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时政新闻如何“突围”

● 石 朕 《 新闻战线 》(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的传统强项时政报道亦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增加新闻深度,放大新闻附加值,充分利用多样的传播平台,构建互动融合深化的时政新闻体系,才能守住旧阵地,拓展新资源。

    关键词:时政新闻     深度     附加值

    新媒体给传统纸媒时政新闻的传播带来了挑战,然而,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传统纸媒时政新闻只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信息传播规律,在全面占有新闻背景的前提下激浊扬清,在信息芜杂中去伪存真,在报道中力争体现客观事实追求深度,在交流互动中引导受众,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能从新媒体的围攻中成功“突围”。

    分析:纸媒的优势是完整、立体、深度

    如今,人们了解新闻的方法很多,最方便的办法是浏览各大门户网站,最快捷的办法是打开微信朋友圈。以近日出现的“boss”级极寒恶劣天气为例,点开各大门户网站,主页上大多设置新闻专题,各地暴雪降温的各种报道链接铺天盖地,不仅置顶,而且配有抓人眼球的图片和标题,实时更新推送,让人想不看都难。微信就更不必说了,早在极寒天气来临前,各种提示就不约而至,至于各地实时情况,那更是不舍昼夜地发布,搞笑版、温馨版也是风格各异,让人目不暇接。新媒体的优势就是,给读者提供一个“满汉全席”——将事件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呈现出来,至于读者,只需凭借你的个人兴趣,挨个点击阅读下去即可。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这种做法的弊端显而易见的:读者点开一个又一个链接时,会发现这些信息是来自各种媒体的碎片性信息。在“全民记者”的新媒体时代,个人发布的信息真假难辨,而新媒体往往由于急于转载,不会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再者,读者大量阅读重复的信息,浪费时间。

    其实,“人人都是记者”是对新闻记者概念的误读。普通民众并不具备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他们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起一种“线人”作用,在对新闻线索和信息的发现、搜集、传播的过程中有主动性,却缺乏新闻记者的客观公正。而传统纸媒的采写刊发,必须经过记者、编辑、校对、部门主任、报社值班领导甚至地方宣传部门等层层核实、细心审查、编辑整合,提炼出事件完整真实的脉络,有时还要辅之以观点评论、相关链接等,将一个新闻事件完整化、立体化、深度化地呈现给读者,使读者阅读起来一目了然,这是以快捷见长的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探索:增加新闻深度,放大新闻附加值

    而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从网络、微信等渠道获取即时时政新闻信息,传统纸媒如果继续报道昨天发生的那些所谓的新闻,必然遭遇淘汰。放弃资讯的广度,转而追求“增加新闻深度,放大新闻附加值”,才是传统纸媒应对危机的唯一出路。

    有人说,信息时代是一个分析的时代。处于信息时代中的媒体,正在由“新闻时代”向“分析时代”过渡,这里的“新闻时代”指简单的信息堆砌,而“分析时代”则是真正把信息当做资源来经营。“分析时代”,纸媒应该成为分析者。新闻从业者除了继续强化发现和采集新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强化加工新闻的能力。

    面对网络海量信息,新闻记者要“从提供转向选择”,不仅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新闻背后的故事以及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和分析。既坚守“宏大叙事”政治主题的发言人角色,让“无冕之王”的桂冠熠熠生辉;又积极贴近生活,担当百姓关注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事件的搜集者,并用深度报道和解释性报道,为受众设置议题、引导舆论,引领迷失在网络里的受众找到“回家的路”,即成为一名“新闻分析员”。

    时政新闻:拼内功、拼专业、拼见解 

    相对于新媒体从业人员入行时间短、快进快出等特点,报纸从业者相对稳定,长时间的积淀,让时政新闻记者、编辑成了专家,笔者所在的大连日报,时政新闻记者、编辑从业时间至少在10年以上,对新闻事件的定位和取舍、对新闻要素的提炼和把握、对新闻延伸的角度和深度都有自己独到、深刻的见解。报社为这些资深的记者量身定做专栏——《“畅”谈》《“明”说新闻》,将记者的名字融于栏目名称当中,为时政新闻事件配发评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运行两年来,不仅深受读者好评,也成为报社的品牌栏目。

    所谓的深度报道,是指对于报道对象的调查、分析、解释和预测,让昨天的新闻背景与今天的新闻事件发生关系,从而获得明天的意义,而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策划的帮助。

    时政新闻记者因为有更多机会参加全市性会议、专题会议、座谈会以及跟随领导同志到基层采访调研、会见等各类活动,所以本身就是一座“信息富矿”,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吸收了大量而多元化的信息,占有丰富的新闻资料,为下一步对相关话题进行深入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纸媒应该充分利用时政报道的机会和优势开启“富矿”,从中遴选出值得进一步开掘的新闻线索,拓展自选新闻的空间,作出独具特色的、有深度的新闻报道。

    大连日报时政新闻记者在跟随领导进行市容检查、扫雪等视察过程中,关注到城市清洁工人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为了美化城市,起早贪黑地忙碌,没有节假日,风雨无阻,却连个歇脚、去洗手间的地方都没有,更别提在寒冬里有个喝口热水、吃口热饭的温暖之地。大连日报策划了“请城市的美容师进来歇歇脚”活动,报道广大城市清洁工人的辛勤劳动,号召临街的企事业单位提供一个力所能及的便利条件,邀请清洁工人进屋歇歇脚、喝口热水。随后跟进报道了一系列企业的爱心行为,有的单位为清洁工人提供免费热水,有的邀请清洁工人免费吃午饭,还有的免费为清洁工人做体检等等。这个有深度的系列策划报道,不仅为城市的美容师切实解决了难题,报道的过程中,也充分展现了大连这座城市的人文情怀。

    对新闻事件,就更需要条分缕析,全面解读其来龙去脉,使普通民众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采写深度解释性报道和针对性强的言论类报道,立体化地反映事件发展的成效、引导舆论热点。把令人眼睛一亮的信息变成文章,把让人触动的观点落到纸上,时政报道才会出彩,报纸才会更加好看。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时政新闻才会从头看到尾,传统纸媒想要吸引眼球,就必须在题目、版面甚至平台等方面多下工夫。

    标题要抓眼球。现在的标题,越来越注重新、特,要把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的事实和观点告诉读者。要围绕受众最关切的信息,语言要注重吸引力和冲击力,力争既短小精悍又引人入胜,既言简意赅又推陈出新。

    多用图表等表现。与密密麻麻的文字相比,多用照片、图表等表现手法,会使阅读省力,事件一目了然。国际啤酒节等大型活动期间,大连会对星海广场周边路段施行限行等规定。以前,大连日报的报道只是用文字加以说明。2014年以来,改用一张地图,把星海广场周边路段的行走方法在图上清晰地表达出来,再配以文字说明,对读者来说,阅读变成“悦读”,甚至有司机把这张“地图”带在身边,方便随时查阅。

    拓展平台借势。新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传播,主要通过细节体现,融文字、图片、声音于一体,表达更具感染力。纸媒的时政新闻报道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特点,来弥补传统渠道的不足。大连日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对于有价值的新闻,在报纸上报道的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同步、全方位推送。去年地铁开通时,大连日报微信公众平台,图文、视频并茂,让记者带读者乘地铁,从入口是否加盖、到电梯是否狭窄,再到站牌中英文对照是否标准,乃至车厢里的布置百姓是否喜欢,第一时间直观展现大连地铁全貌,收到非常好的报道效果。

    (作者单位:大连日报)

    责任编辑:冷  梅

文如沟洫要打通
政务新媒体传播的创新
借船出海方能显身手
策划出精品 拓展新空间
以新闻监测应对媒体竞争
建设性舆论监督报道的浙报实践
高考报道框架模式反思
时政新闻如何“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