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行走的力量

——以重庆新闻界三次大型实地采访活动为例

● 姜春勇 《 新闻战线 》(

    从2013年开始,重庆主流媒体以“大主题、大策划、大融合、大传播”的理念,用“实地采访、行走新闻、讲好故事”的形式,接连推出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主动设置话题,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营造好氛围,推进了媒体融合发展,舆论引导能力得到增强,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大主题实地采访活动反响热烈

    2013年7月,“感知中国?穿越新丝路——渝新欧国际铁路媒体特别行动”(以下简称“渝新欧媒体行”)从始发站重庆出征。2011年开通的“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是重庆对外开放的创新之举。这条长1.1万公里,跨越6国的铁路实现了一次报关、一次查验、全线放行的便捷通关模式,大大降低了内陆地区货物通往欧洲的运输成本。重庆由此成为欧亚大陆桥的新起点。2013年9月采访活动结束时,恰逢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四国,提出共同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起国际舆论髙度关注。所以这是一次围绕国家新丝绸之路战略的重大主题采访,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和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媒体的31名记者历时46天,自驾国产车穿越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和德国6国,行程1.2万公里,沿途采访,向世界推介中国、传播重庆,宣传了新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

    2014年6月,重庆日报与重庆晨报联手推出“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路”大型实地采访活动。早在清初,为弥补战乱造成的四川人口不足,朝廷下诏鼓励外省民众到四川开荒垦殖。绵延100多年的湖广填四川运动迁徙人口数百万,重塑了巴渝文化的血脉。这是一次围绕要“记得住乡愁”而进行的“文化寻根”之旅,通过实地采访报道,重温先祖筚路蓝缕开拓奋进的故事和精神。9名记者历时半个月,行程4000多公里,跨越10多个市县,采访活动在湖北和重庆屡掀热潮,影响全国,并受到中宣部肯定,被誉为一次“以乡愁为基调,阐释百姓家国情怀的精彩主题宣传。”

    2015年6月,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逐梦他乡重庆人”系列报道在重庆日报、重庆晨报、重庆卫视、重庆广播、华龙网、“重庆微发布”新媒体同步推出。这是重庆主流媒体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落实中宣部关于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部署而策划的又一次主题报道。此次采访集中了重庆报业、重庆广电、华龙网等多家媒体的数十名记者,兵分多路奔赴海内外采访在外打拼的重庆人,反映他们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生幸福、家乡发展、国家富强而拼搏的逐梦故事。本次活动将持续两年,采访520人。目前已经刊播近百名人物故事,其中既有科学家、文艺名家、企业家,也有在各行业打拼的草根市民。精彩的故事、浓浓的乡情、奋斗的精神,引发受众强烈共鸣。

    四大抓手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

    通过三次大型实地行走类采访活动,我们体会到,传统主流媒体只要创新求变、主动出击、发挥原创内容的生产优势,以“大主题、大策划、大融合、大传播”为抓手,就能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中进一步做大做强主流舆论。

    议程设置能力是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面对新的媒体传播格局,要突出传统媒体善于做大主题大策划的优势,聚焦热点、制造话题,找到受众兴奋点,把关注度、话语权争回来。三大主题活动都是以宏大的主题为背景,切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内容,并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资源优势,采用长时间、立体化、大规模的兵团作战模式。

    “渝新欧媒体行” 是我国新闻界首次以自驾车队的方式横跨欧亚大陆,沿途对各国政要、企业家、普通市民进行的大型采访,参与媒体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报道规模之大,堪称空前。本次“渝新欧媒体行”,人民日报分两次做了长篇报道,新华社稿件被国内外50多家媒体选用,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等节目中播出报道18条,还专门制作了专题片。重庆各媒体刊发全媒体报道近1000篇(条),网络阅读量达上亿人次。沿线的德意志电视台、北威州电视台、南德意志报、哈萨克斯坦铁路通讯社、白俄罗斯铁路电视台等媒体专访了车队,刊登报道100余篇。华龙网开设了官方专题网页(包括旗下6大外语频道同时发布),有效扩大了受众覆盖面和对外影响力。

    “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路”是党报与都市报首次联手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全方位大规模报道,半个多月时间,推出全媒体报道130多篇,图片300多幅,网络阅读量1000多万人次,拨动了众多市民的乡愁心弦,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共鸣,中宣部阅评组对此予以肯定。

    “逐梦他乡重庆人”整合了重庆主流媒体全媒体资源,是对在海内外打拼的重庆人进行的持续时间最长,报道人物数量最多的一次大型人物励志报道。报道刊播后,众多重庆人在异地他乡追梦、筑梦、圆梦的精彩故事,在市民中和网络上引起热烈反响。

    将采访活动事件化以强化传播效果。实地采访活动本身也构成了新闻事件,这是三次大型实地采访的显著特点。

    “渝新欧媒体行”众多媒体记者自驾国产车跨越6国,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新闻性,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当地媒体的极大兴趣。当车队浩浩荡荡行进在各国道路上,不少热情的民众与车队并排行驶,甚至拿出手机拍照,伸出大拇指向车队致意。当车队停下来时,总有民众上前围观,有的还要求掀开引擎盖、打开车门认真考察,甚至要求试乘试驾。“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路”采访团队在湖北麻城等采访沿途受到当地党政领导和群众的欢迎,提供了各种采访便利。不少市民边关注每天的报道边提供各类采访线索,形成良好互动。“逐梦他乡重庆人”活动开展了“人气榜”投票活动,请市民选出最具人气的人物,目前已有30多万人次投票。参与采访的记者还出版了《开车去柏林》《君从何处来》报道作品集,两书的首发签售活动都受到市民追捧。

    用大型采访项目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以采编重点项目为抓手,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也是这三次大型采访的收获。三次采访活动都制定了详尽的全媒体报道方案,促使传统媒体更为主动地采用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手段,两微一端优先发布,传统媒体优化发布,推动了采编一体化进程。活动还把记者个人微博、微信纳入统一管理,以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视角报道,与各媒体的官方微博相互补充。通过高关注度的活动,各媒体和记者的微博粉丝量大增,实现了多赢、共赢。

    全媒体传播注重用户体验和互动,尤其是争取年轻用户的关注。鼓励记者在内容生产和表达时,突出功能性、服务性,轻松有趣,语言活泼。“渝新欧媒体行”反映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自驾途中的注意事项;“君从何处来”采访组及时响应受众的关注热点,不断调整采访计划,有效增强了报道的针对性;“逐梦他乡重庆人”更是提出了“全媒体寻访”的概念,用网友点题、网友投票的方式,让受众参与到内容制作中来,网友分享度很高。通过实践也提升了编辑记者的全媒体采编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全媒体手段进行采编发布,促进了观念的转变,逐步形成互联网思维。许多采编人员也深深体会到要坚持内容为王,在品质上突出专业权威的优势,树立了融合转型的信心。

    生动实践“走转改”,讲好中国故事。三次大型采访活动都突出了“实地行走”的特点,都是生动的“走转改”实践。不少记者感慨:“一次媒体行,胜读十年书。”

    “渝新欧媒体行”采访中,记者每天驾车数百公里,采访、写稿、编片、发稿、都必须当天完成,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记者为争取发稿时间,在颠簸的车上编辑电视片,撰写文字稿是常事。采访组数十天连续作战,克服作息时间无规律、网络通信条件差等困难,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发回了大量来自现场的鲜活报道,树立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形象。采访“湖广填四川移民路”的记者大都是80后、90后。他们深入乡村、农户追寻历史遗迹,为拍到一张好照片,为探寻一个难得的历史遗迹,在狭窄的山路上来回奔波,每天发稿近万字,极大地锻炼了自我。

    来自现场的第一手鲜活素材为讲好故事、出新闻精品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三次主题报道呈现出大主题小视角的特点,故事生动、细节丰富、文风清新。无论是“渝新欧”沿途的异国风情、“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之谜,还是“逐梦他乡重庆人”的传奇故事,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亲和力、感染力。“渝新欧媒体行”和“君从何处来”的报道也因此相继获得中国新闻奖,“逐梦他乡重庆人”报道入选2015年度全国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

    (作者系重庆日报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武艳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传播路径探析
行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