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政策的高度、趋势的发展上去把握方向、梳理脉络,选取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报道题材,抱着“建设心态”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从中找寻对政府当前工作有指导性、建设性的答案,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不仅是党报报道的价值所在,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关键词:台湾观察 实效性 建设性
新媒体时代,大力提升传统媒体报道的传播效果,不仅是新形势下党报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党报舆论引导力的必然要求。
如何挖掘党报新闻报道的“高度”与“深度”?如何提升党报报道的传播效果?近年来,笔者利用多次赴台驻点的机会,在福建日报开设《台湾观察》栏目,聚焦台湾环保、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等方面议题,找寻新闻报道的“第一时间”和第二落点,为两岸读者揭示台湾转型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经验,共享发展理念,对提升党报新闻报道实效性与建设性有一些体会。
抢抓时效,在选题的高度上做文章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广度大,党报报道的及时性也日益重要,首因效应愈加明显,出现了“快者通吃”“唯快不破”的趋势。因此,争分夺秒抢占“第一时间”“第一落点”,也是增强党报报道传播效果的应有要义。
每年盛夏,福州、厦门等城市热浪灼人、高温难耐。如何改善都市的热岛效应,创造一片清凉,地方政府和民众都关注。2013年8月7日,台北市出新规,力推建设城市“绿屋顶”。笔者觉得这一选题契合生态文明建设大主题,就立即深入台北信义区行政中心大楼探访,多方挖掘“绿屋项”怎么建、节能降温效果如何,怎么选择屋顶植被等等。《“空中花园”,节能减碳NO.1》见报后,迅即被新华网、东方网、东南网等两岸媒体转载,赢得多方好评,不少网友热议大陆应仿效这一环保做法。
这篇新闻报道,不仅体现了报道的及时性,切中当下政府工作的重点,也体现了党报报道基调的“高度”,即生态文明大主题。党报报道的“高度”,就是要从时代大局、社会大势出发,围绕当前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来选题,以高屋建瓴的视野,去衡量选题的价值,厘清采访的思路,做到既“吃透上头”,又“吃透下头”,这样才会更好地把握方向,采写出“顶天立地”的报道,提升新闻报道的指导性与建设性。
当然,从政策的高度、趋势的发展上去把握方向、梳理脉络,选取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报道题材,并抱着“建设心态”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从中找寻对当前政府工作有指导性、建设性的答案,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不仅是党报报道的较大价值所在,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2013年夏天,台风“苏力”、热带风暴“西马仑”带来持续强降雨,造成福州、厦门等多个大陆城市出现严重内涝。行走于街头,同样遭遇“苏力”、“西马仑”袭击的台北市,街道排水通畅、积水甚少。带着疑问,笔者迅速与台湾“水利署”、台北水利局、施工方等多个单位联系,采访台北如何防治城市内涝。《防御内涝的台北经验》见报后,反响热烈,对大陆多台风城市以为镜鉴,可谓正当其时,吻合大局。此后,福州等多个沿海城市出台城市内涝防治的行动计划,拉开了整治城市内涝的序幕。
深度开掘,在调查研究中揭示事物的本质
提升党报报道的实效性,除了从高度上把握方向,还要在深度上做文章。调查研究便是把党报报道往纵深方向推进的必要手段。若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很难发现每个新闻现象、新闻事件背后的宏观价值与典型意义。
2015年11月,到台湾花莲、苗栗、屏东等地走访,沿途发现碧绿的田野上绘出多姿多彩的“稻田画”,令人陶醉。通过对当地“农委会”、合作组织、农民等多点深入采访,了解“稻田画”的背后动因以及形成农业观光业的奥秘之道。《彩绘稻田:从种田到“卖风景”的嬗变》一文见报后,福建农业主管部门、旅游部门以及基层村镇负责人都表示,此文启发性大,颇具借鉴价值。
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就没有敏锐的新闻发现,也产生不了优秀报道的选题与思路。这正如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所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盲区’和‘盲点’,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现象往往视而不见。其实,只要我们自觉地消除 ‘盲点’,随时随地注意观察和研究,就有可能发现一些很有价值的新闻报道线索。”
因此,采写新闻报道时,我们要充分利用调查研究这个有力武器,挖掘新闻事件、话题、现象背后的深层信息,对新闻事实展开抽丝剥茧式的剖析,切中核心,以期揭示事物的本质。
2015年12月,在台湾彰化县采访时,了解到地处偏远山区的乡村学校香田小学,利用城里艺术“志工”来校支援的机会,募集10万个塑料瓶盖,创作出十多幅外墙公共艺术作品。随着采访的步步深入,获悉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与部分台湾高校联合推动“偏乡教育媒合平台”与“鹿乐,偏乡教育群众协力募集平台” 两个网络平台。通过平台架起城市爱心资源输入乡村学校的桥梁,化解岛内1000多所偏乡学校欠缺师资的现实尴尬。《串起城里人,让乡村孩童找到爱》一文中,笔者深挖台湾推动这种精准扶智的实际效果以及此类机制的形成,最后探讨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城乡资源有效对接,推动乡村扶贫扶智。见报后,被新华网、光明网、今日头条等转载。在“点亮一盏灯”采访手记中,笔者对现有新闻事实进行深层次思考,进一步升华了新闻主题,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由此想到,报道要产生较好的反响,不仅仅要选好题,还要认真调研,沉到社会的深处,走到普通百姓当中去,发现挖掘、采访捕捉鲜活的事实,还要对这些事实进行深层次思考。
创新形式,用讲故事的手法表达思想观点
党报新闻报道不仅要有高度与深度,还要文字生动,这样报道才会“活”。因此,新闻报道不仅要说理能力强,还要透过对信息的“故事化”传达,实现与受众的心理契合,才能吸引受众,产生心灵共鸣,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
2013年中央“1号”文件首提发展“家庭农场”,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于台湾休闲农业起步早、发展快,在岛内各地“开花结果”,笔者踏访台湾多地乡村,选取了若干个典型的家庭农场做解剖式报道。《小水草“闯”出大名堂》便是其中之一。此文运用讲故事的手法,报道台湾宜兰胜洋农场主徐志雄在家乡荒废的鱼塘里种起水草,演绎了一出点“草”成金的传奇故事。
文章开头,笔者用“若非亲眼所见,真的很难让人相信小小的一棵水草竟然也有得看、可以玩、还能吃”开门见山点明主题,也撩起了读者的好奇心。随后,分析了徐志雄与水草结缘的由来,再层层剖析胜洋农场把田边的杂草变成一个水草产业、一处休闲景观的奥妙之道。通过“荒废的鱼塘,种起了水草”“开水族店,打开市场通路”“水草DIY,转向休闲观光”等三个环节,精彩展现徐志雄如何把水草的“土味”幻化成“观光味”“创意味”。此文发表后,福建宁德市把该文转发给有关县(市)、乡镇学习,当作开办家庭农场、发展休闲农业的示范性教材。
新闻报道不仅要有好的“故事题材”,还要把“故事”精彩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寓深于鲜”,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朵朵浪花,都是我对恩人的思念》一文的素材,便是笔者于2013年中秋节时在两岸骨髓捐赠者与受捐者的中秋“相见欢”活动上捕捉到的。
两岸同胞骨肉相连,血浓于水。自1997年两岸首次送髓以来,通过台湾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完成的两岸成功配对超过1380例,约占其20年成功配对总数的1/3。中秋节那天,团聚的现场很感人,笔者仔细观察,敏锐捕捉,采访多个骨髓捐赠者与受捐者的心路历程,尤其深挖闽台骨髓捐赠的动人故事。此后,分别与这些骨髓捐受者交流互动,现场感受他们的“相见欢”,最后以生动感人的笔触再现一个个传递着爱与生命的骨髓捐赠故事,反映两岸同胞一家亲、血浓于水的厚重情谊,彰显骨髓捐赠这一民间交流对促进两岸融合及两岸和平发展的积极意义。全文以故事来呈现,语言生动、平实有力,文章刊发后立即被包括美国《侨报》在内的海内外10多家报刊和网站转发,对增进“两岸家一亲”具有深远的意义。此文也获得福建新闻奖二等奖。
新旧媒体互动,提升报道的实效性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要寻找自身的“生存式突围”,还需要与新媒体及时互动,实现报网联动,提升纸媒的传播力与引导力。这也是当下党报新闻报道谋求传播效果及参与竞争的路径选择。
笔者采写的《台湾观察》稿在福建日报发表的同时,也会在福建日报客户端同步报道,还会在东南网(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网站)同步发表。有时由东南网配上相关的背景内容、图表或相关言论进一步延伸阅读,提升整体报道的引导力和传播力。这种一次生成、多元传播的媒体报道方式,使得党报报道愈加丰满、更具传播效果。
赴台驻点期间,笔者从台北公共自行车广受市民与游客喜爱这一新闻现象入手,多方采访写就的《台北公共自行车为何那么火》发表在福建日报上,着重剖析台北公共自行车的魅力所在。通过“门槛低:免押金低租金”“设计巧:智能防盗科学设点”“配套全:周到服务专门车道”等三个环节,剖析了台北公共自行车的人气爆棚的背后原因及运营之道。还在福建日报客户端发表《台北“小小黄”为何那么火》,并在东南网同步推出,受到广大网友的广泛关注并评论、转发,获得当月福建日报新媒体排行榜第一名。
可见,“内容为王,互动为皇”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提升自身传播力的又一抓手。去年10月,厦门市沙坡尾社区举办16岁成年礼、海普仪式、放水灯等民俗活动,为社区营造注入文化内涵。笔者深入沙坡尾社区采访,围绕“如何唤醒乡土记忆,再造魅力社区”这一话题,现场连线两岸文化界专家,进行交互性的探讨,分析沙坡尾社区营造的现状,挖掘乡土文化的背后动因,预测社区营造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在记者点评中指出沙坡尾社区营造背后的典型意义。同时,通过福建日报官方微博发布“再造魅力社区”微话题讨论,引来众多网友的关注并评论,纷纷献计献策。
为了扩大这一话题报道的传播效果,该文在福建日报报纸发表外,还通过福建日报的两岸微信公众号“海峡连线”以及“海峡抱抱”“海峡沙龙”等微信平台对外传播。通过两岸媒体业界及台湾读者互动,进一步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对外传播效果。
由此可见,党报与受众之间互动性较差的这块“短板”不是不能补长。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实现互动、联动,在融合平台上形成二次传播,在互动中挖掘深度,拓展广度,从而提高党报深度报道传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福建日报社)
责任编辑:冷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