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围堵媒体若无解 围堵或将会无界

● 杨燕明 《 新闻战线 》(

    11月10日上午,无界新闻微信公众号发布题为《六十多名“河北卓达集团”人士围攻无界新闻北京办公室》的文章,引发关注。适逢记者节刚过,记者权利再次得到重申,但侵害记者权利的事情,似乎从未间断。

    记者被打,早已不是新闻—— 陕西潼关国土局长组织围殴记者、上海女记者陶邢莹遭大连足协负责人殴打等。而“围堵新闻单位”,似乎也不是第一次发生,此前霸王集团就被指围堵每日经济新闻报社上海办公区,后多次辩解,一会儿称是个人行为,一会儿又称是拜访;如今,这又增加了新的案例—— 无界新闻北京办公室遭不明身份人士“围攻”。记者权益的逼仄,由此可见一斑。

    仔细审视这起事件的脉络,不难发现事情的整体构建。先是记者采写发布监督新闻,发挥自己的监督权;然后当事企业非常不满,继而便有不明人士“围堵”新闻单位讨说法。而事实上,因为监督新闻引发的争议,这些年已经发生过很多次。而如何处理这样的争议,各地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处理,这背后钱权当道者意图及已经对舆论监督进行的破坏,则是显而易见的。

    记得美国的开国元勋麦迪逊说过,“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置换在此事上便是,“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就不需要记者了。”但很遗憾,现实中仍然有许多问题,比如食品安全事故、非法集资事件等,每一次,媒体都冲在第一线,最终助推事情得到解决,让民众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一直以来,舆论监督的积极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小的错误,但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所言,“媒体不是中纪委、不是审计署、不是调查组,不能要求他们每句话都说得对。”这方面,1964年美国的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便是经典案例,那就是确保了记者的权利,美国最高法也就此确定了“实际恶意”,即除非相关方面能举证媒体是“恶意”的,不然,即便报道出现个别瑕疵,也不该被谴责。这样的基本原则,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置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审视,今天,卓达集团“围堵”无界新闻,若没有得到应有的追责,没有形成足够的震慑,那么肯定会出现下一家被“围堵”的新闻单位。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现实的合理推测。这就是说,对于围堵媒体的乱象,法律必须亮剑:对于被报道单位与新闻机构之间的是是非非,法律完全可以评判;而不明人士“围堵”新闻单位,便有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之嫌,若能论定,一定要追究始作俑者的刑事责任。而这,仅是对遭遇恐吓的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正义。

领导干部须多看主流媒体
围堵媒体若无解 围堵或将会无界
再揭桑兰的伤疤,有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