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又是一个都市快报官微的日常,一个10万+的日常。
如题:
《“爸爸,救救我!”只因一个下意识的动作,20岁花季少女瞬间成了“火人”》《朋友圈疯传5月15号~25号不能晒被子晒衣服!快报记者第一时间求证》
短短几个小时,两篇阅读量均已过10万。(小统计:2016年1~4月都市快报官微10万+阅读量89篇)
这样的日常,对忙碌其中的快报官微小编以及旁观小编忙碌的纸媒同桌来说,都只是日常。
因为接下来,我们又在思虑,下一轮该推送什么?
快报官微时间不长,荣誉不少,花开好几朵,这里只表最近的两朵:2016年1月,快报官微入选“年度优秀媒体公众号”(腾讯官方)、2015年度中国微信500强排行榜第44位(新榜)。在新榜每周发布的“中国报纸媒体微信影响力排行榜”上,都市快报官微稳居前茅,多次位居第二,仅次于“大哥”人民日报。
近年来,业界和学界对微信公众号的研究也花了不少力气,但对于10万+的来由、粉丝拥趸癖好、火起来的公众号脉门在哪里,“秘笈”是什么,大多处于沙盘推演阶段,尚未形成教科书式的理论。
就拿我们来说,都市快报官微为什么有那么高的阅读量?为什么总是排名老二?等等,也只是一些零碎的感悟和日常实操的经验。
快报官微曾获得过一个奇葩的称号——最劳模的公众号(“新媒体排行榜”2015年1月15日发布)。看完都市快报公号一年所有文章需要296.8小时,每天看8小时的话,需要一个月!
那是一种清醒的忙碌,知天知地知左右,你方唱罢我登场,累并快乐着。
都市快报官微的日常,就像一座纺织厂,几名女工,昼夜不停,在飞旋的纺锤旁穿梭,眼疾手快,抓取着稍纵即逝的飞絮,成纱,成线,成衣,成就粉丝的期待。
手上千条线万条线,最后汇成一根针——发布!一日三次,每次五六条,如此循环往复——传统的纺工效应,在新型的移动传播中重放异彩。
奇妙的四维关系和“新旧”媒体的交织合拍,构筑成了都市快报官方微信有品、有味、有温度的日常。
一、电光火石与会心一笑——谈版会即订货会
“有意思和没意思”,是都市快报创刊至今,我们每天都要讨论的话题。那些“智慧的光芒”,折射在谈版会上。
谈版会一日两次,大小各一,每天下午2点一次,3点一次,媒体融合部(官微主创部门)的首席编辑或主任到场入席。
报社谈版会在官微运营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不亚于“广交会”和“世贸会”——本地新闻、国际国内新闻,热线突发、教育科技、医卫、文娱体育、财经、公检法、市委市政府、城建气象……几乎囊括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的全领域。
媒体融合部派出的代表与纸媒各部门的编辑或主任面对面,如同多边会议,从社会新闻到时政新闻,到气象预报、网友的道听途说……有意思和没意思、上微信还是上报纸,谈版会在热烈的、调侃的、激昂的、愤怒的,甚至是东拉西扯中,让新闻渐渐明晰。
媒体融合部的同事们,带着手机、带着纸笔,时而颔首、时而“插足”,供给侧与需求侧推拉和合,新媒“旧媒”完契,官微的“订货会”,在谈版会的丰盈中满载而归。
这里有四个重要细节:
纸媒编辑报题过程中,官微编辑如“颇感兴趣” ,可立刻打断,说“我要”,纸媒编辑立刻面露喜色,马上通知记者先写微信稿,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在突发现场就电话口述或微信发稿),直接给官微小编;
谈版会上,纸媒一圈讲完,官微最后通报“今天网上还有其他一些七七八八的事情”。其中需要纸媒记者(尤其是跑线记者)协助核实的,就直接告知在座的相关纸媒编辑,下单。
小谈版,由一位分管本地新闻中心的副总和一位编委主持;大谈版,由分管国际国内、体育、文娱、财经的一位副总或编委参加,总编辑到会主持(真实数据:总编辑到会率在95%以上)。
谈版会下单的官微稿件,发布后,记者可另得工分,每篇200~400元(同题材见报稿另算,可拿两笔钱)。同时,阅读量超5万以上的,月底再分段奖励。
有钱就任性我们等着毁誉参半
谈版会上,教育口的主任说了一条自己微信朋友圈的消息,一位老师以骄傲的口吻发布该校的一则“喜讯”……谈友们沉默了一会,小宇宙爆发了——并不是为这个爸爸折服,而是看到了其中的吐槽点:
有钱就任性当然不反对,但是考虑过其他普通学校学生的感受吗?(学军小学是杭州公办名校之一);
个性化校服以某个家长个人的意愿设计制作并售卖,虽然“只要”成本价800元,但这也在一般规则之外了;
事涉校服、名校、有钱的爸爸,有意思的元素都在里头,以头条发布一定会有大量阅读,进而引来吐槽,再度触动转发——而我们要的,就是粉丝的分歧和纷争,要一个“剃刀边缘”的效果,只要导向正确,哪怕“毁誉参半”。
新闻敏感与八卦心态二者可以有
某日,政法口报题,来自法院听庭的消息:前妻再婚后每周末去前夫家看望8岁的女儿,那晚突降暴雨,女儿央求妈妈不要走陪她一起睡。半夜,雨止,朗月当空,妈妈起床走进前夫的房间……数月后前妻告诉前夫,她怀孕了,孩子是前夫的(后夫知悉怀孕表示了怀疑),就是那晚!前夫呵呵,否认。足月后,前妻产下一男婴,起诉法院要求前夫支付抚养费等一切。前夫得知血缘关系为99.99%,立马请求法院“孩子我要的,所有的事我自己扛”!前妻顺势提出复婚,前夫道:“那就算了”。前妻再度离婚。
谈版会上,纸媒和新媒呈常规反应,会心一笑:怪谁呢?怪天(下雨)咯。
当即就下了单,立马推。
二、联姻的痛感与快感——媒体融合,我们融合了什么
纸媒和新媒的关系其实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尤其是在“转型”口号下脱胎于纸媒的新媒体——我们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相同的文化传承,才会有心有灵犀的会心一笑;
资源共享,才会有饱满的新闻产品出炉;
领导坐堂+“新旧”媒体编辑面对面(哪怕在微信谈版群交流)+阶梯式奖励机制+仍未磨灭的新闻理想,事情就这样做成了。
因为我们知道,无论新旧,我们是生产新闻的工厂,同在一座纺织大棚下劳动,协作与否,决定成败。
神一样的队友
算上部门领导,都市快报媒体融合部共9人,3男6女,同时运营着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另有三个客户端以及两个微信小号维护。
一个资讯类公众号要想做到滴水不漏,也是难上之难。但是有了神一样的队友,情况马上逆转。
除了线下的一日两次谈版会,线上的微信谈版群则是24小时不眠不休。仅本地新闻中心微信谈版群就有29人。
2016年4月17日凌晨4点17分,一位快报领导在群里爆料—(图2)
4点18分,另一位快报领导指令——(图3)
8点51分,快报官微发布——这已经是经过两名记者(热线记者、公安线记者各一)现场采访后的标准新闻稿了。(图4)
凌晨的爆料、凌晨的指令、凌晨的采访,几分钟内调动两名记者出动,在当日第一波微信公号发出。这样的清醒,这样的效率,尽管有无尽的疲劳和瞌睡的痛苦,但是,我们赢了。
这不是用一句“反应及时,指挥得当”可以概括的,它是一种气质,一种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协作、快速,以及对新闻的执着和精准抓取能力。这里没有纸媒新媒之分,有的只是新闻现场——快速到达,快速写稿,快速发布。
三、选择有和选择没有——三班四运转的纺工效应
都市快报媒体融合部分早班、中班、晚班、休息,三班四运转,跟纺织厂女工的作息时间是一样的,因为机器(微信)不能停,人就不能停。
但是,海量的信息漫天飞舞,要抓住飞絮成纱、成线、成衣,怎样的一种工序(流程),才能保证新闻不跑不漏、不偏不倚?
都市快报媒体融合部主任许秦武说:“我们只能选择有,或者选择没有。”
“选择”,两个字,也很难。
因为,并不是每条推送都来自原创,去哪里找货,怎么找?怎么选?
从助理编辑到责任编辑,再到首席编辑、部门主任、分管编委,信息呈宝塔形汇集,最终促成每天三次、每次五到六条的官微发布。虽然只有9个人,但小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不要,要,不要,以一种快报人特有的姿势,选择有或没有。
网红的啖与粉丝的讪
什么意思?就是说好玩的网热不放过,容易勾动粉丝热议(且不论对错)的话题不放过。
如:
共同话题与独树一帜
科比是共同话题,一家杭州公司的放假通知以及他们的青春随想,则是独树一帜,国际新闻本地化。这样的相关性,选择有,更是选择了大智慧。
商家不避讳,奇闻共欣赏
“纺工效应”在微信公号运营中,可以保证流程的井然,信息的不熔断。选择有或选择没有,在信息采集和融汇中,可以保证看点的丰厚与多样性。
但是,此间的难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三班四运转如何让官微的水准不降,风格不变,品味持久?
媒体融合部的融合目标和触点也因此是多重的:
促使新媒体的年轻从业者在实操中快速成长,追崇既有个性又有大局的队伍;
时刻提醒举一反三,从中体味都市快报新闻的视角和样式;
在与纸媒编辑记者的紧密型对接中,汲取新闻的本质和价值取向,快速寻找到适合移动传播的方式。
四、分秒必争——错过1分钟你可能错过整个春天
纸媒时代的突发新闻我们已经摈弃了“慢工出细活”的套路,到了移动传播时代,更要求记者人人都是快枪手,编辑都是快刀手。若你“慢工出细活”,消息早已传播了一轮又一轮,当别人已经从其他媒体公号中知晓了某一突发事件,要想他点开你的消息,估计就是歇菜。
这也是我们从几次“残酷”的对决中得到的教训。
快,就是决胜之本。
爆料、派单、采访、写稿、编辑、发布,这几个环节中,如果哪一个环慢了半拍,后果就是阅读量滞后、影响力削弱、劳动成本高且价值降低。
反之,就能胜出一筹,哪怕多10~20%的阅读量,也是喜悦。这是强者生存法则,也是一个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自然要求。
瞬间传播与浅层阅读
如题:
《什么情况?萧山一座桥上,十多个人死命按着这辆车的引擎盖!》
晚上8点左右,杭州萧山临浦镇,几十人营救一辆横挂在桥上的小轿车,保住了车上一家人的性命……
像这样的新闻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谓之“浅阅读”。根据以往纸媒经验,读者想要了解的信息基本是三个:
怎么发生的?
谁在救人?
有没有伤亡?
车祸里面看教训怎么看?其实教训就在事故发生之前。弄明白这几点,新闻就能迅速操作,抢先发布,也为拔得头筹增加了几率。
快与慢,多与少,你有速度我拼内涵
当然,头筹并不是每次都那么幸运,很多时候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网上已经铺天盖地的时候,我们还在采访中。
这也是一种新闻常态。
比如,秋水山庄涂墙事件。
如题:
《杭州人今天都被“秋水山庄”刷屏了!北山路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是晨练的市民最早发现拍照发到朋友圈后传开的。中午时分,几家公号和不少自媒体已经“病毒式”传播。但是只告诉大家“发生了”,没有“为什么发生”。如果我们也抢,同样显得单薄,因为来龙去脉不详,不能超越同城媒体。
赶不上第一波,就赶第二波,我们要告诉大家“为什么会发生”“接下来该怎么办”。
虽然晚了3个小时,但都市快报官微把新闻做厚了,那种有细节、有幕后、有权威的信息推送。
五、要学会蹲着和读者说话——我们不是你的良师,我们是你空窗期的益友
没有地动山摇、没有战火纷飞、没有钱财窘迫、没有病痛缠身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平淡的日常。
而粉丝的日常与我们媒体人的日常,就是“过日子”与“做新闻”之别,两者都源于生活,而新闻只是截取了生活的横断面,固化了时间长河中的某个节点。
有品、有味、有温度是都市快报的市场追求——生活因温暖而美好。
每天火急火燎地追寻爆点,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一直努力着想给大家温暖。
鸡汤与实货
节日假日看什么?一直是我们苦苦追索的问题。一个平静的双休与一个鲜血淋漓的黑夜,什么才是我们及粉丝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尽管,追寻新鲜、刺激、闻所未闻是新闻的本义,也是普通人生理、心理的定势,但是,追腥逐臭、偏门择狭、哗众取宠,并不是一个健康媒体的品质,更不是新媒体尤其是官方微信公号的方向。
那么,日常的日常,我们也是要用劲的。
这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母亲节推送,素材来自本报女记者“小金宝”的微信朋友圈——
这些东西,我其实很早就开始准备了。提早送上母亲节礼物,要的是这份惊喜。
礼物装了满满两个箱子,我从杭州武林广场坐地铁再换公交车到萧山,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到妈妈正在上班的工厂……赶到工厂,妈妈还没有下班,她的同事们都在,我把礼物一样样拿出来给妈妈,她们同事都起哄了,我就要妈妈享受那种被大家羡慕的感觉……
“读着读着,竟有些想哭的感觉。”一位同事在她的朋友圈评论道。
这条母亲节微信的后面,还跟着很强很贴心的资讯——人民日报的一份清单:
如是,一天三推,在这个母亲节,只要这一篇足矣。
粉丝刷屏不是来找别扭的。我们除了快速给出资讯,很多的时候,也要给出“鸡汤”,给出慰藉,给出共鸣。
“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自己看高了”“要学会蹲着和读者说话”,这是都市快报采编文化中的又一准则。
当一个特殊的日子到来,我们其实也跟普通人一样,有着同样心境,有着同样感慨,同样想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更多的人。
有时候,我们就像一个卖水果的商贩,努力揣摩顾客的喜好,选货、进货,把水果擦干净了(编辑),上架(组版),然后吆喝(标题),期待顾客推门,期待顾客赏识。
手指头下的意味深长
用这篇作为最后的案例,我开始有些忐忑。
转头问问身边正在打游戏的儿子(25岁):“这篇作为例子放上去会不会气氛不对,让人感觉哀伤?”
他道:“我觉得很好啊。当时我就点开听了。虽然我跟张国荣不熟,但是你们小编很会来事儿。”
如题:张国荣《春夏秋冬》。一个听歌按钮赢了。
(作者邢志军系都市快报本地新闻中心编辑主任; 张春霞系该报快房网总经理)
责任编辑:郭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