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电视选秀节目中的“冷门”

——《钢琴小提琴大赛》的启示

● 柯莉娟 《 新闻战线 》(

    摘要:本文以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选秀节目《钢琴小提琴大赛》为例,首先分析其如何将推广高雅音乐的“体”和借用选秀节目形式的“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随后分析其如何抓住时代脉搏推广高雅音乐,最后总结其成功带来的经验启示,为选秀节目如何做到不流俗、不媚俗,坚持推广高雅音乐,坚持高雅品位和艺术追求带来思考。

    关键词:选秀节目     高雅音乐    “体”和“用”

    音乐类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一直是饱受严肃电视人诟病的现象。流行音乐作为大众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受到大多数电视观众的追捧,但是相比高雅音乐,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却显得相当羸弱。在这种环境下,音乐类电视节目中对高雅音乐的宣传和弘扬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然而,如何在泛娱乐化的电视节目发展大环境下宣传和推广高雅音乐,这是一个摆在音乐类电视节目制作者面前的一个共同难题。本文以中央电视台自2008年始连续举办三届的《钢琴小提琴大赛》为例,分析其以选秀节目为形式来推广高雅音乐的成功经验。

    “体”和“用”的完美结合

    选秀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音乐类电视节目形式,广大电视观众对选秀的形式既熟悉又喜爱。因此,《钢琴小提琴大赛》也将选秀作为节目的主要形式,是对当下热门节目形式的灵活应用。但是,《钢琴小提琴大赛》没有忘记节目的初衷——“普及高雅音乐、传播音乐文化”,即节目的“体”。同时将“用”和“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不能生硬地模仿别人,又要通过“用”将“体”中的精髓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选秀”这个形式的“功用”并有效体现钢琴和小提琴音乐所蕴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钢琴和小提琴音乐艺术是需要通过长久的练习和领悟才能透彻并表演出来的,专业演奏者和业余演奏者之间往往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钢琴小提琴大赛》制定了专业组和业余组两个比赛层次,同时又分成年组和少年组两个年龄层次,这种层次安排不但使比赛本身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受限于音乐欣赏水平,很多观众观看节目时并不能完全区分选手之间细微的差别,但是却可以感受到不同组别选手们演奏效果的整体差异,并逐渐在专家点评环节中掌握一些欣赏高雅音乐的知识。这种安排既体现了比赛的激烈性,又在无形中培养和提高了观众的欣赏兴趣和欣赏水平,是“体”“用”结合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范例。

    作为乐器类比赛,《钢琴小提琴大赛》可以“秀”的内容较少,主要包括钢琴和小提琴演奏的表演。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相对单一,不但不具备流行音乐类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可以综合利用声、光、电等现代表现方式的优势,甚至无法与央视自己的节目《青年歌手大奖赛》通过民族、美声、通俗等唱法的多样性展现节目的丰富性相比。《钢琴小提琴大赛》在如何“秀”好音乐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充足的准备,充分发挥高雅音乐乐器的特色。例如节目在单乐器演奏的基础上,增加了钢琴小提琴与乐队或者歌唱家合作的环节。一方面检验选手与乐队或歌唱家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极大地表现了钢琴和小提琴在群体性演奏中的核心地位和卓越表现力,以交响乐的震撼力感染观众的同时,突出了钢琴和小提琴对情感和艺术的表现力,在为美声唱法伴奏的同时,突出表现钢琴和小提琴对气氛烘托和情感表达的控制力,使观众对这两种乐器产生全新的认识。

    紧扣时代脉搏,传播高雅音乐

    选秀节目一方面要选拔出在某一方面表现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出“秀(Show)”的味道。而任何“秀”都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否则便会变成脱离时代的空中楼阁,脱离观众这个电视节目必不可少的土壤。作为经典乐器,钢琴和小提琴分别拥有二百年和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在《钢琴小提琴大赛》中演奏的也多为经典乐曲,那么如何在节目中体现时代脉搏呢?

    善于“借势”,提升品牌。

    例如在第三期比赛中,节目组邀请了正当红的EXO/EXO-M组合里的中国籍成员张艺兴助阵节目,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和公益活动。将演艺明星与高雅音乐结合是《钢琴小提琴大赛》的一项大胆的创举。在这些活动中,张艺兴及粉丝团成员到《钢琴小提琴大赛》爱心基地——北京通州人工耳蜗培训学校,为近百名正在接受听力语言康复培训的孩子们送去一堂真正的音乐课。这样的活动不但吸引了众多张艺兴及EXO的粉丝关注《钢琴小提琴大赛》,同时也提升了节目的社会形象,使越来越多关注公益事业的观众开始关注《钢琴小提琴大赛》。

    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推动高雅音乐普及。

    文明程度是判断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而一个民族的音乐修养是检验其民族文化和文明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国民文化素质整体发展的今天,会有越来越多的观众不满足于流行音乐,而向更高层次探索和追求,其中以钢琴和小提琴为代表的西方高雅音乐就是一个重要的选择方向。以一两种乐器的演奏作为普通观众了解和学习高雅音乐的入门途径,是一个非常适合的选择。当今中国,钢琴和小提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物,已经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在这样的文化需求和艺术发展环境下,电视媒体把准艺术文化发展的时代脉搏,发展和推广钢琴、小提琴音乐艺术,既合乎现时代要求,也具有未来意识,因此《钢琴小提琴大赛》的创办和举行本身就是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是推动我国高雅音乐普及和发展的重要尝试和努力。

    丰富制作手段,降低欣赏难度。

    选秀节目是电视工作者通过组织广大电视观众喜爱的由表面和深层次生活现象、价值判断、审美倾向、文化艺术、人生理想组合成的复合体,与广大电视观众互动并产生情感、情绪共鸣的过程。想要吸引观众,《钢琴小提琴大赛》就一定要重视观众的艺术审美需求和情感价值取向。相比流行音乐,高雅音乐所蕴含的艺术性较为晦涩难懂,《钢琴小提琴大赛》想要扩大收视群体,就必须降低欣赏难度。

    在节目中,刘诗昆、盛中国等专家用通俗的语言对曲目和乐器深入浅出的讲解,使零基础的观众也能够并不费力地欣赏和了解到更多和更深层次的高雅音乐及相关知识。此外《钢琴小提琴大赛》还特别增加了电视字幕,对演奏曲目的音乐形态、特点和背景进行介绍,这样避免了音乐知识介绍的平面化,使音乐立体化、趣味化,做到雅俗共赏。同时,《钢琴小提琴大赛》还注重利用电视画面优势和现代语言的通俗化,为节目注入了多元化和时尚化的元素。一般比赛现场以蓝黑为主色调,突出典雅、深沉的高雅音乐氛围和公正、权威、严肃而又轻松的比赛气氛;而每届比赛的颁奖晚会都会设置为红黑主色调的会场,突出喜庆祥和、盛大而隆重的音乐氛围。在摄像机动态和静态走位下,这样的现场布置使观众即使人在电视前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经典音乐的气息。

    《钢琴小提琴大赛》给音乐类电视节目带来的启示

    从已经举行三届的《钢琴小提琴大赛》来看,其社会反响强烈,对音乐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观众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方面是《钢琴小提琴大赛》满足了广大观众渴望了解高雅音乐,学习高雅音乐知识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该节目本身在制作上的精益求精和勇于创新。

    《钢琴小提琴大赛》重视从深层次推动我国音乐发展,以严谨、深邃和引人入胜的高雅音乐,提高我国民众音乐素养。严肃的主题和正能量的社会责任感在泛娱乐化的选秀节目中显得独树一帜,但也正是这一点成为《钢琴小提琴大赛》最吸引普通观众的地方。说明选秀节目仅仅依靠娱乐性是很难从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并长期吸引观众的,更重要的是节目具有独特的内涵、表现出积极的精神动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钢琴小提琴大赛》的成功是值得很多在娱乐性上挖空心思却不能得到观众认可的选秀节目认真思考的。

    《钢琴小提琴大赛》在比赛上追求公平、公正、公开,所选择的评委都是全国乃至世界上超一流的钢琴及小提琴大师。不但采取多人公开打分的比赛制度,还聘请了多位德高望重的老音乐家组成监审组对评委进行监察并回答观众提出关于比赛方面的问题。这种安排极大地提高了《钢琴小提琴大赛》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众多选秀节目频频出现“黑幕”“内定”等遭受质疑的时候,《钢琴小提琴大赛》是难得的观众信得过的节目。同时,《钢琴小提琴大赛》也非常注重音乐之外的社会责任感。制作团队多次组织主持人陈鲁豫、多名知名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家及往届大赛中的获奖选手从事公益事业,并表示将长年坚持下去,同时担起了推动艺术发展的责任和社会公益责任。正面的形象是众多父母坚持陪伴孩子观看该节目的重要原因。

    另外,《钢琴小提琴大赛》并不拘泥于传统的经典音乐组织形式,而是采用更为灵活多变的赛制,符合观众不断发展的观视审美,紧扣时代脉搏,制作出一场场精彩的经典音乐盛宴。《钢琴小提琴大赛》不流俗、不媚俗,坚持推广高雅音乐,坚持节目的高雅品位和艺术追求,为提升我国电视观众的高雅音乐素养贡献了令人瞩目的力量。另外,《钢琴小提琴大赛》在制作上精益求精追求细节的做法也给人带来启示,只有将节目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题材上挖掘思想深度,在立意上勇于创新、雅俗共赏,在公信力上站得住脚的电视节目才能获得观众长久的喜爱。

    (作者系赣南师范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杨芳秀 

    参考文献:

    ①周星:《创造高雅严肃的视觉文化和媒体精神——央视〈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与〈3·15晚会〉的比较》,《当代电视》2012年第4期。

    ②李琳:《曲高也可和众——试论美声艺术的现状和出路》,《人民音乐》2013年第6期。

    ③张娟:《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带给选秀节目的新气象》,《当代电视》2015年第6期。

    ④张琦:《广播电视媒体在高雅表演艺术大众化传播中的优势与策略》,《新闻知识》2012年第7期。

“头版现象”:互联网思维下的报纸形象再造
机器人写作时代新闻从业者的应对
电视选秀节目中的“冷门”
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人员的胜任力特征
新媒体时代下广告设计的创意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