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改变自己 破局而立

● 陈启伟 《 新闻战线 》(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报人来讲,就是一辈子的付出。这30年,正是中国报业走向辉煌的30年,同时,我们也见证了中国报业的历史性转折。正当我们要立稳脚跟,谋求报业新发展的时候,互联网世界向我们扑面而来;我们在传统媒体世界游刃有余之时,另一个新的世界向我们打开了大门。

    中国正从互联网大国,走向互联网的强国。在这个“强国”之中,我们能干什么,会干什么,会干成什么,需要我们媒体人去破题。

    面临一个互联网的新世界,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破局而立”,才能找到一条生存之路、发展之路。

    如何改变自己——“三改联动”,改观念、改态度、改方式

    改观念。就是要舍去以前基于传统纸媒的思维方式,认为我就是做报纸,就是纸媒的忠实信徒。其实,报纸从手抄,到有了机器后的纸张印刷,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电脑照排技术的出现,都是随着技术的变革而不断适应的。我们这一代人都经历过“铅与火”的岁月,因为铅字的污染,都有过做编辑的要穿工作服,带袖套的记忆。记得当初推广电脑照排技术时,一些编辑记者也是一样地抵触。那时,我们还年轻,很快就适应了电脑技术,有兴趣在电脑上写稿、改稿、制图。新的世界总能带给人无限的遐想。但当大家发现铅与火的时代大势已去,靠手写新闻稿、用红墨水修改大样清样变得很落伍时,我们的采编人员也就快马加鞭、迎头赶上。今天,使用电脑应该已经不成问题。我们又迎来了网络世界的异军突起,面临互联网新媒体的竞争和挑战。所谓改变观念,就是今天的报人已经不能仅仅为一张报纸而奋斗了,纸只不过是一种载体,如今又出现了网络这种全新的技术载体,需要我们去适应、去开发、去生存。或许50年后,报纸真的没有了,但其他形态呈现的媒体应该不会灭亡。以“内容为王”为自豪的媒体人,依然有立身处世的价值。因此,一次采集,多端生成,应该是今天媒体工作的常态。我们不能仅仅再为一张报纸而工作,而是要为全媒体提供我们的内容,生产出不同的媒体产品。

    改变观念还要求我们面对大众与分众的选择。我们往往自认为是大众媒体,一张报纸需要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要。但互联网环境下,分众进一步细化,需要我们改变观念,从炒大锅菜,到小锅精致烹调。从为没有反馈、不知在何处的读者服务,到相对精准的有互动的用户服务。

    改态度。不是回避,而是要热切地去拥抱。当逃兵不是选择,而是要当勇敢的斗士,迎难而上。态度决定一切。观念是否改变,一定程度由外因决定。今天,你再不用电脑,几乎就没有当媒体人的可能。同样,现在,你再不融入互联网,将被这个时代淘汰。我想,观念会与时俱进,但态度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有些人顽固不化,就是不愿意接受新技术和新媒体。那么,等待他的也只有被淘汰的命运。因此,我们要改变态度,与其抵抗,不如接受。在接受中学习新技术,熟悉新媒体,运用新媒体,成为一名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改方式。工作方式和习惯养成后,要改变是很难的。所谓积习难改,就是这个道理。报纸的工作节奏不会那么快,但面对互联网新媒体,发稿不是以天计算,而是以时以分来计算。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当天,网上传的比较多的一张照片是一位年轻记者坐在古镇的石阶上,手捧电脑在写稿发稿。这张照片次日还上了南方周末的头版头条。这位记者就是晚报的新媒体记者,他说当天会务接待方的午餐非常丰盛,但因为要抢稿而无暇享受。

    改方式意味着我们不能再那么舒舒服服地工作,要有紧迫感,及时交出新闻作品;需要迅即从新闻事件的现象中挖掘与众不同的内涵。因此,我们的思维要更敏捷、综合素质要更高。互联网媒体往往碎片化,但互联网环境下,要求媒体人水平更高,工作节奏更快,作品更有高度和深度。

    如何“破局而立”——靠媒体转型,靠“内容+服务+平台”

    所谓的媒体转型,就是纸媒要“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立足全媒体(基于互联网新媒体+纸媒),进行传统媒体脱胎换骨,新媒体腾飞发展。这种脱胎换骨就是整体转型,它不是不要纸媒,而是将工作重心向互联网新媒体倾斜。这对于做传统媒体几十年的人来说,是痛苦的、煎熬的。

    纸媒的发行和广告在2015年出现了明显的转折点,断崖式的下滑已经遏制不住。媒体人要生存,必须寻找新的机会,新的方向。

    以往,我们习惯的是在做报纸的同时,涉足新媒体。报纸有网站、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四件套”的不在少数。这是“报纸+互联网”思维。没有深耕,没有倾注全力,新媒体是发展不起来的。现在,要求我们整体转型,就是要有“互联网+”的思维,一切从互联网出发。

    上海的媒体已经在布局整体转型的战略,我们深知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传统纸媒从业人员,只有“三改联动”,才能跨出这一步。

    今天,新民晚报的读者还相对比较稳定,没有大幅度、断崖式下滑,她还是上海的一张名片,是老上海人的最爱。我相信,扬子晚报同样也是如此,她不仅在江苏有稳定的读者群,在上海也同样有爱好者。但我们的读者都以中老年为主,那么,在10年、20年、30年后,这些读者是否还存在,这是我们需要强烈关注的问题。现在30或40岁的人,那时不一定会成为我们报纸的读者。现在80后和90后、00后一族,他们不再拿起报纸,因为互联网已经植入他们的生命基因,改变了他们的阅读习惯。

    年轻人钟情于互联网新媒体,那么中老年人是否排斥新媒体呢?据了解,80岁以上的读者对互联网新媒体的接受度存在认知和使用的障碍。但同样有一大批老人对互联网这种新生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新民晚报新媒体部有一批年轻的采编人员,他们利用双休日做了“新媒体小灶”进社区活动,就是到社区教老人怎样玩智能手机,教他们如何使用微信,上移动客户端,每次活动,现场都坐得满满的,很多六七十岁的老人孜孜不倦地学习,那种学习的劲头足以让我们感动。那些老人学会使用后,还热情洋溢地给我来信,赞扬我们年轻的记者编辑。他们说,买手机现在不是问题,但有没有年轻人来教会他们使用手机上新媒体是最大的问题。我不仅赞叹我们年轻团队的职业精神状态,同样感动于老人对新媒体的求知好学。由此看来,并不是老人不需要新媒体,而是没有人耐心地去教会他们使用新媒体。这个世界年轻人和中老年人都热情于互联网新媒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转型,不改变呢?

    今天,传统纸媒已经全面进入各类新媒体平台,国外如此,中国也如此。我们正在比学赶超,以极大的勇气,去学习掌握新媒体的运用,去学习和使用新媒体新技术。在报道中,重点转向媒体融合报道,并且逐渐减少对纸质版的关注,编前会的重点已经从关注头版头条,转到多媒体平台策划。《纽约时报》新闻中心负责的是所有平台的新闻在不同端口的分发与呈现。同时,媒体整体转型的一个标志,就是从关注读者,到注重用户体验与转化。大家开始高度关注社交平台与移动设备的受众,要观测手机用户的消费行为,有专门部门来分析用户行为、研究技术趋势以提升用户体验,进而将受众转化为付费用户。这些与技术有关的新生事物,都是我们所陌生的。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新的知识来改变自己。

    互联网新媒体已然成为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不趁早谋略,我们就没有未来。

    坚持“内容+服务+平台”是我们传统媒体转型的一条出路。互联网是无疆界的世界,但我们传统办报纸的人始终在地域范围内耕耘。地域是有局限,但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我们可以接底气、深耕作,满足不同社区的需求。

    所谓的内容,就是新闻+资讯。不仅有新闻,还要提供有用的资讯。据BBC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年龄不到35岁的人中,有43%的人认为,每天的新闻很多,但他们其实无法理解大多数事件的意义。这给了我们启示,我们所写的新闻,不是写给记者自己看的,要时时刻刻想到受众,在报道中提供的各种分析和事实背景,现在变得非常重要,许多新闻需要我们去解读、阐释。互联网碎片化阅读将使一代人受害,或许有朝一日,我们的下一代,只会碎片化阅读和思维,人变得十分简单。同时,调查也表明,64%的人希望从新闻中找到所涉及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就需要我们的记者不仅仅报道新闻事件,还要向受众解释,世界上其他地方是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的;提出解决方案,并要证明方案为何有效、如何生效、如何改进。近期,美国的《赫芬顿邮报》在全球各语种界面上都开辟了新专栏“寻找行之有效方案(What’s Working)”,把新闻关注焦点由“揭露问题”转向“解决问题”。进而将受众从“旁观者”变成“行动者”。这些都需要训练有素的媒体专业人员来完成,需要知识的积累。专业新闻从业人员,将优质的信息“策划展示”给用户,从而基于“用户行为算法”推送到新媒体的用户群。

    新媒体的服务需要让用户有“社交体验”,他们可以在上面互相联系、交谈和分享,寻找新闻不再是第一需要。现在,大部分年轻受众上网玩手机只是为了消磨时间,而不是为了获取新闻。因此,需要我们改变呈现内容的方式,提供个性化的传播。

    新媒体的服务还要用好我们传统媒体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社会资源,进行大量的线下活动,包括有商业价值开发的活动。要“联结用户”,用以凝聚人心,加强用户黏度。充分利用线下交流、社交媒体、新技术载体、大数据测量等方式,密切关注受众并与其积极互动。互动将成为我们未来工作思维方式之一。

    传统媒体人做新媒体要有平台意识和平台战略,探索将新媒体做成各自不同的社区平台。作为报纸,我们曾经既是平台,又生产内容。但互联网出现,我们的平台作用日益边缘化,沦为内容提供的打工者。而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品牌和区域化的发行始终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也是我们下一步搭建社区平台的优质资源。至于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做区域化的社区平台,需要去探索,去实践。

    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关头,何去何从,路在我们的脚下。如果停滞不前,我们将放弃未来,新闻事业将断送在我们的手里。如果小步犹豫,那么别人弯道超车,就可能快速赶上;迈开大步,虽有曲折,但未来一定有光明前途。

    冬天是暂时的,熬过这个寒冬,春天离我们还远吗?

    (作者系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

    责任编辑:冷  梅

抓准四大战略方向 推动晚报转型升级
改变自己 破局而立
拥抱变化
2015年都市报挑战与突围
报业的蜕变与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