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全媒体时代报纸体育新闻的生存之道

● 朱仕农 《 新闻战线 》(

    摘要: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报纸体育新闻必须一方面坚守内容为王的新闻理念,在精准、深度、厚度上下工夫;另一方面必须与新媒体融为一体,互为影响,才是出路所在。

    关键词:体育报道     坚守     创新     融合     补短

    “打开手机,什么都有了!”这似乎成了眼下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标准方式,甚至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报纸搞了30年的体育报道,在这种势如破竹般的新媒体冲击下,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黑云压城般的压力,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的体育报道是否还有生存的必要?如果有,又怎么搞?近年来,这种疑惑一直在心头缠绕,一边坚守着、实践着,一边思考着、探索着。沉下心来,我坚信:纷繁迷惑的现实中,仍然有我们的一席之地,我们必须坚守,但同时必须创新、融合、补缺。

    坚守:受众的需要,我们的责任

    打开各个门户网站的体育频道,24小时不断更新的体育新闻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可以说应有尽有;打开各个直播网站,每天几十场比赛的现场直播,让你想看什么有什么;比赛正在进行中,打开手机,微信、微博、客户端实时的赛况、图片、视频、点评如雪花般让人眼花缭乱。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报纸的体育新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难以与之抗衡,这是不争的现实。如果我们还像过去那样,一场比赛的报道以叙述比赛怎么打怎么打为主,以采访几个教练球员为辅,以搞几则花絮为点缀,这样的体育新闻在报纸上几无存在的必要和空间,我们的受众在新媒体上可以得到更多更多。

    这是报纸体育新闻的困惑,但同时也是机遇。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平均每个人每天用手机阅览的时间为62.21分钟,相比较于2014年增加28.39分钟;相对而言阅读报纸和期刊的时间大幅减少,而中国的网民却在稳步攀升,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但同时,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用户46%的手机使用时间主要作为自我休闲,如浏览八卦网页,橱窗购物等;19%的时间用来社交,12%的时间用来购物,只有4%的时间用来寻找有价值的信息。由此可见,新媒体提供的海量化、碎片化的体育信息,并没有成为人们主要的收看内容,我们的受众不可能成天扒在电脑、手机上不知疲倦地收看体育新闻,这也为纸质媒体有选择地进行条理化、理性化、深度化的疏理、挖掘提供了新的需求和空间,充分挖掘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缺陷和不足的特点,就其劣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策略,明确纸质媒体自身信息传播的特点和优势,发扬自身优势特点,来弥补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功能。去年一家网站进行了一项“现在还有人看报纸吗?”的调查中,一位网友的回答是:“有!电子快生活的节奏中,人们已经有意识地开始放慢脚步。回归慢生活,让身体停一停等一下自己的灵魂。”这无疑是很多报纸读者的共同需求。

    而这正是报纸体育新闻天然的优势,有专业成熟的体育记者和编辑队伍,有成熟的传播理念和运作机制,在受众中具有较强的知名度、认可度和影响力。因此,在新形势下报纸体育新闻有坚守的必要,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受众的需要。

    创新:艰难的选择,纸媒的出路

    那么,我们如何满足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体育新闻的需求?唯一的出路是抛弃过去传统的体育报道模式,创新体育报道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就传统媒体而言,“内容为王”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我们本来就是个“内容供应商”,只是你得抓住读者在新形势下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内容,你如何去做。

    一是强化体育新闻的整合意识,实现体育信息增值。 在新媒体时代,广大读者不是缺少体育信息,而是海量的体育信息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接受能力,而且剥夺了人们深入思考的机会,同时失控的信息也会造成人们的紧张心理。对平面媒体而言,体育新闻加快传播速度和寻找独家新闻的空间十分有限,体育新闻的整合就显得格外重要。应强调的是,体育新闻编辑不仅要向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还要实现引导,帮助受众理解新闻的意图,在对新闻的选择、加工过程中必须运用立体思维,打破单一角度的局限,将新闻事实放在时空交错的大背景下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多环节的报道,让人们从多方面认识新闻事件的内涵。 

    二是进一步强化体育新闻的深度意识,打造体育新闻精品。2005年在南京举行的十一届全运会,许多三十好几甚至四十多的爸妈级老运动员在退役后重新出山参加比赛,笔者就此题材采写了《爸妈级选手夺金引争议 不该复出还是不该早退》的报道,从“体育赛场需要老将”“结婚就退役,体育投资的最大浪费”“老将夺金致富又何妨”“不改没出路,体育管理需新突破”等方面深层次地分析了爸妈级老将复出参加全运会这一现象,尽管是娱乐性的题材,却是不折不扣的深度报道,文章刊出后得到了江苏省体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是强化体育新闻报道的策划意识。要让平面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在新媒体冲击下,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加强策划、深入策划,不断提高策划水平和能力,以求在信息日益公众化、信息爆炸的今天,让读者看到角度独特的体育报道。 

    以扬子晚报2016年的奥运报道为例,版面由过去的十多个版减少到只有四、五个版,那种全方位再现式的报道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报纸体育新闻的现状与要求。因此,抓住大赛中每天发生的热点事件、热门话题、焦点人物,从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抓住读者的眼球。我们要求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同心协力,做好三四个当天大家共同关注的事件和话题,作为当日报道的重中之重,其实就是精心为读者筛选大家共同关注的新闻,并做大做透做深。因为有长达30年的积累,记者编辑在此期间的专心、专业,在本届奥运会和欧洲杯期间,作为一家地方报纸,我们采写了一系列独家的、有影响力的稿件,20天的奥运会报道,我们拿到的报社A稿多达12篇,几乎是平时全报社10天左右的A稿数,而且每篇几乎都是当日主流网站转发的重点稿件。

    这样的选择很艰难,要求编辑记者具有更高的新闻识别能力、选择能力,做大做透做深的能力,但这是报道体育新闻的根本出路。

    融合:时代的要求,不二的选择

    在新媒体时代,报纸的发行量、阅读量、影响力在下降,这是事实。那么,根据新形势下受众需求做出的“内容”,如何精准地传递给我们的读者,并不断扩大我们的读者群呢?除了传统的报纸版面,做好多媒体融合是不二的选择。

    其实,现在的报纸,仅有纸质媒体一种形式的几乎已经没有了,更多的是集报纸、网站、客户端、公众号为一体的传媒集团。体育新闻必须适应传媒格局的变化,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丰富体育的传播手段,例如在自己的网络、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平台,对体育赛事、事件、话题进行分工明确的多元化传播,相互协作,相互补充,形成合力。

    在里约奥运会报道中,扬子晚报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特派记者殷小平与张昊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字记者,他们还必须担负摄影、摄像、出境等任务。在其他省市记者还在睡觉的时候,他们已经赶往各个体育场,拿起全景相机,为报社的客户留下珍贵的图像资料;在别人到达赛场的时候,他们早已开始了赛前的独家专访;当其他文字记者托着脑袋关注着比赛进程的时候,他们已经拿起了手机,拍摄短视频,供报纸的微博微信使用;而在赛后的发布会和混采区,依旧是先到一步的他们占据着有利地形,伸出拿着手机的右手,递到孙杨、宁泽涛或是傅园慧的跟前,剩下的左手还要偷偷拍摄视频。就这样,扬子晚报的奥运会报道在抓往每天热点的同时,还抓到了傅园慧时不时地搞怪、孙杨夺冠后的兴奋、宁泽涛意料中的失意、蔡振华皮笑肉不笑的沉稳,等等,除了文字,都有视频资料。这些生动鲜活的内容第一时间在扬子晚报客户端、公众号播出,在粉丝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客户端“扬眼”的粉丝从奥运会前的400多万,涨到了奥运会结束时的600多万。与此同时,扬子晚报两名专职体育记者每天凌晨在扬子晚报微信公众号上定时与广大粉丝和记者视频见面,就奥运会的最新新闻、话题、人物,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

    这样,报纸奥运报道的权威、深度、厚度,与新媒体报道的轻松活泼、丰富多彩形成了扬子晚报奥运报道的鲜明特点,两者互为补充,相互影响,起到了比翼齐飞、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

    补短:现实的需要,迫切的任务

    在现在的媒体环境中,不想媒体融合的恐怕很少很少了,但能做好媒体融合的却更少更少。原因何在?从这几年本人的体育新闻实践中,我感觉到要解决人员和机制上的几大短板。

    一是理念的短板。我们的不少编辑记者甚至体育部主任长期在报社从事体育报道,已经固化的报道理念和手段短期内难以改变。一位地方报纸的体育部主任,工作很勤奋,很刻苦,每天工作到凌晨,一早就把自己的几个体育版挂在朋友圈供大家共享。但我看到的是二三十年前该报一样的体育版,每个版10条左右的各类比赛新闻、人物动态、队伍近况等等,而且大多是头天下午或晚上网络上就已经报道过的内容,只是用自己记者的习惯写法再报道一次。同样,我们有些记者在报道比赛中,经常驾轻就熟地把叙述比赛经过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这样的新闻。

    须知,这样的体育版和体育新闻,都是新媒体已经在隔天就完成的任务了,压根是现在新闻环境中纸媒压根不需要的东西。

    二是能力的短板。即使理念问题解决了,能力达不到也没用。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做内容本身,过去那种一般写写比赛、活动的消息、特写、人物的本领已经难以适应报纸体育报道的需要,你必须能从比赛、活动中抓住读者共同关注的兴奋点,并抓出这些兴奋点背后的故事、内幕、内涵。在2016年10月16、17日的中超比赛中,在国际比赛中低迷的国脚们集体爆发,扬子阳报记者不仅写了这个现象,还分析了现象背后的原因:因为几个强队都有强力外援,国家队没有强力外援作为核心,自己的心理上、打法上都不适应了。这不仅需要记者有抓问题的能力,更得有挖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适应新技术的能力,在客户端、公众号和网站上制作专题、视频、图表的能力,现在的编辑记者普遍难以胜任,对报道空有一肚子想法,可不会在新媒上表达出来。

    三是机制的短板。现在几乎所有传统媒体都在做媒体融合,但真正融为一体的不多。大多数报社都是拉出一批人马,成立新媒体部,做自己的网站、手机报、客户端、公众号,做报纸的和做新媒体的是两套人马,互不关联。这只能说传统媒体也做新媒体,却不是多媒体融合。最近,钱江晚报内部改革应该说抓住了这个问题的核心,他们的体育新闻部,不再是只做过去的报纸体育版,还做相应条口网站、客户端的体育频道以及与体育相关的几个公众号,由此制定了全新的运作机制和考核机制。

    总之,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报纸体育新闻必须一方面坚守“内容为王”的新闻理想,并及时调整报道思路,在精准、深度、厚度上下工夫,另一方面必须与新媒体融为一体,互为影响,才是出路所在。

    (作者系扬子晚报体育部主任)

    责任编辑:祝晓虎

    参考文献:

    ①马崇俊、 胡鹏:《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今传媒》2016年第12期。

    ②丰臻:《报纸还需要体育新闻吗?》,南方都市报2014年11月24日。

    ③魏金龙:《媒体大融合时代里的体育新闻发展之路探索》,《新闻知识》2014年第11期。

    ④曹瑞:《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趋势》,《科技与企业》2015年第3~4期。

舞好“指挥棒”
融合时代图片的生产与传播
融媒时代地方党报应对挑战“五要”
一次融媒体矩阵的协同作战演练
回应舆论热点 唱响主流声音
全媒体时代报纸体育新闻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