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好看的原创节目模式为何少?

● 周云龙 《 新闻战线 》(

    大凡知道我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一见面都会对我问这问那:你们现在怎么样?节目有收视吗?有广告吗?怎么好看的节目模式都是国外的?

    一语问到伤心处。做过多年的记者,也是提问者,现在才知道被追问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广播电视界的一位朋友说,电台电视台最重视节目模式创新,年年在改版,可从未有突破,因为一开始方向和路径选择就可能有问题。

    朋友所在的广电集团,每年都要兴师动众地搞一次面向所有员工的创意方案征集,旨在促进节目创新创优,丰富电视荧屏内容。这是好事。最初,朋友向我咨询,我建议他“三研三实”,要研判电视媒体所面临的“实际”、电视频道所置身的“实地”、电视团队所具备的“实力”。最后递交的方案,有一定贴近性、操作性,不过,连初审也未能通过。

    此后,朋友总结教训,从入围的同事那里获得重要信息,初审专家都是高校传媒专业的教授,很看重方案的前瞻性、引领性,所以方案的设计必须“高大上”,要有媒体融合的高度,有大投入大产出的思路,有上档次的舞美、营销、推广方案。那位同事提醒,不须考虑可操作性。思路一放天地宽,朋友东拼西凑,塞进一堆连自己都一知半解的新词大词,组成方案,果然顺利过关。

    有编导连续几年在创意方案征集活动中获奖,但是,获奖就获奖了,成为过去时,没有人去操心怎么落到实处,创意本身过于宏大也难以落地。那么,这种兴师动众的征集活动有什么意义?广电媒体人眼前的难关都难以渡过,又有谁需要前瞻性、引领性的创意“望梅止渴”?媒体人当然需要仰望星空,不过,从生存发展的现状出发,我觉得还是脚踏实地一点更靠谱。借用年轻朋友的流行语:一切不以生产为目的的创意策划都是耍流氓。

    征集创意方案,现在很流行。深度观察发现,一些媒体的操作惯例,确实有着“耍流氓”的可疑之处。

    一是,征集者只是作为一项“政治正确”的年度活动在推行,征集活动之后对现有平台实际推动作用到底怎么样?他不管。回头看了吗?可能组织机构的负责人已经换了几茬,谁关注?

    二是,评审程序的设定科学吗?一般初审有外聘专家把关,这可能出于专业公正等方面的考虑。问题是,他们是不是了解当下媒体的真实生态?有无操作成功的案例?一位资深媒体人就发过感慨:传统媒体转型还未见十分成功的案例,但此研究领域已经产生无数专家、大咖……越是失败的领域集中越多的专家。其实,创意征集的程序设计,至少应当让具有实战经验的业界高手参与初审,研判方案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界专家探讨前瞻性、趋势性,而且每篇策划方案,可分列若干评价指标,最后积分排序,确定是否入选、何等奖项。而现在好多地方程序粗放、倒置,不是逗人玩吗?

    三是,征集活动明显有漏洞,大部分人觉得无聊,懒得理会;有些员工迫于部门荣誉压力,仓促上阵,只专注研究怎么投机取巧。

    有人悲观地说,传统媒体已被判死刑,媒体人要赶紧寻求解脱的生路。我以为,即使在传统、陈旧的体制框架内,媒体管理也还是有改进、提升的空间。但如果决策不能以人为本,不充分接地气,才真的会深陷绝境。

好看的原创节目模式为何少?
记者该补上着装这一课
揭开法不责众的马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