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用“信达雅”的方式传达主流价值

——团结湖参考的转型之路

● 蔡方华 《 新闻战线 》(

    自己相信的话,理解几分就说几分,不过分夸大、不人云亦云,在政治上有大局观、在人情方面力求练达;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放开眼界,从时代的政治大图中寻找最准确的解释;只有掌握了重要的政治精髓和时代的走向,分析时政问题才可能靠谱。要做到有温度、有情怀,拒绝书呆子气和八股文风,表达要尽可能优雅和有趣味。

    转型的痛苦,非身在其中的人难以体会。这两年,关于传统媒体转型的声音越来越多,但究竟应该怎样转型,却并没有现成的路径。北京青年报旗下的微信公众号团结湖参考,是近年来纸媒转型中一个抢眼的样本,在竞争激烈的新媒体红海里,它凭借着“小而美”的独特气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者,在舆论场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到两年时间,团结湖参考已经拥有30多万高质量的粉丝,推出过大量阅读数为10W+的热门文章,累计阅读量已经高达3500多万人次。同时,团结湖参考的新浪微博拥有90多万粉丝,还是今日头条平台最受关注的时政号之一。虽然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团结湖参考仍然面临转型的阵痛。

    一

    纸媒转型首先所遇到的困难,是内容的“失灵”。很多媒体人在试水新媒体时,体验到的最大困惑是,“这么优秀的文章怎么没人看?”同样还是过去的内容生产方式,记者和编辑队伍仍然保持较高水准,采编校等传统流程一个也没少,刊登在报纸版面上仍然光鲜,但是,被复制到公众号上之后,阅读数往往少得可怜。由于不能获得可观的阅读和转发,媒体的公众号在吸引粉丝方面也非常艰难。呕心沥血却无人问津,这样的苦恼和挫败感简直无法排解。正是看到了这种普遍的转型困境,有国外的新闻网站总编辑断言,中国媒体“复制+粘贴”的转型模式是完全无效的。

    团结湖参考在创办之初,基本上也是拷贝评论版面的内容,但在意识到困境之后,很快就做出了调整,开始专门为公众号写作“不一样”的评论,并尝试多种不同的风格。通过对前后台数据的观察分析,逐步摸索出了新媒体的传播规律以及移动互联网上的阅读趣向。2014年7月底,团结湖参考推出了三篇关于反腐败斗争的评论文章,一炮而红。单篇最高阅读数高达180万,3天内粉丝数暴涨8万,创下了微信平台的多项纪录。从那时起,团结湖参考一跃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时政公众号之一,成为北京青年报微信矩阵的旗舰,并被观察者誉为媒体转型的成功样本。因为团结湖参考等公众号的崛起,北京青年报扭转了影响力下滑的势头,“成为超越地域限制的时政资讯和评论内容的提供者”。团结湖参考的“写作哲学”,也成为媒体同行和新闻学院分析研究的对象。

    二

    团结湖参考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主要是在四个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一是摸索移动互联网的传播规律;二是尽可能地革新时评的语态;三是就重大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四是不断学习新媒体的运营手段。

    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与静态的纸面阅读、电脑阅读有着鲜明的差异。读者的注意力更容易转移,阅读状态更加碎片化,阅读场景更加复杂多变,想要获得读者的青睐也更为困难。有人对全微信平台热门文章的标题统计分析,发现问号和感叹号的使用、字数的多少都会影响到阅读数。标题的最佳效果,是在概括文章内容、挠到读者痒处和精巧包装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但对于时评文章来说,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团结湖参考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标题,拟标题和改标题成了主编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热文《什么职务最危险?政协副主席》《明星吸毒,都是因为不懂政治》《晋官落马,愧对来自星星的你》《加油啊!活到2017年》《习马会,怎么会》等等,标题都起到了吸引读者的作用。团结湖参考的每篇文章在推送之前,都会反复斟酌标题,力图做到用标题就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团结湖参考内部有一个口头禅,叫做“没有转发就没有一切”。公众号在成长阶段,转发是增长的最主要途径,没有转发就不可能吸粉。由于这一规律的存在,新媒体的生产车间发生了变化,它不再局限于编辑部、甚至也不局限于中央厨房,而是扩展到了整个传播流程之中。每一次读者的转发和点评,都成为内容生产的一个部分。优质内容当然是获得转发的基本条件,但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功课要做。比如,团结湖参考有一个“槽点理论”,即内容生产要给读者留下一定的脑补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吐槽。看起来完美无瑕的作品,往往会让读者失去转发的兴趣。以科比退役事件为例,为什么一个美国篮球明星退役会成为刷屏题材?原因就在于有人搞错了科比的状况,给他送上了“愿天堂没有病痛”的错误祝福。让读者有更多的参与感,才能让文章不胫而走。

    很多传统媒体的评论部门和知名评论人士都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但做出影响力的却不多,原因何在呢?最主要的就是语态老化。时评这一文体经过多年的发育,已经长出了一层厚厚的“硬壳”,那就是套路化的、呆板的论述模式以及板结的、缺乏趣味的、陈陈相因的语言表达。很多时评文章读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完全没有让人读完的兴趣。

    在转变文风和革新语态方面,团结湖参考做出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并且有了自己的一套兵法。比如,尽量使用口语,只要用家常话就能说明白的道理,绝不把它搞成专家论文;只要用最简洁的方式就能传达的信息,就不使用西化的句式。团结湖参考还有一个“戒律”,就是“有趣比思想更重要”。强调“有趣”和思想一样都是稀缺品,用“有趣”去改变时评文体的面无表情。团结湖参考还提倡,时评写作应该提供两个“增量”,即信息增量和情感增量。信息增量是指独家资讯和独特观点,情感增量指的是把写作者的情感、价值观植入评论之中,从而改变时评“没有人格”的弱点。团结湖参考的独树一帜,基本上就来自于这里。

    三

    作为由媒体机构开办的时政类公众号,团结湖参考有着强烈的大局意识、大事意识和大图意识。每当有重要的时政事件发生,读者都会“看看团结湖参考怎么说”。在评论热门新闻事件时,团结湖参考一直坚守底线、强调媒体责任。在传达主流价值的过程中,努力追求“信、达、雅”三个标准。所谓“信”,就是说自己相信的话,理解几分就说几分,不过分夸大、不人云亦云,这种真诚的态度能够赢得读者最大限度的信任和理解。所谓“达”,就是在政治上有大局观、在人情方面力求练达。评论新闻事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放开眼界,从时代的政治大图中寻找最准确的解释。大图从何而来?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若干重要讲话,二是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的几个文件。只有掌握了重要的政治精髓和时代的走向,分析时政问题才可能靠谱。所谓“雅”,就是要做到有温度、有情怀,拒绝书呆子气和八股文风,表达要尽可能优雅和有趣味。

    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前,团结湖参考就不断推送预热文章,如《十八届四中全会,风往哪里吹》等。四中全会决定和说明出台之后,又推送了细致和通俗的解读,较为准确地传达了四中全会精神。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针对社会上的议论,推送了《习近平为什么要召开文艺座谈会》,从“两个百年”目标着眼,分析了文艺座谈会的重大意义,阅读数很快冲到了10W+,成为整个微信平台上最令人信服的解读文章,回应了读者的疑惑。

    四

    有人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你经常谈到的运营,究竟指的是什么?”其实这也是很多纸媒从业者在转型做新媒体之后,长期感到困扰的一个问题。在传统媒体行业,编辑和记者从不参与所谓“运营”,他们只是单纯的内容生产者。甚至,很多报社根本就没有运营机构,无论是广告还是合作,都是坐等别人送上门来。所以,传统媒体既没有运营的基因,更缺乏对人员的运营训练。一开始听说新媒体还需要“运营”时,我也是大惑不解,难道不是给读者提供优质内容就行了吗?

    传统媒体的转型,大多是托身于开放的免费平台上,比如微信。你的订阅者并不“属于”你,他们是流动的、不确定的、“懒惰的”、甚至是“薄情寡恩”的。随着公众号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吸引人的内容越来越多,读者感到无所适从,新媒体从业者更是苦恼。因为他们发现,虽然粉丝数量在不断增长,但阅读数并没有提高,甚至有非常明显的下滑趋势。涨粉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常用的“吸粉”手段几乎不起作用。有人做过不完全统计,微信公众号涨粉一枚的成本大概接近10元。在这种困难的新媒体环境里,运营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所谓运营,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把优质内容推销出去,把用户和广告吸引过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高粉丝的活跃度和忠诚度,让他们产生向心力和阅读期待。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不那么容易。

    团结湖参考在运营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在最初的暴涨期过去之后,平台期很快就来临了。为了黏住粉丝,培养核心读者,我们主要在社区、读者QQ群和线上活动三个方面发力。但很快就认识到,现有的运营方式远远不能抵消微信平台活跃度降低的“伤害值”。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摸索,我们建起了团结湖参考读者的微信群矩阵。首先利用主笔的号召力吸引了数千名“铁粉”,逐渐接受团结湖参考的“文化”之后,他们就成为微信群的核心参与者和建设者。很多兴趣群、地方群,都是由读者自己发起建立和维护的。微群矩阵的建立和不断扩张,筑起了团结湖参考忠实读者的基本面。他们成为最活跃的阅读者、点赞者、留言者和转发者,更是团结湖参考的推广者。我们推送的文章,经常被忠实读者转发给更有影响力的决策者。优质内容因此得以推动公共生活的实质性改变。

    在积累了线上活动的经验之后,我们还着手举行线下活动。今年年初,在北京举办了主题为“让我们辽阔起来”的线下见面会。团结湖参考的主笔、编辑和数十位读者一起探讨时局、交流看法、朗诵诗歌。通过这样的亲密接触,打通了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陌生感与隔阂,也吸引了更多地域读者的兴趣。仅仅通过转发线下活动海报,团结湖参考就吸粉数千人。更重要的是,在面对面的互动中,团结湖参考一向提倡的“辽阔”理念,成为很多读者看待现实问题的方式。虽然线下活动颇费精力,但的确是公众号运营的一个法宝。

    不断开拓平台,也是运营的重要内容。微信平台的活跃度降低已经是众所周知的现实,为了克服这一困境,我们和今日头条、新浪微博、腾讯等大平台合作,每天在多个平台同步推送我们的评论文章。团结湖参考不再是一个单薄的公众号,而成为一个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媒体。随着与多家新媒体评价机构的合作更加深入,团结湖参考也有了更丰富的推广自己的途径。

    尽管团结湖参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远远不能说已经转型成功。面对平台的持续改变,读者趣味的“见异思迁”,运营难度的日渐加大,团结湖参考这样的严肃公众号也面临自己的推广难题。但只要能够保持敏感、克服焦虑、总结规律,转型也未必就是“找死”,而可能重获一片广阔的天空。

    (作者系团结湖参考主编) 

    责任编辑:冷  梅

“侠客岛”:中国权威时政新媒体的探索
打造央视新闻产品矩阵,开创融合发展新格局
刺猬公社是怎么养大的?
公号江湖 唯质不破
用“信达雅”的方式传达主流价值
正和岛新媒体:方向与道路
论微信公号品牌的构建与传播
日趋理性成熟,泛媒体化和商业化并存
电视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策略研究
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