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刺猬公社是怎么养大的?

● 叶铁桥 《 新闻战线 》(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刺猬公社已经成长为传媒圈观察与研究领域的第一自媒体,在学界和业界均获得口碑。刺猬公社是怎么养大的?心得为:一个人走不远,要与一群人走;精准垂直,不越界;走正道,树立“三不原则”;内容运营的互联网思维化;运营好社群,构筑“基本盘”;做网络的中心节点;线上聚合,线下运营。

    “刺猬公社?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呀?”我经常会被问到这个问题。

    因为我们是关注传媒圈的公号,觉得新闻人蛮像刺猬的——一是刺猬身体敦厚、四爪锐利,新闻人也要身板好、手脚快;二是刺猬的触觉和嗅觉很发达,跟对记者的素质要求很相似;三,最重要的是,刺猬身上的硬刺,跟记者手里针砭时弊的笔一样,虽然锐利,但不是为了伤害别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社会。

    古希腊诗人阿寄洛克思说:“狐狸知道很多的事,刺猬则知道一件大事。”这也跟刺猬公社的定位非常相似,刺猬公社也只做一件大事——传媒圈的深度观察与研究。

    从2014年7月22日诞生至今,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刺猬公社已经成长为传媒圈观察与研究领域的第一自媒体,不仅在业内颇具知名度,还先后获得新浪2014年度十大自媒体、新周刊“2015中国年度新锐榜”之“推委会特别大奖”、2015搜狐传媒影响力致敬盛典之年度自媒体等多项荣誉。一个自媒体,能够在学界和业界均获得口碑,除了应该感谢这个极具变化并充满机遇的时代,也确实有些经验可以总结。

    有这样7点心得对我们养大刺猬公社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一个人走不远,要与一群人走

    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时说过这么一句话:“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就要一起走。”微信公众号虽然一开始更多的是个人自媒体,但公众号的爆炸式增长,个人公号的内容很难跟上每天推送的频率要求,而要想在一片红海中脱颖而出,需要一个高水准的团队持续不断地生产高品质内容。另外,随着公众号生态的演进和运营手段的深化,除了内容运营外,线下活动、品牌推广、商务开拓等方面也都需要人力投入,所以公众号由个人转向团队化甚至机构化运作势在必行。目前,由一个人运营的微信大号越来越少了。

    在刺猬公社公众号启动之前,我做了一个策划方案,初步规划了一个约10人规模的团队,且细化了各自的分工。刺猬公社刚创办时,我们建立了一支4人团队,随着刺猬公社的快速成长,目前团队的核心成员已经稳定在了10人左右。团队全体成员有近30人,但以学生兼职为主。现在每天生产的内容,可以稳定在四五篇。这种持续生产原创内容且能保证内容品质的能力,在国内的微信公号中并不多见。

    强大的团队,是做好微信公众号的最大保障。

    二、精准垂直,不越界

    总有人“不无遗憾”地感慨道:“你们做是做得挺好,可惜就是不能挣钱!为什么不做个财经号、时尚号?或者做个汽车、旅游的号也可以啊!比你们现在做的这个挣钱多了!”

    还有人建议:“你们转下型,转得离钱更近一点!”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反问:为什么要转型?为什么不能专心做传媒圈的观察与研究?我们还就认准这个了!

    当然,一方面是因为我个人比较擅长这个领域;另一方面,我觉得为传媒圈的从业者做好服务也能体现价值。精准垂直的好处在于,只要你做得好,这个行业里所有人都会看到你、关注你,并自动向你聚拢。垂直领域的内容和关系获取效率是最高的,这也是精准垂直的最大优势。

    况且,在这样一个时代,大众化的市场早已饱和,人群开始裂变为一个又一个小圈子。即使处于一个看似缺乏变现机会的垂直领域,也有可能获得很多机会。近几个月,越来越多机构想要和刺猬公社产生连接关系,这也说明了精准垂直的价值。所以,我们会一直坚守自己的阵地,不会胡乱越界。

    三、走正道,树立“三不原则”

    我们刚开始做刺猬公社时,微信官方还没有发起原创保护,“1人原创,99人抄袭”是当时微信公众号的常态。各种版权纠纷层出不穷,以至于新华社连发三篇文章,痛批微信“抄袭”之风 。

    刺猬公社从创立之初就决定“走正道”,由团队自己生产原创内容,这是团队所有成员的共同意志。而且,我们刚起步不久就发布了包含“三不原则”的版权声明:“从刺猬公社诞生之日起,我们就决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号,不侵权,不转载,不滥发。”

    所以,从开始到现在,除了少数用户投稿外,刺猬公社发布的所有内容都是由我们自己采访或整合所得。刺猬公社上线后发布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福喜事件”的幕后故事。2014年7月20日,上海广播电视台记者暗访到,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公司使用过期劣质肉。事件曝光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我们第一个主动联系到暗访记者,采写了其暗访经历和心得。文章推出几小时后,在只有几个订阅用户、单靠微信群和朋友圈分享的情况下,阅读数达到了6000多。 

    但正因为反响较大,暗访组觉得比较被动,要求我们删稿,不然阅读数会更高。不过,这篇文章也让我们很快获得了数百名用户。

    7月22日又恰逢澎湃新闻诞生,第二天,我们推出了对澎湃新闻发言人的访谈,再次引起了传媒圈的巨大反响,这篇文章也被新闻学术期刊《新闻与写作》全文转载。

    在刺猬公社之前,几乎没有公众号把通过采访获得内容的形式作为常规打法,而刺猬公社在发展初期发布的文章内容几乎都是通过访谈获得,表现十分惊艳。很快,一些公号开始效仿我们,也通过第一手采访获取信息。所以,我们在带动微信版权生态健康化发展方面,也作出了小小的贡献。

    四、内容运营的互联网思维化

    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诠释的互联网思维流传最广:快、专注、极致、口碑。这7个字,对内容运营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专注”即垂直精准,深耕某领域,对此前面已有论述。“快”,对于以资讯见长的自媒体来说,非常关键。“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如果能在热点事件出现后,第一时间联系到事件相关人物,访谈或整合内容后迅速推出,抢占大家注意力的第一落点,效果就会非同凡响。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严重,热点转瞬即逝,如果不能抢占第一落点,内容即使做得很好,传播效果也不一定理想。

    但“快”并不是唯一。如果没有火爆的热点事件,或者热点事件一时间能提供的信息有限,那么,如何做深、做到极致,就成了关键。在微信的传播链条中,订户的打开数只能决定初始阅读数,转发分享数高,才能实现阅读数的快速增长。要实现更高级的病毒式传播,必须触发大量用户积极主动转发分享。

    只有“极致”的内容,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在快的基础上,极致化追求也非常重要。当然,内容的极致化不止是深,也有可能是视角的极端独特、内容的极端多维等。

    如果既能做到专注,又能做到快和极致,公众号的口碑就容易形成,这也意味着品牌的创立。一旦树立了品牌形象,公众号也就初步成功了!

    五、运营好社群,构筑“基本盘”

    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进入了社群经济阶段。微信、微博、Facebook、YouTube等社群媒体平台的大红大紫,不仅影响人们的社交生活,也彻底改变用户与机构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模式。

    刺猬公社一开始就打算做社群运营。在设计方案中,我是这样写的:“通过对业界和学界的活跃人士建立社群,触动他们生产优秀内容。”

    所以,在刺猬公社运营之初,我们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建群。首先,我们建了一个叫“一周优秀深度报道推荐顾问团”的群,顾名思义,此群的任务是要推荐一周内最好的深度报道,群成员来自中国生产深度报道一流的媒体,像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财新传媒等。我从事过8年的深度报道,跟他们关系紧密,所以建群特别顺利,活跃度也一直很高。

    随后建了“一周优秀财经报道推荐顾问团”群,群成员来自中国生产财经报道一流的媒体。这个群在一开始还比较活跃,但因为我跟群成员很多都不熟,大都来自朋友推荐,所以过了一段时间后,该群活跃度下降了很多。

    我们还建立了“新闻学术共同体”群,这个群是为了连接各大新闻院校教师,目前群里已经聚集了超过150位来自各大新闻院校的教授、副教授和青年学者,其中不少还是学术大咖。这个群为我们在新闻院校构建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5年,我们又在全国各高校招募了200名对新媒体感兴趣的学生,组建“刺猬公社新媒体训练营”。对于这个社群,我们一共开设了20次线上讲座,邀请了知名新媒体观察者魏武挥、人民日报官方微信负责人胡洪江、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媒体部主任杨继红等大咖开讲,反响热烈,也让刺猬公社在新闻学子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社群运营的最大价值在于,一方面,有影响力的用户聚集和生产内容,提高了我们的品牌影响力。有次,搜狐公司的一个部门主任来找我们取经,就说到搜狐做了一个叫“手机搜狐”的公号,当时用户有十几万,而我们当时的用户只有一两万,但她却认为我们的用户可能会有二三十万,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呢?她说,发现朋友圈里老有人在转发刺猬公社的文章,“虽然我们用户量大,但从来没有看到有人转发我们的文章。”这说明,如果做的是高影响力人群社群运营的话,他们会在一个高水平圈层里分享你的内容。

    另一方面,社群运营也让用户能亲自参与其中,找到归属感与荣誉感,从而使他们对你的关注进化到情感认同,甚至把你当做他们的代言人,这种忠诚度远高于一般用户。

    六、做网络的中心节点

    除了内容生产外,刺猬公社还有一个基于微信数据的“新媒体排行榜”,在全国,我们是第二家。2015年7月25日,微信开始推出阅读数显示和点赞功能。我们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价值,迅速做起了微信公号排行榜。但我们同样瞄准了媒体领域,做的是机构媒体——报刊、电视和门户网站的排行榜。

    排行榜是新生事物,很容易引起媒体公众号运营者的注意,所以,排行榜一推出就赢得了全国许多媒体的关注,他们甚至辟出专门版面、栏目来报道我们的排行榜,使我们获得了许多曝光机会。

    运营排行榜对我们在行业里积累资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媒体主动跟我们联系,使我们成为了行业网络中的中心节点。我们也因此获得了许多中心性红利,一些机构主动要求跟我们合作,正是看中了我们跟媒体之间的连接能力。

    七、线上聚合,线下运营

    如果一个微信公众号只有线上的内容运营能力,没有线下组织活动、运营活动的能力,会让用户产生怀疑:这个公众号是不是只有一两个人在鼓捣?他们实力到底行不行? 所以,真正强大的公众号,不会只把自己的影响力停留在线上,还会在线下调动资源、服务用户。

    我们通过两个路径来实现这个目标:一是通过多频次的线下沙龙,聚合有影响力的嘉宾,也为用户提供线下见面的机会。此前,我们做的沙龙都会选择行业大咖和高端场所,比如主题为中央媒体的新媒体转型沙龙,地点选在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讲人邀请的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的新媒体部门负责人,这种沙龙有利于提升刺猬公社的品牌价值。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积极谋划更高层次的行业论坛,力争使我们的线下运营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正是通过这些办法,刺猬才一步步养大了。我们团队的一个心愿是,争取有一天,我们能改名叫“豪猪公社”,做得更大更厉害。只做传媒圈的观察与研究?我们还就认准这个了。

    (作者系中国青年报官微运营室主任,刺猬公社创始人) 

    责任编辑:郭潇颖

“侠客岛”:中国权威时政新媒体的探索
打造央视新闻产品矩阵,开创融合发展新格局
刺猬公社是怎么养大的?
公号江湖 唯质不破
用“信达雅”的方式传达主流价值
正和岛新媒体:方向与道路
论微信公号品牌的构建与传播
日趋理性成熟,泛媒体化和商业化并存
电视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策略研究
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