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巩固党报的舆论主导地位

● 赵乃政 《 新闻战线 》(

    在70年的办报历程中,吉林日报通过几代报人的不懈努力,凭借一篇篇扎实的报道,一个个真实的版面,在读者中逐渐积累起强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优势,是党报的立身之本、发展之要。在新闻实践中,吉林日报坚守和发展党报的核心优势,创新办报理念和报道内容,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在巩固党报舆论主导地位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

    做强时政新闻,提升党报影响力

    过去一年,是振兴东北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一年,吉林大地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性、标志性、关键性的大事、要事: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视察吉林。李克强总理视察吉林,实施新一轮振兴发展……为我们做强时政报道提供了难得契机和广阔空间。

    在改进创新时政报道中,吉林日报提出,尊重新闻规律,回归新闻本质。把权威性、新闻性、可读性有机结合起来,打破过去领导活动、会议报道千篇一律的“指出、强调、要求”的老套路,从中提炼新闻点,挖掘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总书记、总理来吉林视察,走了哪些地方、说了哪些话、做了哪些事,都是干部群众十分关注的焦点,吉林日报除了转发新华社消息外,还组织多路记者,深入领导人调研地点回访,从百姓视角,用群众语言,把总书记、总理与人民群众交流互动的生动场景,一个一个还原出来,赢得了读者好评。

    为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一直是我们做好时政新闻的目标和追求。吉林日报把发布政策信息作为服务群众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注重从每年两会和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要会议中,选取题材重大、思想性强、代表广泛、受众需要、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信息,及时集纳、整理、加工和发布,报道好、解读好这些权威信息,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掌握重要政策信息,从深度和广度上把握社会脉搏。

    做精主题报道,增强党报竞争力

    主题报道是党报的拳头产品,是展现党报公信力与权威性的重要途径。新的形势下,特别是信息化特别发达的今天,做权威和高端的新闻是党报的固有优势。增强党报的竞争力,必须发挥好主题报道这一优势,在舆论引导中把握主动权和主导权。近年来,吉林日报以重大主题报道为抓手,创新报道形式和内容,推出了大量集政策性、新闻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精品佳作,其中通讯《一水激活万水流》荣获第25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一个主题报道能否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关键在策划。吉林日报特别重视主题报道的策划,建立了策划人制度,一般主题报道由采编部室负责策划,重大主题报道由总编、副总编牵头策划,通过早知情、早准备、早介入,从站位、选题、构思、采访写作等方面全面谋划,努力做到每个系列报道都有独到的视角、独特的形式、独具匠心的内容编排。去年,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推动新一轮振兴发展、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巡检、“吉林1号”卫星成功发射、聚焦产业集群发展等重大主题,精心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声势大、氛围浓、效果好的报道,充分体现了党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其中“弘扬老兵精神”“聚焦产业集群发展”两个主题报道,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的点评表扬。

    团队协作,形成合力。重大主题报道往往规模宏大、涉及面广,需要多个部门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吉林日报整合人力资源,打破部门和分工界限,选调精兵强将,协同作战。在“聚焦产业集群发展”主题采访中,采取采访部与驻站记者联动方式,组成多个采访小组,有的放矢地深入各地生产、生活一线采访,掌握了大量时效性强的鲜活事例和第一手资料,为形成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故事化表现手法,提升新闻报道效果。在“弘扬老兵精神”系列报道中,故事化的报道手法被大量运用。如《他们,精神永在》《视死如归惊天地》《功而不傲真英雄》《奉献终身永不倦》等报道,就是通过记者与老兵现场对话的方式,将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抗战故事娓娓道来,特别是细节的捕捉与刻画,让读者仿佛重新回到当年的事件现场。而人性化的角度,则使新闻更契合读者心理,记者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入手,通过他们的亲身感受,再现当年情景,这样有血有肉的报道,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中宣部《新闻阅评》评价这些报道“既见人物,又见精神,产生了以史励志的效果”。

    做深评论报道,强化党报引导力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倾向,“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已是不争的事实。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也是党报的传统优势,最能体现报纸的立场、水平和品位,是引导社会舆论最直接、最有力的形式。特别是面对重大问题、重要事件、关键节点,党报旗帜鲜明地刊发评论,发出专业而坚定的声音,能够起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的巨大作用。

    评论要先声夺人、高人一筹,关键是站在时代前沿和理论高度,把握好时、效、度,提升议题的驾驭和引导能力,占领舆论制高点。吉林日报特别注重发挥评论在重大主题报道和热点新闻事件中及时发声的能力,以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等形式,推出了多个有深度、有分量的系列评论。如,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连续刊发了11篇系列评论;围绕“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突出省委“五个优势、五项举措、五大发展”战略,邀请特约评论员撰写了两个系列14篇评论;在7月1日党的生日之际,策划刊出了长篇评论《争当排头兵 勇作先行者》等等。这些评论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去引导社会舆论,在多元价值环境下凝聚社会最大共识,使“正能量”成为舆论的主流和强势,牢牢把握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党报评论有效引导舆论,靠的是思想性,靠的是独到的观点。这就要求评论员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善于直面现实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增强评论的针对性和公信力。去年以来,“唱衰东北”“唱衰中国”的论调一直甚嚣尘上,大有“西风压倒东风”之势。针对这一社会热点,吉林日报及时组织评论员和专家学者,在关键时间节点,连续推出《“唱衰东北”值得商榷》《保持定力 直面“唱衰”》《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等评论员文章和多篇理论文章,发出权威声音,对“唱衰东北”论调,予以有力反驳和回击,其中1篇评论被人民日报转载。这些理论、评论文章,以透彻的说理、翔实的数据、不可争辩的事实,为读者提供了事实真相和权威观点,引导了舆论场的正确走向,对增强吉林乃至东北经济发展信心,起到“指南针”“定心丸”的作用。一位基层干部读后说,以前真的有点手足无措,现在知道经济为什么会放缓,也知道了发展的出路在哪里,主动谋划,心里不慌了。

    做实民生新闻,增进党报亲和力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也成为各级政府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报必须高度关注各类民生热点,积极传递群众呼声,增强新闻的服务性和可读性。

    民生新闻,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同时也最为人民群众所关注。党报做民生新闻,不同于一般媒体,具有明显的核心价值取向,更侧重于反映党的民生政策,加强政府与民众的有效沟通,突出民生主题,体现民众视角,努力做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

    2015年冬天,寒流频频袭来,许多市民反映家里供热不达标,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更是一片“喊冷”之声。同时,由于煤价下跌,公众普遍质疑供热成本,要求调整供热价格。群众的呼声,是做好民生新闻的“第一信号”。吉林日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立即组成采访小分队,深入居民家里、供热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先后推出了《供暖季,您家暖和吗?》《冬季供暖那些事,不容忽视》《供热费调,能否步入新机制》《调价之后看供热》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多篇报道被微博、微信、朋友圈多次转发。这些报道刊发后,对政府职能部门和供热企业产生了很大触动,长春市先后召开了冬季公用服务保障工作调度会、长春市调整供热价格听证会,加强监管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了群众反映强烈的供热问题。许多市民在网络和新媒体留言:“温度上来了,家里暖和了,还是党报有力度。”

    推进媒体融合,增强党报传播力

    近年来,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先后开通了中国吉林网、吉林手机报、吉林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去年一些重大题材报道,如李克强在吉林视察调研、重大项目巡检活动、长春农博会、东北亚博览会、“东北最美高铁”开通运营等报道,吉林日报进行了积极大胆探索,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互动、各展所长,达到了优势互补的效果。

    例如,在长春农博会报道时,吉林日报探索全媒体融合报道,以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新媒体的平台优势,打造了一场农博会新闻盛宴。吉林日报和吉林网、手机报、“两微一端”,同步推出《七彩农博会》专栏,一线记者采写的报道即写即发,极大地提升了党报新闻的时效性和传播力。

    实践证明,发挥传统媒体的核心优势,同时借助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党报就会在新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巩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中,继续发挥引领时代潮流的旗帜作用。

    (作者单位:吉林日报社)

    责任编辑:冷  梅

地方媒体全国两会报道的定位和策略
巩固党报的舆论主导地位
供给侧改革的传媒实践
搭起程序报道仪式功能和信息传播的桥梁
新闻工作者职业感的思考
地市级晚报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策略
纸媒从“融”应对走出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