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人才并非过剩,而是行业内部的发展变化引发了人才配置的变化。不论什么岗位,传媒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基本传播能力的训练,而传媒教育在围绕这一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要适应社会发展,提供尽可能多元的教育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给大学教育以更广阔的空间。
当今传媒人才市场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专业媒体对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迫切,但又不断压缩招人指标;另一方面,传媒学生想进传统媒体不容易,而媒体想要的人才却难招到,即便招到,许多人翅膀一硬就又跳槽了。这种传媒人才的供需矛盾,并非是传媒人才过剩,而是全媒体背景下的媒体格局变化影响了人才需求的变动。
传媒学生进入传统媒体少了,并非意味着传媒人才过剩
新闻院校的学生到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专业媒体机构就业的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已掉到毕业人数的10%左右。于是有人就提出了“新闻人才过剩”的看法,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传媒毕业生到传统媒体就业比例大幅下降,要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说正常或不正常。比例越来越低,有几种情况:扩招之后,学生众多,即便传统媒体总体需求量不变,其比例也会下降;传统媒体在转型期压缩规模,对媒体人才的接纳能力在减弱,有一家大型报业集团十年前一次就招收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生10多人,去年才招了3人;媒体用人思路也在转变,希望能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进入以有利于未来发展,自然也压缩了新闻与传播学学生的比例。尽管传统媒体对一些学生仍具有吸引力,但学生进传统媒体的门槛并不低,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传媒学生也并非把传统媒体当做第一选择。
传媒学生到专业媒体的人越来越少,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业难,也并不意味着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在减弱。相反,社会各类机构对传媒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传媒学生的就业面越来越广。社会已进入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几乎所有的机构和相当多的个人用户都有了自己的传播平台,涉及与媒体相关的部门、项目越来越多,给了传媒学生更多的就业选择。从传播平台来说,许多机构有内刊、内部网站,至少也会开个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微媒介平台,传播本机构有必要传播的信息。进行形象构建和传播的各类机构、开展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的企业、与媒体打交道的新闻中心和新闻发言人办公室等,都大量吸纳具有媒介素养的传媒学生。至于各类互联网公司,对传媒人才的需求量更是居高不下。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具备一定操作新媒体能力的传媒学生,已有了新的用武之地。从腾讯、阿里巴巴这些大的互联网企业,到利用公众号进行营销的小团队,都吸纳了不少传媒学生。
由此可见,媒体行业发展格局的变化,对传媒学生的就业选择产生了较大影响。并非传媒人才过剩,而是行业内部的发展变化引发了人才配置的变化。
急需优质人才的传统媒体为何会出现人才恐慌?
媒体人才的供需矛盾和近年来传统媒体人不断跳槽的现象相互交织,对传统媒体单位的人才布局提出了新的挑战。尽管传统媒体出现萎缩,但对人才需求的渴望依然强烈,只是相比以往在需求数量减少的同时,更加重视质的考量。
传统媒体对人才需求的困惑是,他们认为想要的人才要不到。传统媒体在转型期出现前所未有的困境,越是艰难越是需要有担当、能改变媒体现状的新型人才来加入传统媒体的队伍。更何况,虽然传统媒体的用人在减少,但他们办的新媒体在增多,适应跨界运营的人才奇缺。传统媒体由于一直延续下来的“以内容营造影响力,以影响力获取广告客户注意力”的二次销售模式失效,出现了经营的困境。在这种局面下,如何继续坚守“内容为王”、如何创新广告的经营模式、如何打造新的产业以反哺传统媒体的发展,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往新媒体转型则是更为迫切的新问题,无论技术、平台、渠道打造,还是赢利模式,都需要有新的思路。总之,传统媒体无论是内容生产还是经营的拓展,乃至往新媒体转型中的发展战略实施,都需要引进人才。然而,急需适应媒体发展趋势的传统媒体却出现了人才恐慌,这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因素。
其一,对行业趋势的不当预测。纸媒萎缩是事实,但把纸媒整体行业说成很快就要消亡,往往容易动摇军心。一些媒体人在迷茫和恐慌中纷纷离职跳槽,不少未进过传统媒体工作的传媒学生早打定主意直接去新媒体或别的行业。有些人去传统媒体,也抱着镀一层金就走人的心态。这也暴露出了当前媒体转型中的人才困惑。
其二,利益驱动力的影响。一些新媒体或别的行业给出更高的工资要资深媒体人入职,而传统媒体原来的“铁饭碗”的特征早就没有了。合同制、聘用制下,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重新配置的正常规则。公司与媒体人之间的双向选择,也是当前各行各业都有的现象,而且新媒体公司跳槽也很普遍。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资本实力雄厚或者融资能力强劲的公司获得了更多人才的关注;但与此同时,如果传统媒体的收入下滑,新媒体项目又没有培育起来的话,确实难以在吸引力上占有优势。
其三,新闻理想的缺失。传统媒体人的新闻理想支撑着传统媒体在竞争中获得品牌优势,在互联网还没有大举进军的时候,报纸的“内容为王”很自然地构成了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传统媒体所推崇的新闻理想追求和职业精神,对有强烈使命感、责任感的媒体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一些新媒体公司更宽松的环境、更自由的话语表达、更多元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传统媒体对有新闻理想的媒体人才的吸引力在下滑。
其四,人才管理模式的制约。传统媒体的人才管理,还有较强的行政特征,工资与职级绑定还很普遍,领导岗位是有限的。新媒体公司则更灵活,在绩效考核等方面通常更注重实力导向。更灵活的管理方式对传媒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而传统媒体由于同时具有事业单位和企业等多重性质,人事制度和管理上都更复杂些,对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传媒人才而言,他们会更多考虑自身的未来发展空间。
其五,人才资源不均衡。传统媒体近年来的人才流失背后,其实还暗含着人才资源储备的不平衡。相当一部分传统媒体办得较早,有历史的积累,聚拢了许多传媒专业人才,而新媒体相对来说没有形成这样的优势。这种人才资源的不平衡实际上促成了人才从传统媒体流向新媒体,而人才流动也进一步地改变了各媒体人才资源储备的情况。一些传统媒体有大量的优质人才却没有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去消化这些人才,导致精英出走。这种人才资源的不平衡对转型期的传统媒体既是优势,也是挑战。
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需适应媒体格局的变化
无论业界和学界都应该明白,随着社会环境和媒体的发展变化,应高度重视人才质量的提升。需求与供给之间认知上的矛盾,往往也涉及人才的质量问题,这与转型期人才评价标准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密不可分。
以前对新闻学子的评价通常是“理论—实践”的视角,诸如“实践能力不太行”“到媒体之后不能直接用”。如今,评价的标准不是很明晰。在媒体转型的背景下,传媒业本身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许多传统媒体面临的新事物层出不穷,并未步入相对稳定成型的轨道。然而,新媒体的数字化却带来了传播效果的量化评估。现在传统媒体很强调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复合型传媒人才究竟有怎样的标准,还未形成像“采写编评”能力评估那样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其实很难对传媒人才的质量给予相对客观的评估,以弥合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认知上的矛盾。互联网大发展影响下的媒体转型期,呼唤着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更适应媒体格局的变化。媒体转型对传统媒体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适应转型期发展的传媒人才的需求也很迫切。
人才往发展势头更猛的地方流动,往经济效益更好的地方流动,往工资收入更高的地方流动,往发展空间更广的地方流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是一个大的趋势。这种流动,对传媒人才来说同样难以避免。媒体应当看到这种趋势的变化,而且这种流动绝不特指人才从传统媒体单向流到新媒体。事实上,在市场快速的变化中,人才的流动也在加快,波及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传统媒体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并尽快在竞争中确保人才优势地位显得特别重要。对于人才培养和使用来说,就不仅要坦然面对人才流动这一现象,还要积极想办法创造更好的平台和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规制人才流动的方向,使之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同时,积极培养现有的传媒人才队伍,提升自己的人才资源优势,也势在必行。
从更深层次讲,当前传媒人才流动所反映出的供需矛盾,也与传媒教育状况密不可分。传媒人才的培养,高校担负着重要的职责。然而,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一些传统媒体认为传媒学生不能适应发展,或翅膀硬了就走了;另一方面,新媒体又从传统媒体引进了不少人才,使得传统媒体似乎承担了传媒院系人才培养的责任。许多单位都在寻找适应转型发展的全媒体人才,但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却没有在传媒院系学生中大批地出现。从学生角度来看,不少传媒院系的教育没有系统性、制度性地照顾到新媒体领域,导致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选择焦虑。传统媒体的发展困境与传媒课程设置的过分传统媒体偏向,加剧了这种焦虑。“采写编评”的能力以及对新闻敏感的把握不会因为媒介平台的变化而过时,这是大家的基本共识,但时间成本和效率问题迫使学生更愿意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培养自己。传媒院系的教育,没有很好地满足传媒转型中的多元诉求。从学科建设上来说,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驱动的,但是互联网的编程、网页制作等技术,从学科上来说是传统的理工科专业。要培养适应媒体转型的复合型人才,必须打破这种学科界限,进行实质有效的学科交叉。然而,在各高校强化学科建设,拼学科排名的背景下,学科的门界之分,很难从制度上实现突破。从专业设置来看,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4年制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在新媒体已经全面渗透人们日常生活,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实践的背景下,常规的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专业该如何适应当下的媒介环境,应该有所行动。
不同类型的媒体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甚至不同单位对人才都有不同的需求,加上社会泛媒体岗位的增多,对传媒人才的培养可谓众口难调,很难达到理想状态下定制化培养的效果。专业媒体的职责是基于公共利益的信息传播,有情怀、有较好的传播能力是其核心要求。具有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媒介技术能力,是复合型人才的体现。而泛媒体岗位可能是出于不同目的的传播行为的统称,既可能服务于商业公司去营销和盈利,也可能服务于党政机关去联系群众和推进工作。不论什么岗位,传媒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基本的传播能力的训练,而传媒教育在围绕这一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应适应社会发展,提供尽可能多元的教育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将其余的可能性和选择权交给学生,给大学教育以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王江涛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范以锦系该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武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