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恐袭,不要以“负责”的名义

● 陈效卫 《 新闻战线 》(

    随着近日多起恐怖袭击事件的不断曝光,诸如“恐怖组织声称对恐袭负责”之类的说法在媒体中再呈铺天盖地之势。这类读者和听众几十年来耳熟能详的套式表述,稍加推敲即感荒诞不经,亟待拨乱反正。

    作为“担负责任”的简称,汉语的“负责”是个非常有分量、有担当的词汇。国家、各级政府机构和个人可以对某事负责,如以实际行动进行救死扶伤、实施赔偿或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等。而恐怖组织所“负责”的,却是实施爆炸、暗杀、放火、绑架人质、空中劫持等。这些严重危害民众生命和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与“负责”的本义有着天壤之别,绝不可同日而语。对世界上最不负责的恐怖组织使用“负责”这样有担当的字眼,不仅是对汉语的严重亵渎,也是对恐袭受害者的无情漠视和恶搞。

    如此荒唐的表述“怪胎”,是怎样产下的呢?这或许是鲁迅先生所批评的“硬译”所致,即以外语多义词中的一项之不变应对各种场合之变,或误将拼写形式相同的词“锁定”为一个含义。英文“responsibility”确有“责任”这一义项,但在“claim responsibility for”的结构中却并非如此。当恐怖组织充当主语时,整个词组的含义不是“声称对某事负责”,而是“声称某事系其所为”。其潜台词是:是我干的,你能奈我何?如此甚嚣尘上,其目的不外乎刷存在感、增强恐吓效果、获取经济资助,并以进一步行动为要挟达成政治、宗教等目的。正因为有这么多“好处”,两个恐怖组织同时争相“宣称负责”的“撞车”现象已不止一次出现。

    洞悉了恐怖组织“声称负责”的真正企图,媒体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拨乱反正,以免这个大错特错一错再错。如2011年2月9日《车臣武装“认领”机场恐怖袭击》就使用了全新的表述——“认领”,从而彻底摆脱了译写中的望文生义。但“认领”是“辨认并领取”,其宾语一般都是具体人或物,而恐怖分子“认领”的是一个事件,汉语能否借助外语译写而认可从具体到抽象的延伸,尚有待时间检验。2004年10月31日《拉登承认发动了“9?11”袭击》使用了“承认”,也成功地走出了“负责”的泥沼。但“承认”有主被动之分,而恐怖组织在恐袭之后的“承认”皆系主动之为。更重要的是,“认领”“承认”以及从“claim”译来的“宣称”都过于中性,无法淋漓尽致地暴露恐怖分子恣意妄为、无法无天的猖狂嘴脸。

    作为“宣称”的替换词,笔者认为使用“放言”或“叫嚣”或许可达成上述目的。汉语“副词+动词”结构,简短有力,也可一试,如“狂称”。当然,这样的表述似仍不尽如人意,有待方家们进一步商酌。

    重大事件是历史的转折点,在语言上也时常是产生纰缪、以讹传讹的“出发点”:国内报道中的“非典”、国际报道中的“负责”等都是力证。但重大事件也是矫正语言舛误的“切入点”。借助报道巴黎恐袭这个欧洲版“9?11”事件,抱着对文字的敬畏之心,本着“担道义”的负责态度,媒体可望彻底清理涉恐报道中的这个“奥吉亚斯牛圈”。但愿谬种流传的所谓“负责”,能就此打住,不再流传。

恐袭,不要以“负责”的名义
“的部长”的背后
微信朋友圈的谣言,该如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