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头条背后的故事”之七:

要拧紧的不仅是这颗螺丝钉

● 刘 杰 《 新闻战线 》(

    摘要:由被感动到感动人,是记者在采写中试图努力去达到的高境界。怎样让新闻采访更有效,怎样发现更为鲜活闪亮的故事,围绕挖掘令人感动的新闻事实,记者应该提升自己的淘金本领。在相对浮躁的社会生活中,记者不能浮,不能躁,而是要增强定力,做好党报“定海神针”中的一员,要带着脑袋下基层,投入真情抓新闻。

    关键词:新闻采访     淘金本领     真情真事

    (一)

    打小时候学自行车,就知道拧紧螺丝有多重要。车圈上的螺丝拧不紧,车圈会弯得像麻花,根本转不动;前后车轴上螺丝拧不紧,就会掉链子,上不了路;车把上的螺丝拧不紧,就把不准方向,一会向左,一会向右,弄不了几下,肯定会趴在地上了。

    后来到安徽芜湖去采访,市委书记说起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又说到了拧螺丝的事,他把干群关系比作螺丝与螺帽的关系,让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要求每个机关干部至少要交一位穷亲戚,定期走一走,他打了比喻说,就是“领导干部要‘向下看,向下走’,找困难的人,解困难的事,要像螺丝与螺帽一样,与群众的心紧紧拧在一起。”

    这句话让我激动起来,想起小时候学骑车,因为螺丝没拧紧,自行车的两个轱辘分了家,我和哥哥,一人提着两个轮子,一人扛着车架子回家,不光车“骑”了人,还被父亲好好训了一通。现在,芜湖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比作拧螺丝,无疑是极有体会的做法。于是,我盯着书记问个不停,记个不停,然后又找有关方面座谈,还让记者下到基层摸些鲜活事例,很快形成了通讯《芜湖:干群关系螺拧一起》,编辑部将此稿与河北省干部下基层活动合并编发,组成了头版头条《拧紧干群关系的螺丝钉》,肩题做得也很深沉:机关的门,该朝哪开?干部的心,该往哪放?河北省和安徽芜湖作出如此回答,云云。

    一个市的活动与一个省的活动相提并论,一个市的稿子标题成了省市两方面活动的共同标题,对我们来说,虽没有“独占鳌头”,有些不大过瘾,但“傍”上个“大块头”,提高了分量,也是无比高兴的事。其实,对记者而言,更重要的还在于采访中的收获,就是说,如此新颖的话题,如此深刻的主题,是怎么捕捉到的,又是如何深入采访挖掘,写成生动感人的新闻稿件,成了人民日报头条的。由此我想说的是,从深入基层抓新闻看,要拧紧的还不仅是干群关系这颗螺丝钉。

    (二)

    暂且先说一下芜湖市委书记此番比喻的深刻性。他思考的是,干群关系的螺丝钉为什么要拧紧?一是因为松了;二是因为不下力气拧,就上不紧螺丝,干部的心就贴不紧百姓,机关的门就不会自觉朝群众打开。本来群众路线是共产党打天下的一大法宝,党员干部与群众是鱼水情深,须臾不可分离的,为什么现在要重提这个话题,还要开展教育活动,就是因为干群关系松动了,不是因为群众不愿意与干部联系,而是干部不愿意联系群众,不愿给群众办事,抑或怕见群众,久而久之变得不会与群众打交道,不会做群众工作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此下去,执政党会失去群众基础,执政地位会受到影响,所以要开展一场教育活动。如何教育?芜湖市想到的是,光说教还不行,要让干部下去,需要建立制度,逼着机关向下转,逼着干部向下看,这个逼就是拧,不光要逼,要拧,还要真逼,真拧,狠下气力,才能拧得紧。

    芜湖是怎么样拧的呢?把可行的做法报道出来,那才是最可借鉴的。所以,一篇新闻报道,必须要给人一启迪,给人一思索,给人一借鉴。在通讯中,我们用一个章节介绍了芜湖独具创意和富有成效的做法,那就是“一块牌和一张表的作用:有起点,没终点”。此节开门见山地提出,芜湖让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怎么才能真联系、常联系、深联系?他们通过调研,决定调整机构,创新做法,把群众与社会工作部的牌子挂起来,让群众知道有话跟谁说,有事找谁办。市县区相继挂起这样一块牌子,专项职能就是社会管理,指导协调,扎根群众,服务群众,实现群众路线常态化。在联系群众上,芜湖还有一张表,叫做联系群众年度考核表,由联系户给联系人打分,隔一两年还要换新的联系户。这张表还要纳入机关干部年度考核,作为干部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你说,这些做法管不管用?

    检验制度设置的有效与否,关键要看能否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在芜湖,“双联系”的考核管理显然是有效的。我们了解到,党员干部下乡联系群众有了特殊工作本,群众有什么犯愁的事,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联系群众的干部都会记下来,能自己办的,会想着法子去落实。这样的“民情日志”,成了许多党员干部在“双联系”中的随身必备品。“不论大小事,他们记在本子上,想在心里头。”要是自个办不了的,涉及政策性的大事儿,就会利用各种渠道反映上去,通过完善政策予以解决。比如,围绕一些未参加养老退休金,无法享受退休金待遇问题,市里就出台了补费参保新政策。

    其实,更深层的意义还不仅在办法管不管用上。芜湖市委书记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让人心头为之一震,眼睛为之一热,想到的是群众与干部鱼水之情的回归。他说的故事,我们写在了通讯的头一个章节,那就是“一篮鸡蛋的故事:亲戚越走越亲”。说的是一位县委书记联系了八十多岁的孤老太太章其美,帮她修了房,垫了路,逢到年节,嘘寒问暖,老人好感动,就想进城看看他。那天,老人坐上公交车,拎了一篮子鸡蛋,赶到城里大中午了,想着让亲人一样的书记中午能休息一下,硬等到下午上班才找上门去。那位县委书记一说起来就眼红红的,说“老人家其实没啥事,就是想表达心情。我们给群众一点关心,他们就记在心里。”百姓替干部着想,宁愿坐等也想让亲人一样的干部得到些休息,这跟过去艰苦的战争年代,群众舍命保护革命者有什么两样,这不是鱼水情又回来了吗?还有一点我们没写上去,由于县委书记联系了老人,本来没什么亲戚关系的人,为了办点自己的事,也来“联系”老人,托老人找书记办私事。老人通通回绝,说你们别想歪点子,我看望县里书记,就只是想着去看看他,不想托他办啥事。老人这种纯朴的感情,真诚的言行,怎能不让人心暖如春。

    (三)

    向下看,往下走,向下就是向民心。在采写完芜湖干群关系拧一起的新闻报道后,我依然久久不能释怀,常常沉浸在“一篮鸡蛋”的感动中。赢得民心,赢得群众,打牢党的执政基础,才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芜湖拧紧干群关系的螺丝钉,让我们感到了真情回归才是最好的验证。报道出去了我觉得还有话说,于是又动手写了篇《今日谈》,题目就叫做《“向下”就是向民心》,把报道没说透的话,又往深里说,往透彻处讲,点出了在工作中,很多机关干部缺乏眼睛向下的决心和动力,需要建立制度逼一逼,同时不能搞一阵子,而是要搞一辈子,才能使党同人民的关系牢不可破。

    由被感动到感动人,是我们在采写中一再努力去达到新闻报道的最高境界。这里想说的另一层意思是,怎样让新闻采访更有效,怎样发现更为鲜活闪亮的故事,围绕挖掘令人感动的新闻事实,记者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淘金本领。

    我想,作为记者,谁下去采访,都想得到真东西,问题是怎样才能得到真东西,得到感动人心的新闻故事。就像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哪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都想做些有效的事情,达到有效的成果,但并不是哪里都能做到这一点。芜湖的做法是拧紧与群众的螺丝钉,这一拧就有了效果,找回了鱼水之情。那么记者下去采访,也要有个拧紧螺丝钉的问题,拧紧与被采访者的螺丝,让被采访者想跟你对话,想跟你说想法,讲故事,而不是像以前干部怕群众,群众躲干部那种尴尬局面。这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那句话,要拧紧的不仅是干群这颗螺丝钉,还有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螺丝钉,唯此才能寻找到“一篮鸡蛋”那样的好故事。

    就像芜湖“双联系”那样,记者除了向下走,向下看,搞好“走转改”以外,我觉得还要像芜湖结穷亲、解难题一样,要交朋友,得真情,以真朋友赢得真性情,得到真故事。芜湖市委书记跟我们说的是真故事,交流的是真感情,他认为要找回干群的鱼水关系,就得逼着干部向下走,向下看,不逼不行,干部不会自觉下去的,下去了也不会有真效果,那么就要拧,拧紧了才会让鱼水回归。记者下去也要拧,用什么拧,一是“走转改”,二是用真情。

    “走转改”就是向下走,往下看,这也就像芜湖“双联系”那样,要制度化、常态化,不能只搞一阵子,而是要伴随着记者的新闻生涯,搞上一辈子。顶花带刺的鲜活新闻在生活中,在基层沃土里,不下去,不沉到基层,是很难抓到生动感人的新闻的。“一篮鸡蛋的故事”、“一个记事本的意义”、“一块牌和一张表的作用”,这些都是沉到基层捕捉到的,一经抓到,让记者为之激动不已,写作起来键盘敲打得特别顺溜。因为这些新闻事实首先感动了记者自己,因而成稿后才能感动编辑,让他们欢喜,乐意动手再加工,整上个醒目的头版头条消息推出来,再加上个提神的大标题,使新闻又好读又好看,如此精心打扮,相信读者也会喜爱的。

    沉下去,还要动真情,靠腿力,用脑力,下笨功。那篇《“向下”就是向民心》的《今日谈》中,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话,叫做“轻则失根”。在相对浮躁的社会生活中,记者不能浮,不能躁,而是要增强定力,做好党报“定海神针”中的一员,要带着脑袋下基层,投入真情抓新闻。记者下去不能像蜻蜓拂水,轻飘飘地走一遭,水过地皮都不湿,那样只会两手空空而回。中外记者在沉下去抓新闻方面,都有许许多多成功的事例,都有许许多多巨大的成就。我们虽然不求每次下去都能有重大收获,也要每次都能有所思索。在这方面,从芜湖鲜活新闻获取上看,我的想法是,要用真情才能换得真故事,得到真思索。而真情贵在一个“真”字,说真话,透真心,真办事,与采访对象交真朋友,唯此才能拧紧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螺丝钉,才能得到真正有价值的好新闻。我和芜湖的书记几十年的真交情了,见面都掏心窝子话,不会玩二虎眼。如果跟采访对象说套话,玩心眼,耍假把式,不但抓不到好新闻,还会如新手骑破车,松了螺丝,失了方向,不光得不到“一篮鸡蛋”的好故事,还会稀里哗啦行不远。信不信?我想,你信!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安徽分社)

    责任编辑:祝晓虎

要拧紧的不仅是这颗螺丝钉
让新闻从“报道”变为“精品”的途径
做一只自主飞翔的“猪”
于发声处显担当
媒体融合下新闻图片的即时发布与“深耕”
摄影记者应该做到“四敏”
从传播效果看党报报道的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