理、讲科学,把道讲真、把理讲实。同时,讲感情、讲真情,努力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最高的境界是,把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结合起来。四是内与外的结合。在互联网时代,国际舆论场与国内舆论场已经完全打通,对内宣传和对外传播已经完全打通。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对内宣传要注意有可能产生的国际影响,我们的对外传播也要注意从国外反馈回来的“出国转内销”效应。

    第六,加强修养,做有品质有情趣的高尚人

    人民网是网上的人民日报,我们的采编人员都应该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一名真正优秀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应该是一个有优良品质、有高雅情趣、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唐朝王维有诗云:“清范何风流,高文有风雅”,品德高洁而且有内涵,这样的人自然为人尊敬、称颂。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思考者,我们新闻舆论工作者唯其具有远大理想、执著信念、奋斗精神、优良作风以及深厚的品德修养,才能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才能真正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记者编辑不愿学习,不善思考,不求进取,思想保守、思维落后,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迷茫于游戏玩乐中,沉醉于歌舞升平中,对新闻宣传的新技术、新业态不敏感,也不关注和学习。这样的人,必将被时代、被职场所淘汰。“积羽沉舟,群轻折轴”,启示我们小问题也会造成大危害。因此,要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做起,培养高尚生活情趣,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尊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避免物利驱使、内心浮躁,防止是非颠倒、黑白混淆。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人民日报社年度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杨振武社长发出了“学习习近平做合格党报人”的号召。去年9月29日,中央纪委驻社纪检组组长、人民日报社编委李熙到人民网考察调研,希望人民网的每个同志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脱离低级趣味,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人民网的每个采编人员,都应该政治强、业务精,注重提高情趣、提升品位、提振精神,做到性格开朗活泼、形象阳光可人、兴趣高雅广博,这样,事业才能蒸蒸日上;都应该保持敏锐、清醒、负责、正直的品格,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坚定地对“标题党”“低俗新闻”“虚假新闻”“有偿新闻”说不;都应该杜绝庸俗、低俗、媚俗,自觉净化“工作圈”“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兴趣高雅,生活俭朴,温文尔雅,受人尊重,做个纯粹的人、正派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当然,人民日报社和人民网也要关心自己的员工,坚持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适当的待遇留人,为采编人员成长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2017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一年,是加快报社媒体深度融合、推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年,我们党还要召开十九大,大事多,喜事多,任务多,责任重。我们应该不负党中央重托,不负编委会期望,练就一身好本领,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出一片新天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本文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王一彪2月26日在人民网采编人员培训班总结会上的讲话,发表时有修改。)

    责任编辑:冷  梅

培养一支对党忠诚的高素质采编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