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报纸标题制作的三个心得

● 孙 菁 《 新闻战线 》(

    编辑部新来的年轻人,常向我们老编辑询问:“怎样才能尽快胜任编辑工作”?我给他们的建议是,从新闻标题制作入手,也许是培养新闻意识,较快进入岗位状态的最佳通道。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引领新手入行尽快成长,我愿意一遍又一遍向他们强调——“标题,标题,还是标题”。

    实际上,如果缺乏标题意识,很难适应版面编辑的工作,它要求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必须敞开思维,充满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性劳动。美国报人史丹?艾塞莫夫说:“出版一份精美的报纸有很多因素,但是最低限度的先决条件之一以及最重要的,是一个杰出的编辑部,它能使一份好的报纸更好,使一份更好的报纸成为最好。”一个杰出的编辑部由各种人才构成,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标题制作的好手。报业前辈范敬宜说过:“一个好标题可以代表一张报纸。它的价值、力量往往可以大大超出稿件本身。”

    制作出脍炙人口、风行一时、甚至能引领坊间话题的标题,需要很好的专业素养、学识功底和人文情怀,绝非一日之功,但作为一名报纸编辑,确立标题意识,应是成长的正途。这里,我说一说自己工作中累积的点滴。

    没有动词的标题不是好标题

    大约是2004年吧,农民日报刊载了一篇反映环境污染的稿子,说一条河臭气熏天。记得标题是《南漳河两岸人捂着鼻子过日子》。“捂着鼻子过日子”这几个字很传神,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2001年,农民日报一版刊发了一组各省先后取消特产税的稿子。夜班在处理这组稿件的时候,制作了一个超大的标题《特产税,一个正在圈点的句号?》。现在回过头看,这个标题准确记述了取消特产税前夜的动态。业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没有动词的标题不是好标题。一条新闻在手,如果标题里没有动词,显然是还没有把新闻事实提炼出来。标题里,动词的运用也是灵活多样的,动词用得好,题目就令人称道。

    2003年,申花队在末代甲A中一举夺冠,但在随后一个赛季里,球队五换主教练,成绩一落千丈。2004年12月4日,申花主场0比1不敌辽宁,联赛排名倒数第三。新民晚报为此做了个《频换帅,换走冠军 穷折腾,折断申花》的标题,用活了“换”“折”两个动词,这个短句式标题一针见血地把申花的症结揭示了出来。

    借用人们熟识的话语表达,也是编辑常用的标题制作方法。经典诗词、脍炙人口的歌曲、流行语汇、网络新生词汇,都是报纸编辑经常套用的,但要让读者理解并欣赏你的匠心,最好是保留结构,把词汇置换一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陪都重庆,物价暴涨、产品偷工减料,连烧饼、油条也纷纷涨价。新民报编辑程大千将一条物价飞涨的新闻框了一个花边,仿宋词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拟了一条标题:《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

    同样,借助各种修辞手段制作标题,也能收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运用修辞可使标题形象生动有文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映衬、呼告、拈连、借代、复叠、双关、设问、感叹、回文、仿拟等15种之多,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彭朝丞研究员更在《新闻标题学》一书中提出有39种。在这一点上,报界成功的范例不胜枚举。

    羊城晚报的一则报道,标题是:《今晚北风拜访冷雨敲窗》(拟人)。

    2005年北京晚报报道中的三个小标题:《陈颖败于慌》《陶璐娜败于抢》《李对红败于伤》(排比)。

    抗战时期,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东省主席吴铁城,广州市长曾养甫,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均不战而逃,广州沦陷。香港某报愤慨地将失地事件与三人名字巧妙地嵌在标题之中,即成:《余汉无谋      吴铁失城  曾养离甫》(拈连)。

    此外,《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回文),也是当年报纸上的标题,一句话传诵几十年,生命力犹在。

    把最远的事物联系起来

    作家莫言说:“故事前人已经讲完,现代作家注重的是语言”。北青报广告词“新闻就是那么多,看看北青报怎么说”。其实这个怎么说,很多时候是标题怎么做。当编辑的,就要有一股标新立异的追求,要追求自己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你说“教练”,我偏说“教头”;你说“领队”,我偏说“掌门”;你说“火化场女工”,我就说“守在天堂口的女人”;你说“丁玲病逝”,我说的是“丁玲告别人生”。怎样追求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一种方法可以收到奇效,那就是——尝试着把人们心目中最远的事物联系起来。

    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言之成理地绑在一起,构成的句子往往可以取得奇效,令人拍案叫绝。鲁迅是这方面的大师,它说:“书生买书就相当于绿林好汉买盒子炮”,用同样是“吃饭的家伙”把弱不禁风的书生和强盗拴在一起了;“焦大其实就是贾府的屈原”,用“对主子的态度一致”这一点把一个目不识丁的蠢汉和文坛泰斗绑一块了。

    记得好像是中青报的标题《我们穷得只剩下钱了》,当年人们口口相传,满堂争说,它引发社会上成千上万的人热议金钱和幸福感、满足感的关系。

    曾获中国新闻奖奖项的标题《中国国家主席和艾滋病人握手》,其实也是把最高领导人和弱势甚至受歧视的人群联系起来,它也澄清了人们关于艾滋病传播的错误认识。

    “一粒米上的大千世界”,把大小连接了起来。一则新闻,不仅仅是对新发生事件的披露和报道,新闻标题还应该具有对新闻事件评介的功能,也代表着编辑部的立场、态度、视角。新闻标题同时也应该是新见解、新认知、新说法的载体,好的新闻标题可以向读者揭示事物的本质,厘清、呈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被淹没得越深,越是难以觉察,标题的价值就越高。泰戈尔吟哦“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显然,远近不是绝对的,世间万物的联系是多维、多样的。把相距越远的事物拉得越近,在人们思维定式上形成的冲突越激烈,喜剧效果就越强烈。时至今日,我们的读者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对权威媒体的阅读期待也越来越高。一家成熟的报纸,应该具有思想的深度,这样才能引领社会舆论,成为人群中信服的意见领袖。

    标题制作的禁忌

    2009年11月底,北京一家报纸刊出这样一则新闻《昨夜暴雪袭击北京》。实际上,当时这场雪虽然不小,但还远远谈不上“暴”,这首先是对新闻事实的夸大;再从标题中的“袭击”一词来看,这本是“意料不到的突然打击”的意思,一般用于如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我们知道,冬天下雪是很自然很常见的现象,而且民间又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适当的雪量对春耕播种以及庄稼的生长发育都很有利。不能忽略的事实是,北京的降雪越来越少,冬季下场雪,孩子高兴得像过年一样。因此“袭击”一词用在这里显然不妥。读者不禁要问,同样是一场雪,编辑部和市民的感受怎么会那么不一样呢?

    年轻编辑有时候问我,标题制作的禁忌是什么,在工作中,我尝试着总结了几条,大致如下:

    不要冒犯世序良俗,不要恶俗,不要使用粗鄙的语言、玩儿感官刺激。

    不要卖弄炫耀,不要因文害义,不要学生腔,大白话是最好选择。

    不要逻辑混乱产生歧义。

    不要端着、绷着、装模作样。

    不要一口气念不下来。

    (作者单位: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祝晓虎

证券报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如何运用和把握好隐性采访
企业报如何突出新闻性
报纸标题制作的三个心得
新闻报道如何守法有则
电视文化专栏主持人的专业素质
读图时代与摄影的视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