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新闻敏感,才能具备捕捉新闻的能力;有敏锐的眼光,才能透过表象看到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核”,拍出独具魅力的新闻图片。深厚的知识积累,也是摄影记者的基本功。
关键词:新闻摄影 摄影记者 新闻敏感
新闻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它的关键是体现新闻性,要让一幅新闻图片既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又要有很强的新闻性,这就需要很多条件,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四敏”,这就是新闻摄影记者应该努力做到:敏感、敏锐、敏捷、敏慧。
敏感
捕捉新闻的能力,就是新闻敏感。这是对记者的基本要求。
你要去寻找新闻,就必须有很好的新闻嗅觉,知道哪些是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新闻事件。没有这样的嗅觉,对任何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反应迟钝,表现麻木,感觉不到新闻的价值所在,那么,就不可能写出好的新闻稿件。对于新闻摄影记者来说也是一样,不能发现新闻,也就不可能拍出很好的新闻图片,所不同的是,文字记者用笔去记录新闻,摄影记者是用镜头去反映新闻。
一位外国著名摄影记者说过,新闻记者的镜头是最有力的笔。他说得不错,把镜头当成笔,用得好了,一幅图片可以超过洋洋洒洒的长篇新闻。我曾看到一幅外国记者的图片报道,说的是非洲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极度贫困,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记者拍了一张黑人男孩的图片,孩子非常瘦弱,瘦小的身体,大腿像很细的麻秆,上面是一颗大大的脑袋,目光呆滞,无神地望着镜头。这幅图片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的生存现状,你要想知道他们的生活有多困难,看到这幅图片就一目了然了,不需要更多文字描述,这就是新闻摄影记者的镜头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的新闻。
无疑,这位记者的新闻敏感是很强的,他抓住了一个黑人男孩自然站立的一个瞬间,把我们最关心的问题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新闻敏感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如果对面前的事物视而不见,或者不知道哪些是最能用镜头来反映的新闻,眉毛胡子一把抓,忙忙碌碌多年,所拍图片是人人都可以拍到的大众化图片,很难打动人,这就是缺乏新闻敏感。
要在纷繁的万事万物中寻找到能用镜头反映的新闻,就必须对所有展现在面前的事物进行分辨,哪些是新闻,哪些不是新闻,那些是适合镜头表现的新闻,哪些不适合用镜头去表现,脑子里要始终绷紧这根神经,做到“一触即发”,不让那些很有价值的新闻从镜头下溜过去,也不让那些不适合用镜头记录的新闻挤进镜头里来,这就为拍出好的新闻图片打好了基础。
敏锐
新闻摄影记者的眼光一定要敏锐。一般情况下,图片表现的是新闻的局部,不可能全面反映新闻事件,不可能多层面反映新闻的背景和进程,这是图片新闻与文字新闻的最大区别。它只是一个画面或一个瞬间,是用一个特定场景来概括,很多内容都在其背后隐藏,但读者可以通过这个画面了解全局。这就需要新闻摄影记者独具慧眼,眼光要像钉子一样尖锐,在转瞬之间找到那些纳入镜头的具象,让读者透过这个镜头知道事件的全貌。
有一幅表现灾难的获奖新闻图片《台风海燕》,给人的震撼力很强。画面上是台风过后,一片废墟上,一个男孩呆呆地望着远处。记者选取的镜头很真实,通过男孩毫无表情的侧脸,将我们带到灾难现场。也许有人说,拍下废墟现场就够了,发到报纸上也可以给人一种现场感。但这位记者抓住了男孩坐在废墟上这个镜头,男孩无神的目光告诉我们,灾难是多么残酷。拍下男孩,无疑是点睛之笔,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别人没发现的东西,他找到了,抓拍下这个瞬间,他的眼光就超过了其他人。眼光独特,自然而然也就成功了。
新闻摄影记者眼光的敏锐,还在于他对眼前景象的选择,要在众多的景象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个点,除独具慧眼外,还应当具有透视的能力,也就是透过这些表象看到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核”,这是图片成败与否的关键。有了善于剖析的眼光,将表面的很多东西剥离出去,最后眼光聚焦于一个点上。这种能力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努力培养,处处留心,不断提高辨别能力,达到去伪存真的境界,这样才能在采访中运用自如。就像演戏的人常说的,“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搞文学的人都说要写好作品,就要抓住好的细节,新闻摄影记者也应当借用过来,抓那些最能打动人的细节,用镜头拍下来,定格成永恒,这就是对新闻摄影记者更高层次的要求。
无论是偶然发现,还是在平凡中选取,这个功课都是必需的,没有其他捷径可走。
敏捷
新闻摄影记者的动作必须敏捷。
先发制人,抢先一步,这是战争中常见的字眼,讲的是速度。新闻是要抢的,新闻摄影也应当讲究一个“抢”字。拍摄新闻图片也是战斗,占得先机就可能出彩,赢得胜利,慢了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丧失。不仅仅在重要场合需要“抢”,平常采访也应当提倡“抢”,抢时间,抢速度,抢最佳角度,抢机会,因为,新闻摄影讲究抓瞬间,这个瞬间稍纵即逝,失去了就再也不会出现,等新闻成了旧闻,那图片也就毫无意义了。
要做到捷足先登,就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器材准备和精神准备,好的新闻摄影记者都是随时处于临战状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像快枪手一样,相机在手,遇到好的新闻出手就拍,一个动作总是慢半拍、做事总是四平八稳的记者是不可能拍出好的新闻摄影作品的。
当然,动作敏捷要建立在充分的精神准备的基础上,没有精神准备,临阵磨枪,手忙脚乱,也拍不出一鸣惊人的新闻作品。如果只是一味地图快,心理准备不足,拍出来的图片也难达到预期效果。
有一张反映西亚难民的图片:一个穆斯林男性难民在铁丝网旁,将一个孩子从缺口处递给铁丝网那边的人。这幅图片很能打动人。为什么?因为战争的原因,人们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铁丝网缺口太小,他自己不能钻过去,只好把孩子送出去。人们对战争的恐惧、无奈,尽在这张图片之中。而且,孩子送过去了,父子离别,他们以后的命运如何,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接孩子的人没有在图片中出现,是谁接过了孩子?他是孩子的亲人还是外人?这些都没有交代,画面后充满悬念。这张抓拍的图片,紧紧扣住了我们的心弦。假如,没有精神准备他能够做到吗?我相信,能给读者巨大的心灵震撼的图片,一定是长期积累遇到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才把自己关于战争的很多想法及时调整聚集起来,融进了这幅图片。
敏捷的动作,迅疾的速度,来源于充分的准备,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出击,才能拍出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好图片来。
敏慧
新闻摄影需要智慧,需要知识的积累。
拍图片,按一按快门就行,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相机的熟练程度。有的摄影记者以为把相机玩得滚瓜烂熟就行,掌握构图、用光、角度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思想是狭隘的。如果不重视整体素质养成,把所有功夫都用在摆弄相机上,那充其量只能是个匠人,难成大师。
有的摄影记者不爱读书,知识量有限,文字功夫欠缺,图片说明词不达意,甚至漏洞百出,他的新闻摄影作品很难再上档次。
一个好的新闻摄影记者,应当具有文字记者的修辞水平,还应当具有作家、诗人的智慧和挖掘能力,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拍得精彩。文史知识、生活知识、天文地理知识、医学知识、艺术知识等,都需要大量的积累。这样在拍摄图片时才能触类旁通,广积薄发,融入所拍摄的图片。
在新闻背景选取上、在构图成像思考上、在文字说明编辑上,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特别是在主题提炼和高度体现上会有很大帮助。如果这方面有欠缺,拍出图片后,不会制作标题或标题过于浅显,只好找人帮助。就像只会一条腿走路一样,提升境界是不可能的。所以,新闻摄影记者应当做多面手,争当全能冠军。拍的是图片,用的却是多方面知识,既要用形象思维,也要用逻辑思维,只不过是别人用文字写稿,你是以相机去获取新闻。
(作者单位:焦作日报社)
责任编辑:冷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