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中国移动互联网广告产业加速发展、方兴未艾,不断涌现亟待探讨的新问题、新趋势,但理论研究在及时性、系统性等方面始终滞后于行业实践,缺乏深入探究移动互联网广告发展历程、路径与规律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创新提出移动互联网广告的宏观要素与微观形态分析框架,基于近十年来移动互联网广告商业模式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案例、事件、数据等进行系统梳理,对移动互联网广告宏观要素与微观形态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提出移动互联网广告发展演进的三条路径,并总结归纳移动互联网广告的发展演进特点。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广告 发展
全球范围内,尤以亚太地区为代表,互联网经济正在向移动互联网演进。在中国市场,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迅速普及、网络环境优化升级和移动应用极大丰富,广告的载体、手段、形态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以3G牌照下发和iPhone 3G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也为移动互联网广告起步发展注入了动力。随着移动网络向4G升级演进,加快了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迁移,推动移动互联网广告产业迅猛发展。尤其近两年来,移动上网用户占比稳步提升,智能终端升级换代不断加快,广告主移动广告需求日益旺盛,移动互联网广告产业加速发展、方兴未艾,产业实践不断出现新现象、新趋势。
移动互联网广告,是由可识别的广告主,基于移动互联网,依托第三方平台的付费营销传播行为,区别于一般意义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基于第三方平台广告资源,如移动搜索引擎、微信朋友圈等;二是付费行为,广告主需要直接或通过代理机构向第三方平台或其代理支付广告费用。
一、移动互联网广告的宏观要素与微观形态
宏观层面,用户规模走势与属性画像、智能终端渗透与功能创新、移动应用类型与平台特征、移动宽带条件与使用成本、产业分工演进与价值流向、广告主投放特征与增长趋势等共同构成了移动互联网广告的生态要素,是对其宏观研究的重要组成;微观层面,广告入口形态、广告定向形态、广告载体形态、广告信息形态、广告互动形态等共同构成了移动互联网广告的本体形态,是对其微观研究的重要维度。
图:移动互联网广告宏观要素与微观形态
(一)移动互联网广告宏观要素
1.用户规模走势与属性画像
移动互联网用户是移动互联网广告的目标指向,主要是指通过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登录移动互联网的人群。某类媒介或应用的用户规模及增长趋势是反映其广告价值的基本指标。此外,用户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兴趣属性、行为属性(媒介接触、消费行为、广告互动等)是进一步衡量广告媒介价值和进行用户定向的重要维度。对用户标签细分和画像描述也成为评判不同时期广告投放精准性的主要依据。同时,用户需求、偏好等内在动机,影响着用户对应用的使用行为,最终决定了广告入口形态。
2.智能终端渗透与功能创新
移动智能终端是移动互联网广告的硬件载体,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其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广告的创新形式和应用空间,尤其对于互动性、富媒体广告,硬件作用更为突出。用户与终端的互动机制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移动互联网广告的互动模式。硬件成本是用户增量的直接刺激动因,也是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智能手机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为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扩张和移动互联网广告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硬件基础。同时,智能手机成本、价格的不断下降,不仅向三、四线城市加快渗透,也推进功能机用户向智能机用户加速转化,为移动互联网广告提供了更大的潜在市场。
3.移动应用类型与平台特征
移动应用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是移动互联网信息内容的集散地,也是聚合碎片化时间和场景的平台。与移动应用紧密相关的要素包括移动应用开发者、移动应用聚合/优化平台、移动应用分发平台、移动应用推广平台等。移动应用也是移动广告的重要入口,其使用行为不仅决定了用户有限时间的分配,也决定了用户碎片化注意力的分布。研究移动应用,就是研究其平台特征:媒体内容类型影响着广告环境,媒体信息构成制约着广告信息形态,媒体互动机制决定了广告互动形态。
4.移动宽带条件与使用成本
移动宽带网络是移动互联网广告运行的网络环境,对包括广告在内的各类业务、内容都具有基础支撑和制约作用。移动网络拥有两大关键要素:一是带宽,二是资费。前者决定了传输速度与质量,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和广告效果;后者决定了消费门槛,直接制约了应用规模,关系到广告价值大小。运营商作为移动网络的建设和运营主体,其产品规划、价格设置、营销策略、资本投入,对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是移动互联网广告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对移动互联网广告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5.广告主投放特征与增长趋势
广告主是移动互联网广告发展的需求动力和价值源头。广告主及代理商对媒体预算的配置,决定了各类媒体市场的此消彼长。然而,广告主及代理商对某一类广告媒介价值的认知一般要滞后于媒体的实际应用实践。早期尝鲜的广告主虽然可能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但也往往可以获得发展初期的低价红利。首先,市场规模是最为直观的考量指标,是广告主对媒体价值认知和预期的集中体现。另外,根据广告主投放诉求,一般可分为行业类广告主、效果类广告和品牌类广告主。行业类广告主主要指移动互联网从业企业,如游戏、电商等;效果类广告主是追求直接效果反馈的企业,如注册登记、应用安装、订单支付等;品牌类广告主则是不以直接效果反馈为目的,而是以品牌维护、强化、提升为目标。当然,不同需求并非非此即彼,而是很可能交叉重叠存在于广告主某次投放行为中。投放需求映射了广告主的内在动机,也反映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成熟度。此外,广告主行业构成也是一个重要维度,移动互联网广告不同发展阶段,势必存在不同的行业结构特点。
6.产业分工演进与价值流向
移动互联网广告产业除上述价值要素,还包括移动广告平台/网络/联盟、移动广告交易平台、数据管理平台、数据监测机构等众多产业要素,产业链条的长短体现了产业分工和细化程度,直观反映了产业的成熟度。研究移动互联网广告各阶段发展,不仅需要对各主体进行解析,分析产业结构属性,还需要以生态、系统视角,研究各主体之间的价值流动,洞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发现影响移动互联网广告发展的内在动因和规律。
(二)移动互联网广告微观形态
所谓“形态”,由“形”和“态”构成,前者是形象、样式,是一种空间概念和视觉表象,后者指状态,是一种时间概念和综合感官体验。研究不同阶段移动互联网广告形态,就是对广告表现形式、互动状态等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本研究将移动互联网广告形态具体解析为入口形态、定向形态、载体形态、信息形态、互动形态五大维度,为分析不同时期移动互联网广告形态,提供一个基本框架。
1.广告入口形态
所谓移动互联网广告入口,就是手机用户与移动互联网广告的初始触点,是手机用户触达移动互联网广告的第一扇“大门”。笔者根据手机用户触达移动互联网广告的路径次序,将其划分为一级入口和多级入口。一级入口指手机用户触达移动互联网广告的首个触点。早期的一级入口包括手机短信、移动搜索等,随着客户端和应用商店的兴起,广告入口逐渐向客户端、应用商店等转移。多级入口指用户可借由一级入口跳转,也可直接到达的广告触点,如手机网站。早在桌面互联网时代,入口作用就被充分认识,各大巨头都是在围绕入口抢夺进行业务布局。移动互联网时代,入口同样是各大运营商、技术公司、媒体公司,甚至广告主希望攻占的战略要地。研究移动互联网广告形态,入口形态是研究“路线”必经的“第一站”。
2.广告定向形态
所谓移动互联网广告定向形态,就是移动互联网广告面向特点目标人群进行定位和投放的形态,根本上说,就是决定某一特定广告应触达哪些特定人群(人口统计特征、终端、偏好、行为等属性)以及如何进行接触(时间、空间、频次等)。按照早期的业内观点,移动广告可分为推(Push)和拉(Pull)两种,前者是在对用户行为属性有限认知基础上的用户被动接受机制,后者是吸引用户主动发生行为。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和移动广告平台的发展,尤其是移动广告进入程序化购买时代,让广告定向具有了更多维度,除定向效率,即精准性外,定向速度也成为重要考量。
3.广告载体形态
所谓移动互联网广告载体,就是承载移动互联网广告的具体介质,可以是应用软件的某个位置、插件及其构成的微环境。如微信朋友圈、摇一摇,客户端首页、频道页等。广告载体是广告形态的重要组成,与信息形态、互动形态共同构成了广告本体形态的三个重要维度,决定了广告内容的创意空间,甚至决定了广告的信息形态和互动形态。
4.广告信息形态
信息论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也有学者提出,信息由意义和符号构成,是数据按有意义的关联排列的结果。参考这一概念,广告信息就是用以传递广告诉求的内容,是数据、符号按照广告目的进行有意义的关联和组织的结果。移动互联网广告信息形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纯文本形式,如文字链接、文字信息流等;二是图像形式,包括图片或文字+图片形式,可以是静态,也可以是动态;三是视频形式,包括视频、动画等。近年兴起的H5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广告信息主流形态之一。
5.广告互动形态
互动,是彼此发生相互作用和变化的过程。广告互动形态就是受众与广告以及由广告引发的受众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移动互联网广告的互动形态,从时间的线性维度出发,可分为一次性互动和持续性互动。前者通过一次交互就宣告结束,如完成一次广告点击。后者是发生持续性互动,一般需要有一定诱因,可能是具有趣味性的内容或游戏,也可能是设置了奖励机制,引导受众进行连续的互动操作。从传播范围的维度,可分为个体性互动和扩散性互动。前者如受众自行浏览、点击,后者如社交广告点赞、评论、转发、分享等。就互动主体来看,除了人机互动,还可能促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互动。就互动结果来看,除了完成常规的广告浏览、评论等触达式互动,还可能是参与投票和调查、点击下载优惠券、安装APP或跳转至广告主手机网站等转化式互动。手机是贴身化、个性化的双向互动媒介,为手机广告提供了良好的互动机制。分析不同阶段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形态,互动形态是必然要考量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移动互联网广告的几个发展阶段
研究移动互联网广告发展,离不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研究基础。虽然二者有显著区别,理论上说,移动互联网广告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演进趋势、产业组织形态、生态环境要素决定了移动互联网广告的宏观生态和微观形态。有研究者(郭靖、郭晨峰,2010)将移动互联网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Mobile Internet 1.0阶段(2002~2006年),是基于WAP封闭的移动互联网。借鉴互联网的经验,将一部分内容直接移植到手机上。网络带宽和终端处理能力有限,只能提供如文本等简单业务。由运营商主导,典型产品有WAP门户;第二阶段是Mobile Internet 2.0阶段(2006~2010年),是手机和互联网融合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属性多元化,产业主导权争夺激烈。网络带宽和终端处理能力增强,各类互动应用层出不穷,呈现终端业务一体化。主导商增加,运营商、终端厂商、互联网服务商都可主导,典型产品包括iPhone手机平台、139移动邮箱、Google搜索等;第三阶段是Mobile Internet 3.0阶段(2010年以后),实现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基于用户统一的身份认证,为客户提供多层面、深入日常生活的各类信息服务,形成新的产业核心力量。网络带宽和终端处理能力取得突破,不再成为业务瓶颈。用户识别实现基于统一的身份认证的信息服务①。
对移动互联网广告进行发展分期研究,可以有硬件基础、经济指标、技术因素等多重划分依据。硬件基础划分根据移动网络、智能终端等硬件基础,反映了移动互联网广告的网络环境和终端条件。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很大局限性,不能直观反映移动互联网广告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技术因素划分根据影响移动互联网广告产业发展演进的技术因素,反映了技术的变革作用,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技术驱动的重要特征,但仍然有很大局限性,因为广告市场相对技术演进具有一定滞后性,且再先进的技术如果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仍然难以取得市场成功;经济指标划分根据广告市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主要反映了广告主的投放行为和对市场预期,是比较直观的划分依据,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体现产业重要驱动因素和内在变革力量。本研究将结合经济指标、技术因素、硬件基础等重要维度,综合考虑产业链组织、分工、演进等特点,抓住激发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产生质与量双重飞跃的关键要素,进行发展阶段分期。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可追溯至2000年底中国移动推出的包括短信、彩信、手机上网、手机游戏等多种信息服务在内的移动数据业务品牌“移动梦网”(Monternet),宣告了中国移动WAP诞生。2004年以前的移动广告主要是企业群发短信形式。早在2002年短信业务刚显示出诱人前景时,就有一些企业开发出了可满足某些行业用户特定需求的“短信发送器”。两年时间里,国内已有成千上万的企业开始用短信为自己的用户提供服务②。短信群发的推送广告方式,由于处于监管空白,导致垃圾短信、骚扰短信泛滥,造成不好的用户体验,广告效果难以保证。2004年以后出现的短信网址、搜索广告、WAP广告是早期移动互联网广告雏形。2004年以来,移动互联网广告发展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004~2008年,是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培育期。业界对于移动互联网广告的模式、形态,尚处于探索阶段,还难以脱离传统移动通信的理念和视角,未形成成熟的产业细化与分工。广告主尚未对移动互联网广告有足够认识,主要以效果诉求、中小型广告主的小规模试水为主。这一阶段,广告入口形态比较单一,主要包括手机短信、移动搜索、WAP网站三类;受制于技术条件、硬件基础、经验数据,尚难实现对用户行为、兴趣、偏好等系统分类和标签设定,推送类广告也只能通过机型、网络等基本属性简单定向,或通过手机卡类型、话费量等技术手段之外其他因素进行消费能力模糊评估,精准广告尚难实现;广告载体形态也十分有限,主要是短信网页和WAP网页横幅、栏目等,有限的载体形态制约了广告的表现形式;同时,受网络带宽、流量资费、终端性能等诸多因素制约,广告信息形态主要以文字、小型图片为主,即使有些广告可支持图片、声音等形式,也只能算是初级的多媒体形态,总体来看创意空间、展示效果尚不尽如人意;这一时期仍以展示广告占据主流,短信网址为代表的广告类型虽然能够实现基本互动,但效果差强人意,且由于移动社交媒体尚不发达,主要是个体简单互动,难以形成扩散传播效果。总之,这一时期不仅是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培育阶段,也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一些明星企业短暂活跃后最终陨落,WAP技术形态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移动互联网广告时代尚未真正到来。
2009~2012年,是移动互联网广告起步发展期。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组织方式、运作模式、生态体系发生全新变革。两大因素影响深远,一是iPhone正式进入中国,开启移动智能终端新时代,应用商店成为移动应用分发主流模式;二是2009年3G牌照下发,中国进入移动宽带时代,上网条件显著改善,移动应用迅猛增长。Android开源路线为国内终端厂商带来巨大商机,促进中国智能硬件产业蓬勃发展。2012年6月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中国网民互联网接入方式呈现全新格局。互联网企业加快移动端布局,2010年移动广告平台纷纷涌现。但广告客户主要还是业内中小企业,绝大部分品牌客户仍谨慎观望,整体市场规模十分有限,潜力远未开发,进一步激发品牌广告主投放需求成为重要挑战。这一时期,广告入口除传统手机短彩信、移动网站,移动搜索入口地位进一步巩固,微博开始发挥入口价值,移动应用成为最具潜力主流入口,呈置入化、平台化特点,缩短了广告到达用户的时空距离;广告定向形态方面,移动广告平台成为产业核心环节,在数据整合挖掘与用户标签画像方面不断优化,广告精准性显著提升,除性别、年龄等自然属性,时间、地域、终端等基本属性,初步实现根据兴趣偏好、应用安装、广告接触、消费习惯等兴趣、行为属性定向;移动应用广告展示载体除常规横幅,还有利用时间线性有利位置的开机屏,利用用户碎片化无效时间的插屏,利用奖励机制促发用户行为的积分墙、推荐墙等。社交媒体信息流成为一种与内容高度融合、对内容高度依存的新兴载体;移动应用广告信息形态呈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元整合,技术驱动对信息形态影响更为突出,H5带来富媒体广告兴起,大幅优化广告创意空间和用户体验;得益于智能终端多点触控、重力感应、加速度传感器等功能,形成多种有趣的人机互动方式,以微博信息流广告为代表,建立了用户之间评论、转发等人际互动机制,二次传播与扩散效果强化。另外,除常见的投票、调查、下载优惠券,还可实现注册预约、安装应用、跳转至着陆页、在线购买等多种转化。总之,这一时期网络环境显著改善,移动终端迅速普及,应用数量大规模爆发,用户使用习惯逐渐养成,移动互联网广告逐渐脱离了移动增值业务视野,网络开放性进一步增强,数据资产重要性开始显现,产业链分工不断趋向专业细化,进入起步发展阶段。
2013年至今,是移动互联网广告加速增长期。市场开始真正大规模爆发。尤其随着2014年中国正式步入4G时代,移动上网全面提速,资费门槛不断下降,移动用户大规模向移动宽带尤其是4G演进,呈现跨越升级特征。手机网民增速超过网民整体增速,虽然也逐渐趋缓,但占比持续稳步上升超过九成。中国已成智能手机第一消费大国,出货量持续扩大,占比显著提高,国产品牌强势崛起,虽然出货量增速趋缓,但保有量和替代市场增长空间依然可观。各类应用层出不穷,不断满足用户娱乐、社交、资讯、消费、出行等多样化需求。企业广告预算开始向移动端倾斜,品牌广告主加快进入。移动广告增速远超网络广告增速,呈现大规模爆发。经过残酷的市场洗牌,国内移动广告平台呈现“一超+多强+群雄”局面③。移动应用广告产业链逐渐分化、演进,迈向程序化购买时代,实现广告采买、管理、投放全程自动化,全面革新传统广告购买方式。移动视频广告取得重要突破、增长强劲,移动社交广告厚积薄发、强势崛起,原生信息流广告成为具有潜力的新生力量。这一时期,除手机网站、移动搜索等传统入口,移动应用仍是重要入口,移动视频入口效应进一步凸显,微信朋友圈开始发挥巨大入口价值;随着移动程序化购买兴起和大数据技术升级,广告定向效率显著提升,定向速度产生质的飞跃。除可实现用户年龄、性别、学历等自然属性,时间、地域、终端、网络等基本属性定向,兴趣、行为等属性更为丰富,移动社交广告还可根据用户订阅、转发、评论、好友活跃度等进行定向,对“流失用户”和相似用户进行重定向。通过广告时长控制、频次限制、动态创意,保证广告最佳投入产出,不仅实现不同用户收到不同广告,还可实现同一用户不同场景收到不同广告,并在100毫秒内完成自动定向、竞价、购买、投放全程;除移动应用、移动网页中多种常规广告载体,利用用户等待缓冲、注意力集中的前贴片,利用用户无效空档时间的暂停插播,基于页面位置(在内容中穿插)和内容环境(与内容形态相似)的信息流成新兴载体;除文本、图片等传统形态,视频渐成主流,H5富媒体广告炙手可热;广告互动形态更加丰富多元,除涂抹、拖拉、缩放、摇晃等人机互动,朋友圈广告凸显人人互动效应。除了浏览、点击等触达式互动,社交广告点赞、评论、转发等扩散式互动,安装、关注、购买等转化式互动竞相迸发。
总之,这一阶段,移动宽带大步提速,智能手机市场更加成熟,移动应用极大丰富,移动上网用户稳步扩张,数据资产成为核心资产,移动互联网生态逐渐完善,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高歌猛进。BAT三巨头将战略重心加速向移动端转移,影响着移动互联网甚至移动广告市场的格局与走向。
三、中国移动互联网广告发展的路径与特点
纵观移动互联网广告发展历程,呈现三条演进路径:
一是前移动宽带和功能机时代,传统广告向移动互联网广告的升级模式。如移动搜索广告、移动网页广告等。这类广告模式早在2G时代就已出现,但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演进和移动终端的性能升级,这类广告模式在信息类型、展现方式、互动功能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为广告创意空间和实际效果带来了新的可能。
二是PC端向移动端的迁移模式。这类广告模式早在PC端就已出现,但随着手机等移动载体,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快速渗透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实现向手机端的成功迁移,最典型的是移动微博广告、移动视频广告等。手机的私密性、贴身性使这类广告模式在用户定位精准性、信息到达及时性等方面显著提升,也进一步推动了PC+移动跨屏投放的发展。
三是基于移动宽带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新兴模式。最典型的是移动应用内置广告、微信朋友圈广告。这类广告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相比其他广告模式,更具平台特性、社交属性、互动机制等移动互联网基因。
通过对各阶段移动互联网广告宏观要素与微观形态比较分析,发现移动互联网广告呈现以下发展演进特点:
整体来看,移动互联网广告的发展演进,就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在价值理念、技术形态、商业模式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博弈,从简单的复制、平移向更深层次融合再创新的发展过程。
广告主方面,从中小型、行业内、效果类广告主占据主流逐渐转向效果广告和品牌广告各分秋色、长期并存,并进一步激发品牌广告巨大市场潜力,是对广告主不断教育、对市场持续培育,逐渐使移动互联网广告成为广告主预算重要组成的过程;
广告受众方面,从简单粗暴地“推”向用户,到利用兴趣和激励机制“拉”来用户,再向进一步让受众参与价值创造和获得独特效用进行转变,是从用户手机桌面占领逐步向用户时间争夺的过程;
广告媒体方面,从难溢价长尾资源为主,向优质媒体加快入场、二者共生并存,再向超级媒体稳步领跑市场进行转变,是广告媒体海量增长、平均寿命缩短、从资源售卖转向流量变现的过程;
产业链方面,从运营商主导、第三方公司夹缝生存,到专业领先技术公司迅速占据市场空白、布局移动广告平台,BAT巨头加快移动端布局、对产业格局走势影响加剧,是产业链条逐步延长、结构趋向复杂、分工不断细化,产业内价值流动越发强劲,产业与社会资源互动日趋活跃的过程;
广告入口形态,从浏览器、搜索等为主,逐渐转向多入口并存,移动应用成为主流,视频和社交迅速崛起,是广告入口置入化、平台化凸显,碎片化加剧,跨屏逐渐成为趋势的过程;
广告定向形态,从简单的自然属性、基本属性定向,到海量数据支撑的兴趣行为属性详细画像和动态优化定向,从媒体资源预先谈判购买向目标受众实时程序化购买进行转变,是定向技术不断优化、手段不断丰富、效率全面升级、速率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
广告载体形态,从平移PC端、利用页面空间位置的展示类载体为主,向依托移动应用、兼顾时空位置开发、融入内容环境进行转变,是载体移动化、多元化、内容化的过程;
广告信息形态,从以文本和小型图片为主,向图文结合、静态广告动态化、视频化进行转变,是信息富媒体化、视觉呈现冲击化、信息容量丰富化的过程;
广告互动形态,从简单的个体性互动,向基于创意的人机互动,再向基于社群的扩散式互动和基于实效的转化式互动进行转变,是互动方式社交化、本地化、O2O化,不断提升转化效率的过程。
总之,移动互联网广告的发展过程是对广告投放理念、方法、技术、手段、载体、流程不断丰富、升级、变革和再造的过程,是对广告与设备、广告与人以及由广告连接的人与设备、人与人之间互动作用关系认识和应用不断深化的过程。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新媒体产业方向博士、人民日报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策划活动部总监)
责任编辑:武艳珍
注释:
①郭靖、郭晨峰:《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分析》,《移动通信》2010年第7期。
②洪黎明:《短信网址:企业信息化新模式》,人民邮电2005年6月9日。
③阮金明:《移动广告的商机》,《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