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论国内学术期刊的国际化

● 唐 鑫 《 新闻战线 》(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学术期刊品牌建设、运营出版、评价体系等方面与国际学术期刊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差异,探讨我国学术期刊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与国际接轨,分别从期刊作者的国际化、期刊编辑的国际化、期刊内容和形式的国际化、期刊出版方式和盈利模式的国际化等方面为打造中国学术期刊的世界品牌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术期刊     国际化     大数据时代     评价标准     盈利模式

    大数据风暴席卷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开启了全新的变革。《纽约时报》2012年2月的一篇专栏中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虽然大数据与IT、金融、企业等领域的联系更为紧密,但实际上以其为背景,对学术期刊这一传统行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集合了各种学术性知识、代表了学术界一定水平的学术期刊,对如此磅礴的数据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利用和整合,把学术传播推向一个更先进的台阶。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差异,探讨我国学术期刊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与国际接轨,为打造中国学术期刊的世界品牌给出一点建议。

    国内外学术期刊差异比较

    我国学术期刊与国外学术期刊相比,在机制体制、品牌经营、出版发行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具体体现如下:

    机制体制方面。中国学术期刊总体来看,模式偏守旧,缺乏竞争力和活力,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集约化的要求,学术评价体制指标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可套用。国外学术期刊,以美国为例,SCI、 SSCI、A&HCI及 JCR等对来源期刊的选择和评价获得国际认可,不存在地域和语种的限制,范围广阔,代表世界权威级评价体系。

    品牌经营方面。中国学术期刊论文刊发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影响因子低,学术期刊品牌认知度不高,结构不合理,尚未有国际知名刊物。国外学术期刊,坚持品牌战略,内容与经营分离。如知名刊物《自然》(Nature)除办正刊,还延伸品牌创办子刊,品牌与盈利双赢;《科学》(Science)也按产业化模式运作,品牌打造与广告经营相结合;《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则通过发行国际版本扩大发行量等。

    出版发行方面。中国学术期刊出版品种单一,数字化发展初见成效,但大多停留在网络出版模式层面;建立的网站内容与纸质期刊雷同,增值服务欠缺,各大型的学术期刊数据库达不到“大数据”时代用户对信息获取的要求。国外学术期刊的出版品种多样,国际著名期刊和出版集团数字化发展迅速,数字出版收入有的已达到总收入的70%。Elsevier、Springer等国际一流期刊出版机构已基本完成了由印本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模式的演进。发行渠道丰富,不断扩大出版规模。

    评价主体方面。国外对学术期刊评价的研究多集中在大型的检索系统和数据服务商,我国是在对图书情报学领域进行大范围研究使用后,再推广到学术界。从研究类型来说,国外比较注重微观、实用的经验型实证,对理论的探讨不够,我国的研究理论基础扎实,描述性风格较强,规范的学理型分析较少。

    总体来说,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水平始终徘徊在较低层次,在科学引文索引(SCI)发布的2010 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中,我国被收录的期刊仅有138 种,仅占总数8005 种的1.7%。2012年我国被国际三大引文数据库SCI/SSCI和A&HCI收录的期刊仅207种,且95%的入选期刊影响因子低于2.0。其中,以SCI为例,2012年SCI共计收录期刊3750种,我国仅占33种,不足1%。由此可见,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道路还任重道远。

    中国期刊国际化的对策

    近年来由“学术国际化”引发的“学术期刊国际化”是学术界、高校研究机构、相关政府部门等持续关注的热点。而中国实现学术国际化目前存在的困难有:第一,是否有为国际学术界承认的学术成果;第二,是否拥有可以和国际学术界进行沟通交流的学术平台;第三,是否有为我国学术国际化运作的相关机构。

    第一点和第三点是从作者和政府层面考虑的,第二点所说的平台主要指的就是学术期刊。根据资料统计,近年来每年都有超过10万篇次的中国学者的论文在被SCI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但中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却始终难以提高。

    在我国比较有名的一些学术期刊,在外国却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究其原因,除了学术成果的突破确实存在一定困难,另一个方面就是传播我国学术成果的通道——学术期刊没有国际化。

    期刊作者的国际化

    期刊作者的国际化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作者群范围的扩大。一般而言,评价一本期刊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期刊作者的来源,即期刊作者要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就目前情况来说,我国学术期刊的作者群大部分还是中国作者,除了一些期刊创办的英文杂志,才会收录国外作者的文章。因此,期刊实现国际化需要有来自不同国家作者的研究成果。

    二是中国作者自身的学术视野的扩展和学术能力的提升。学术期刊国际化最终目的是扩大中国学者和学术成果对国际学术的影响力,目前世界学术界里缺乏中国学者声音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增加外国学者作者的比例,而应该从办刊宗旨来进行考虑,中国学者研究成果中对中国现实的反映、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与世界问题的见解等如果长期得不到外国学者很好地了解,更不用说被普通民众所知悉。目前较为可行的方式之一就是要把中国学术研究有价值的成果以国外读者能够读懂和了解的文字和表达方式,直接向世界传播,通过国外主要受众——国外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再传递给普通民众。

    期刊编辑的国际化

    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背景、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和较强的鉴别能力外,还要培养学术期刊编辑们的组织策划能力、公关能力、外语交流、海量信息甄别及筛选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笔者认为最好引入竞争机制,隔一段时间就对编辑选送的文章进行纵向或者横向的评比,与国内相近或更高水平的期刊进行稿件学术性、创新性的横向比较,与国际性相关学术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纵向比较。

    一方面可以促使编辑进行良性互动和培养不断更新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编辑提高鉴别稿件的能力。另外,不定期召开编辑会议,讨论选稿的想法,阅读国外相关领域的高水平学术期刊,开展学习交流,始终保持对学科国际前沿动态的关注也很有必要。

    学术期刊与大众传媒不同,作者、读者群的范围相对固定,都是相关学术领域的专业人士,因此对编辑的要求会更高。在大数据背景下,编辑作为数据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数据的受益者,其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期刊水准的提升,要充分挖掘数据库,预测学科未来的走向与发展趋势,以便提前选送能展示学术前沿、热点的稿件,提高转引率,同时实时了解作者的研究动态,对其研究方向做出预测。

    期刊内容和形式的国际化

    在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热潮下,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创办英文期刊,现有的中文学术期刊也有很多向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进军,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其带有比较明确的国家、民族界限。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创办的英文期刊,多以翻译中国学者的论文为主,因为缺少交流,并未得到外国学者的关注,因此搭建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它除了拥有具备国际视野的作者和读者群体,还要能吸引国外同行的持续关注,与之配套的就是学术期刊形式和内容的国际化。比如以中文为主,兼有英语或其他语种,推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凸显研究贡献、突出创新的英文摘要,或者简短的英文导读。通过这个形式让外国读者和作者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吸引他们阅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

    另一方面放眼世界,寻求全球合作是期刊出版集团未来的一个大方向,进行重组合并,吸引期刊加盟,才能增强国际影响力,更好地为集团里的期刊争取更多利益。而通过全球合作,将出版集团的业务或者其他方面的影响延伸至全世界,不管是从期刊的组织策划,还是到进一步的稿件加工,最后通过出版发行,进行全球化范围的运作,淡化出版的国别界限,将全球当成一个“大工厂”。用国际化的视角,做国际型的出版集团,为全球学术界服务,这是全球性出版集团的使命。另外,除了以大型出版集团为主导的全球合作之外,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联合出版也是一种全球性合作的模式。我国的学术期刊“们”可以先通过建立国内学术期刊组织(集团),进而向世界化的出版集团迈出自己的步伐。

    期刊出版方式和盈利模式的国际化

    相对纸质期刊而言,电子期刊有着巨大的优势,可以将期刊纸质版和电子版相结合发行,扩大影响力的同时加快论文见刊的效率。根据相关统计,数字出版比纸质出版提前一个月见刊,就可以提前三个月被检索和进行下载,这个时间差是非常厉害的。在纸质期刊出版之前,先通过互联网进行数字出版,可以让作者和作者早一步了解学术论文的信息,同时缩短了出版周期,如《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 等著名学术期刊在自己的网站优先数字出版,国内学术期刊则大多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网络服务平台签订优先出版协议单篇定稿或整刊定稿出版。我国学术期刊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打造优势,通过网络化的传播方式,搭建数字化平台和联网实现全网通,这样更有利于学术成果的传递和为国际检索系统收录。

    在经营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盈利模式,首先以自身作为产品出售来盈利,进一步依托自身打广告,如通过网络广告经营,在网站上提供相应的广告链接;将以前发表的文章重新结集出版进行再次销售,比如将某一年或者某几年发表的主要专家的文章(或全部文章)制作成合订本出售,又或者集结期刊本身的特色栏目文章进行分类集结归总再销售,还可以针对某一重点选题出版不定期增刊和特刊;

    其次,可以建立规范合作机制和交流互访模式,根据作者和读者的要求,组织审稿专家(可以是国外相关学者、编委),或者编辑同行,举办主题不同、受众不同的学术研讨会或者培训班,建立与审稿专家的合作关系,为一些企业组织和召开专家咨询会,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出谋划策,从这方面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

    另外,还可以做成APP电子期刊,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子期刊不仅能够借助对用户数据的精准把握与受众信息的个性化提炼深入塑造期刊品牌形象、细致满足受众的意向性需求、充分拓展发行商的利润空间, 而且借助分众时代崭新的“寻求关联式” 数据思维构建起丰富的用户信息世界,最终促成电子刊物分众定制时代的到来。同时,还可以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扶持和优惠政策,把学术期刊出版和编辑人才培养的政策落实到位,建立编辑人才库,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学术期刊品牌化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我国现阶段学术期刊的结构和布局等存在根本性缺陷,与学科发展相配套的学术期刊体系尚未形成,需要通过体制改革重建科学的学术期刊体系。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给中国期刊业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中国的学术期刊应该在面对国际化挑战的同时,抓住难得的机遇,把握住机会,进行自身的完善和改变,迎合潮流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作者系《社会科学家》杂志编辑)

    责任编辑:杨芳秀

    参考文献: 

    ①贾佳、潘云涛:《数字出版时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与出版》2013年第2期。

    ②朱剑:《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兼论学术期刊改革的目标与路径》,《传媒》2011年第10期。

    ③谢群:《学术期刊国际化与编辑素养探析》, 《今传媒》2013年第5期。

    ④《推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进程》,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821/c107503-22636178.html.2013-08-21.

    ⑤陈钢、徐锦杭、丛黎明: 《网络时代的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方式分析》,《第十二届(2014)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文集》。

从海外社交媒体开拓看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法制新闻报道存在的几个问题
论国内学术期刊的国际化
把“模拟融合媒体”引入课堂
涉疆新闻报道的话语建构
新媒体环境下儿童电视节目发展策略
首都高校大学生新兴社交媒体应用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