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做一名善讲好故事的记者

——《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背后的故事

● 王国庆 童浩麟 阙爱民 《 新闻战线 》(

    近两年来,河南日报不懈地摸索,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搞好一线报道,通过生动的故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第26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们采写的新闻《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获得通讯类一等奖。这是继2013年河南日报报道《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获得消息类一等奖之后,再次获得此项殊荣。这也是近5年来河南日报倡导“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做一名善讲河南好故事的记者”等一系列新闻报道思想的具体体现。

    敏锐捕捉新闻线索  

    2015年2月15日,河南日报一版头题以《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为题,报道了河南、新疆马氏“兄弟”之间的故事。20年前,马氏“兄弟”因“诚”结缘;20年后,哥俩又因“诚”重聚。报道刊出后,虽临近农历新年,仍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网易等国内多家门户网站进行转发,众多网民跟帖赞叹。报社同事也认为这是河南日报在新年到来之际,为广大读者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这个见报的故事只有1300多字,故事时间跨度20年;空间跨度几千公里,从河南开封到新疆哈密,又跨出国门到蒙古国;人物很集中,河南开封人马保东和新疆哈密人马奋勇;故事主题很简单,借钱还债,诚信做人。

    不少读者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故事中,感受到了诚信的力量。不少报社同事在读完这篇报道后,认为这个故事除了情节的吸引力之外,还包涵了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汉之间的民族团结、“一带一路”经济带对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的影响等诸多当下社会公众关注的新闻元素。大家认为,我们是在“小灶”里做出了一条“大鱼”。

    聊天“聊”出好故事

    2015年2月10日,临近年根儿,河南省援疆干部、哈密市伊吾县县委副书记付剑伟和河南日报援疆干部阙爱民回到郑州,向我们介绍河南与新疆的合作情况,哈密商人马奋勇当时在座。在交谈中,马奋勇插话说,这次来郑州就是为了查看3个月后将要开业的新疆名优产品交易中心的装修进展情况,同时看望一位有着20年交情的开封朋友马保东。

    马氏“兄弟”的话题由此展开。

    马奋勇的叙述虽然简单,但我们已经从中看到了诚信的力量和光辉,初步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行进中国”的“精彩故事”,遂决定在马氏“兄弟”见面时跟踪采访和挖掘。

    第二天下午6点,马氏“兄弟”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驻开封记者站办公室相聚。在随后短短的一个半小时里,“兄弟”两人激动地回忆起他们之间的交往,相互提醒着、纠正着、补充着,两人20年诚信之交的故事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精彩的话语不断:

    “找不到马哥,还不了欠款,这事儿真成了我的心病!”“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4年。”“失而复得的朋友比失而复得的金钱更珍贵。”……这些话语,后来几乎原封不动地被我们写进了报道里。

    采访当天,是农历小年,对当事人和我们采访者来说,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老友重逢的激动之情加上慢慢溢出的年味儿,让人回味无穷!

    2月14日晚,始终在关注这篇报道的时任总编辑赵铁军,决定把记述马氏“兄弟”诚信故事的通讯稿在河南日报2月15日一版头题位置刊发,并亲自提炼了文章的标题,把主人翁的原话并列作引题。

    适应舆论宣传新形势

    2015年年初,中宣部要求全国媒体开设《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专栏。河南日报积极响应,及时开辟专栏,要求记者要讲好故事,把好故事讲好。专栏的推出,让一批好故事从河南日报走近读者,走向全国。通过《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报道的采写,我们也有以下几点体会:

    办一张读者喜闻乐见的“故事纸”。新媒体强势崛起的今天,党报如何进一步改革?大家都在积极探索。近两年来,河南日报不懈地摸索,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搞好一线报道,通过生动的故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以讲故事的形式传播主流价值观,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文化标志。因此,不管新媒体发展如何之快,信息传播方式如何变化,都不能缺少用好故事去阐释要宣传的价值观,去影响受众的人生观。

    党报表达方式需要多途径变革。当下,党报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报道视角?新闻“故事化”就是一个不错的路径。新闻“故事化”要求记者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与报道对象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与读者坐在一张桌前互动聊天。我们常常要求编辑记者,办出的报纸不仅要让党委政府满意,还要让读者满意。读者满意,势必会增加我们报纸的“热度”,拉近我们报纸与受众之间的“亲近度”,提升我们报纸的“悦读”率,进而扩大报纸的影响力,最终实现党报的“柔性”传播。

    新闻主题的高度集中和升华。在马氏“兄弟”之间看似平常的借钱还债的故事中,读者感受到了诚信的力量和独特的魅力。我们在讲述这个诚信故事时,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讲“诚信”这个报道层面上,更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一带一路”经济带等诸多当下社会公众关注的新闻元素。这些背景元素的注入,让这个诚信故事主题更加立体、厚重。

    《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要求记者立足于新闻事实,善于讲故事,故事一定是新闻,一定是大家认为“新奇”“独到”“味足”的东西才行。我们在这个故事中,敏锐地关注到故事的两位主人公,一位身处河南开封,一位身在2000多公里外的新疆哈密,两地都处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发展“一带一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他们之间的贸易往来、事业发展,正是我国这条经济产业带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正是由于我们率先抢占新闻报道第一落点,巧妙地把“一带一路”经济带经济现状在文章最后点了题。

    开创纸媒报道新方式

    纸媒报道要讲究“对比度”“亮度”和“色泽度”。既然我们倡导新闻“故事化”,那么就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把故事讲生动?报纸作为平面媒体,应该向有视觉冲击力的电视、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媒体学习:把枯燥的文字,通过当事人活灵活现的语言、身临其境的情节,演变成一个个灵动的“画面”,让我们的语言灵动起来,具有电视新闻中的“对比度”“亮度”和“色泽度”。

    《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一文中,通篇采用白描手法,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的描写,来刻画马氏“兄弟”的性格,展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如同样身陷巨债窘境的马奋勇千里迢迢跑到“兄弟”马保东家,“想看看保东弟能不能再还一点儿”,接下来是这样的描述: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来开封催债是被逼无奈,而后面的“转身”二字,干净利落地把马奋勇的思想境界,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中,没有一句说教评述,没有一句观点铺垫,只有陈述过程、讲述故事。在整个故事当中,我们运用多处细节来衬托“二马”的性格和处事风格。比如,文章在刻画马保东寻找马奋勇的心态时这样表述:

    “马奋勇”“5万元”,成了马保东父子、兄弟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2008年,马保东的哥哥刚学会上网,便试着在网上寻人。

    在此段落中,我们不断使用时间和数字,一是增强读者阅读的紧迫感,同时,衬托出马保东寻人的艰辛和执着,而“念叨”等字词的运用,把马保东不能还债的不安,以及寻“兄”的急切心情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作品刊发后,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网易等国内多家重点网站进行了转发。新疆日报、哈密日报、大河报等媒体进行转载。网民纷纷跟帖赞叹,对马氏“兄弟”所体现出平凡人身上蕴藏的大美表示敬佩。

    (作者王国庆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童浩麟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封记者站站长;阙爱民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地方记者管理部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陈  野

讲好中国故事:透视第26届中国新闻奖
以问题为导向高扬新闻价值
用中国好声音讲中国好故事
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构建
小视频中的大形象
中国新闻奖电视类作品评审体会
坚守责任,迎“风”而上
体悟优良家风 评述家训接续传承
做一名善讲好故事的记者
一种精神的跨时代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