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媒体融合:纸媒如何取舍?

● 张立伟 《 新闻战线 》(

    《融合元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4)》一书的“主报告”分析问题:“融合发展入不敷出,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如果媒体一直不具备‘自我造血’功能,长期入不敷出,这种发展模式必然难以为继。”①

    中国试水媒体融合已有十多年的时间,欧美更早,1983年“融合”概念提出之前就在尝试,但“入不敷出”始终如影随形。本文认为,重要原因是“取舍”方向不对又力度不足。

    有得要有舍

    这是营销学公理——任何公司都不可能为所有消费者服务,任何媒体都要有所不为。里斯和特劳特将其表述为“有所牺牲法则”,要牺牲者有三:产品系列、目标市场和不断地变化。②我将其用于纸媒的舍弃。

    舍弃一:全媒体的媒介形态。“全媒体”风行一时,如果指媒介产品的多元传播,约定俗成,全就全吧;但如果被“全”误导,要实地建设哪怕相对“全”的新老媒介形态,就是自讨苦吃。只说6月底停刊的云南生活新报,其新浪微博有27万粉丝;报社还办有生活新报网,自我介绍要“做最好的新闻话题聚合网”,导航条有: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专题、数字新报、杂志、视频、图集、房说、医说;网站还有搜索框、二维码、手机新闻网等。

    从各种消息来源披露,该报近几年风雨飘摇,它的首要目标是生存,是在报业主战场上细分市场,列出竞争中的强者和弱者,集中兵力去抵御强者、挤压弱者。而资源总是有限的,关键环节集中,其他方面就必须节约。一是在次要媒介上使用最低限度的人力物力;二是从次要媒介转移力量,把做网站、维护27万粉丝的资源,分出一些给纸媒,哪怕增加2700个报纸订户,该报生存概率是否大些?你必须在某处强大而不是每个地方都弱。

    舍弃二:缺目标的受众覆盖。纸媒热衷多种媒介形态一起上,往往出于一个追求:提高受众覆盖率,这又是个误区。任何企业都要“选择”客户,是为“目标市场”;媒体也要选择最有能力提供服务的受众,是为“目标受众”。目标一旦确定,同时意味着,有些人不是“我”的受众。确定目标决定你如何分配资源,把主要资源用于满足目标;不能为目标受众创造价值的事物,要尽可能少分配资源。

    目标模糊,追求线上线下的大量受众,正是业绩不佳的原因。你将在过多部门之间分配资源,反而对真正重要的事项缺乏关注。如果你的竞争对手全神贯注于“目标”,他每次都会击败你,因他了解目标受众的需要,并集中资源满足其优先。而且,媒体还有特殊性,其产品就是传播,无时无刻不在塑造媒体形象。传统媒体运营的新媒体,经常卖萌撒娇。动不动来个“你造吗”“人艰不拆”“Duang”;以女性小编为主角发嗲调情;时不时来个“小鲜肉”“美女记者”评选;展示男女记者在在异常庄重的场合花痴状追星……这可能给新媒体增粉,但会损害传统媒体的公信力。③你试图提供“很傻很天真”和“客观公正”两种不一致的价值,塑造矛盾的媒体形象,你在担“名誉风险”!只会欠缺可信度而使受众迷惑,甚至伤害在目标受众中的声誉。

    舍弃三:新媒体的时尚新潮。新媒体时时刻刻都在迭代,追新你永远追不赢。经常见报道:A的展望、B的展望……不久又有报道:A的终结、B的终结……报人喜欢说:跟上变化,问题是变化也在不断变化,你怎么跟?人家唱衰网站,纸媒又去追微信。往一个方向蜂拥而上,很快拥挤不堪。据陈彤8月初在中原新媒体峰会上披露,微信自媒体号有一千万,日子过得好的只有2%。其实,网站是集合多种传播形式于一体的复合型媒介,它成本低、容量大、搜索方便,纸媒对网站建设投入不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何必都去从头再来?幸好也有不追风的,2014年,南方报业集团举集团之力做大做强南方网,新闻晨报与腾讯合资打造大申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未免盲目乐观,“有得要有舍”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推之百世而不惑的生活常识。

    “印刷优先”的融合

    现在要问:这常识为何被遮蔽了?其实,线下纸媒都会取舍,没有谁追求办“全”报刊系列,缺目标的读者覆盖,追逐每一个时尚变化;怎么到了线上——反而上阵厮杀,忘了枪法?

    根源在全球纸媒有深层焦虑,担心自己要死,上网才能得救;魂牵梦绕,欲抓住每一个线上机会。有这“流行的情绪”,才滋养“流行的理论”——“数字优先、印刷置后”。论取舍,必须剖析这焦虑,因取舍基于优先,而优先排序又必须基于事实,不是胡乱抽出的个别事实,而是从总体、从联系中把握的事实。关键事实是:纸媒的读者究竟在哪里?

    先看美国,报纸下滑,但读者仍以纸质阅读为主。据皮尤研究中心《美国新闻媒体报告(2015)》引用尼尔森?斯卡伯勒公司的研究:56%的人只读纸质报,11%的人既读纸质报又电脑看报,11%的人同时使用“纸质、电脑、移动设备”读报。一句话,78%的人都读纸质报,仅有5%的人只在移动设备上读报。④

    这数据同我们的感受不合啊!身边的人玩手机就不读报,停刊一张报纸就有人感叹:“当报纸要死了……”,一些报人也在朋友圈刷屏点赞,把自己变成热情接纳胡言乱语或纯粹噪音的容器。从身边人、身边报纸推论,这犯了基本统计错误:小样本夸大。即使对统计学一无所知的人也听说过“大数法则”,我们应该相信大样本;从少量样本“过度推断”,将偏离理性层次。明乎此,再看个大样本。包括来自70多个国家的数据,世界报纸和新闻出版商协会2015年6月公布的年度调查《世界报业趋势》:2014年全球报纸印刷版发行量比前一年增长6.4%,5年增长16.5%。全世界约27亿人读印刷版报纸,还有超过7.7亿人通过数字平台读报。⑤但这适合中国吗?我也查了大样本,中国老年人读报,年轻人也读报,2012年,90后大学生的纸质报纸阅读,高于电子阅读20%。⑥

    小样本夸大有个特征,在想象世界中过早下结论比在现实中更有把握。典型就是预言报纸哪年哪月死,它常用这样的表述:“据此推测……”“趋势是……”“必然是……”到哪年哪月,你必然找不到推测者,他把预言实现定在自己身后……定在身前就好检验了。再看个与调查“读者”稍为不同的调查“国民”。《朝日新闻》2000年进行日本国民意识调查:10年后,你预计将用哪种媒体来获得新闻?愿意读报的只占16%,据此推测:报纸将被网络打败。⑦可惜10年犯了算命大忌:时间太短,逮它没跑。2013年,读卖新闻社进行有关报纸的全国性舆论调查:约86%的日本民众信赖报纸的报道,认为报纸在今后必不可少;高达89%的民众希望自己的孩子养成读报的好习惯!⑧网络狂飙突进10多年,看好报纸的民众反而从16%上升到86%。小样本不可靠啊!据此推论更不可靠。而大样本之“大”,不仅看一时,更要看长时段、看变化。

    读者多在纸上,民众看好报纸,媒体融合的取舍,只能以这确凿事实为依据——“印刷优先”——服务好、巩固好自己的核心用户。与此相关,纸媒的盈利支柱也在纸上,这也可用全球事实回答。核心用户在纸上,盈利支柱在纸上,你反而要“数字优先”?新媒只是做,不管好做不好做;纸媒只是不做,不知会做不会做?新媒没做好,纸媒又荒芜了。取舍方向错误,这是纸媒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以新融旧”的陷阱

    有种说法,媒体融合只能“以新融旧”,以网络为主体来融合,一些纸媒人也信奉。其实这说法早有前身,就是“数字优先”,但是,后者实践近10年,全球都不成功,哪怕你举出一家、只要一家成功也好,奈何一家也无!还是个“入不敷出”,还是个“盈利模式不清晰”……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后无灾;以新融旧,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灾在新老媒体的盈利模式很清晰,纸媒在网上却分不到多少羹。环视全球,所有媒体都用两种基本模式盈利:或靠广告,媒介内容吸引大量用户,多得足以让广告商掏钱,如传统媒体的广播,如新媒体的搜索引擎、门户网站……或靠付费,媒介内容吸引的用户可能不多,但用户认为内容价值超过价格而愿意掏钱,如书籍,如新媒体苹果商店的付费应用——纸媒的“两次售卖”,只是结合了这两种模式。真相捅破,盈利模式朗若白昼,反而看清了纸媒的网上生存广告少、收费难。

    广告少:用户数量不敌网媒。纸媒往往夸耀自己有多少网上用户,几十万、几百万,上到千万已是凤毛麟角,但新媒体的用户动辄千万或上亿。据搜狐新闻客户端在“百度百科”上的自我介绍,截止2014年1月,装机量2亿,活跃用户超过7000万,手机搜狐网日均UV(访问某个站点或点击某条新闻的不同IP地址的人数)高达7500万,总PV(页面浏览量或点击量)14亿。

    说起网上用户,纸媒往往计算比纸质读者增加多少,其实这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异类不比。墨子举例:木与夜孰长?智与粟孰多?那是瞎比。比必同类,纸与纸比,网与网比。《纽约时报》2008年就优先发展网络业务,经常看它在数字化转型中“又迈出了新步伐”,却又反复亏损和裁员。为什么?2015年8月15日,我用alexa.com查询,纽约时报网站(nytimes.com)的全球流量排名,为113;再查Google.com,为1!网与网比,同类广告相比(即不算新媒体自己开发的,如谷歌的“关键词广告”,那是纸媒网站无法用的),只算同类广告收入,时报网站就没法与谷歌比!再看时报网站的美国流量排名,为31,时报是美国报纸的老大,网上就排到老三十一。老九才不能走,老三十一广告商不在乎!

    收费难:免费信息汪洋包围。不能靠广告盈利,那就向用户收费吧,也不行!《纽约时报》付费用户过百万,但网上收入仍不能弥补纸上亏空。时报的网上收费已较贵,绝大多数纸媒网上收费极为低廉。我点开《人物》的微信公号,其文末说明:用微博账号登录成为《人物》会员,“1月仅5元,按年更有优惠。”再看此文,已达到10万+的阅读量,点赞也有1千多,网上每月5元还要优惠,真让人心寒如冰!网上收费难,是因为有免费信息的汪洋大海。用户对免费品预期低又耐心高,原本不想要的,免费就变得吸引人;哪怕免费是收费较弱的替代品,用户也愿用免费的。

    又要回到大样本,已经有好多年、好多次、好多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调查:网民不愿为网上新闻付费。它经常被解读为网上只能免费,免费你又达不到网媒的大流量,广告又少,扁担挑缸钵——两头都滑脱,进而解读就是报纸必死。可惜这又犯了逻辑错误:异类不比!纸媒在网上广告少、收费难,是电子报纸活不成,跟纸质报有什么关系?要解读,也是“数字优先”的转型是死路,“以新融旧”的融合是陷阱。

    以新融旧、数字优先,总想让纸媒到网上生存,这就像逆流游泳,不管你如何挣扎,激流都把你往后冲;但你突然决定掉过头来呢?温风如酒,顺流而下。这“流”,是受众早就存在的消费习惯,“从头”培养他为网上信息付费多难,你想改变受众心智?而他“本来”就习惯为纸质版付费,怎么不顺势而为——提醒、保护、强化、深化其既有认知?读者也是异类不比的,纸质版愿付费,电子版就不愿。广告商也是异类不比的,他知道纸质读者与网上用户,在传播质量、媒体忠诚、广告影响方面不同类,不能做简单的数量比较,因而才在纸与网之间分配广告预算。所有这一切,都决定必须保卫纸质版,媒体融合只能“印刷优先”地融合、“以旧融新”地融合。

    要彻底否定以新融旧么?否!“陷阱”是对纸媒而言,新媒体就该以新融旧。媒体融合不是从“白板”开始,它总有主体,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前提条件,总是“以我为主”地融合。我告诉新媒体同仁:你们需要更多的合作伙伴而不是更多的竞争对手。纸媒“印刷优先”地融合,广电“广电优先”地融合,传统媒体百花争艳,新媒体的合作伙伴或网上用户才多。你别把“以新融旧”鼓吹为适合“一切”媒体的万能路径,假如传统媒体全都以新融旧,全都转型为新媒体,你线上的地盘就太挤了,杀成血腥红海,每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融合,报刊“印刷优先”,广电“广电优先”,新媒体“网络优先”,各类媒体的边界,不是被新技术泯灭,而是经过新技术“淬火”;融合的过程,就是经“跨界”而再次“划定”边界的过程。媒体融合尘埃落定,我们还是会“读”报、“看”电视、“听”广播;无法想象,所有媒体合成一个巨无霸的融合媒体,玫瑰花和紫罗兰和东北酸菜、长沙臭豆腐散发混合的芳香,以至有这样的对话:我在读融合媒体电屏,你呢?我在看融合媒体电屏,她听融合媒体电屏睡着了……这很愚蠢,也很危险。

    O2O引网民回纸

    O2O即Online To Offline,通过线上把销售机会带到线下。它来自美国电商,引进中国也大热。其依据是消费者在线上花钱不多,因而线上必须引向线下——O2O。与本文有关的是:线上根本不能取代线下!连电商都要在线下找机会,纸媒印刷优先地融合,正该O2O——引导网民回到纸上。前面美国调查是“报纸消费者”56%只读纸质报,如果整体萎缩,哪怕上升到65%,绝对量还是可能减少。现在要做大绝对量,让网民——特别是其中的非报纸消费者,从阅读、发行、广告、活动4条途径回纸。

    阅读回纸。《新闻记者》微信公号,有该刊部分论文的摘录,文末注明:本文系某文的片断,全文仅见《新闻记者》杂志某年某期。该杂志的网站,往往选择几篇前几期纸质杂志的论文上网。其新浪法人微博声明:“《新闻记者》杂志纸质版是第一时间获取本刊完整内容的唯一渠道!”——纸质版是:第一时间、完整内容、唯一渠道;网上内容:或者残缺(片断)、或者拖延(晚几期)。

    这一举砸破了香火缭绕的两个偶像:第一:网快纸慢——你拖延一些内容推迟上网,不就“纸快网慢”了?第二:免费大餐——你残缺一些内容片断上网,免费片断成开胃菜,胃口大开,正好线下购买。偶像一破,放手用新媒,尤其是移动新媒体,让其“随时随地随身”成为吸引网民回纸的广告、样品、小食……金华晚报有拳头产品“新闻追踪”,读者从所有新媒体上,只能读到大概,要读“全”——只有纸质版。又在网站上开舆论监督专栏:胜平接待室,接收网上投诉;报纸上也有同样栏目,刊发投诉案例和回应。我们搞了多年的“报网互动”,如你那互动没有目标,只是一时热闹的空激动;人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报纸重新夺回用户”!⑨ 目标既定,老式的“饥饿营销”(残缺或拖延)与新潮的“用户参与产品开发”(互动),都借助新媒体玩出新花样。

    发行回纸。O2O成为商业模式,是移动支付已经成熟。我论述过发行回纸的3个基本环节:碎片沟通、移动支付、取报方便。在多种新媒体上放内容碎片,激起用户购买欲望,旁有移动支付工具方便即刻购买,以及实地取走报刊的便利,会引导一批受众重回纸媒。⑩ 

    现在补充,读报、买报往往非一人。读报人是“最终使用者”,买报人是“购买决策者”。中老年时报组成宣讲团,深入天津10所高校举办大型公益活动:“感恩大行动——孝感天地 报答父母”,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青年学子主动参与,并意识到要从精神上关心父母,把为父母订一份报作为尽孝的独特礼物。现在确实有些年轻人不读报——不当读报人,就当买报人吧。不读报的年轻人,想必会用“支付宝”吧?孝感天地,点亮支付宝,比立地成佛还简单。举一反三,父母、祖父母也可给儿孙订报,前面日本调查,不是有89%的民众希望孩子读报吗?真的假的?我书读得少,你可别骗我——刷卡吧!移动支付,泯灭了时空距离,正好抓住一些关键节点促销:让政府给居民订报(好多社区报即如此);企业给消费者订报(以发行换广告),学校给学生订报(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或支持设立“中国读书日”,全校订书报刊——让学生热爱纸媒。那哪家发行或公关公司来策划一下?)……

    广告回纸。“粉丝营销”已为众多商家看重,纸媒办新媒体,不必笼统追求粉丝数量,要追求垂直行业的粉丝精准度。“从广告商的需求来定位读者,从读者需求来定位传播内容”,这是都市报经营专刊的思路。用此思路,把有些新媒体当“钱包”办:根据广告商需求,定位垂直化、行业化、本土集中、圈子化互动的新媒体;再根据特定圈子(餐饮、超市、美容、休闲、旅游、汽车等)的粉丝需求,定位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形成信息、情感、交往、交换的O2O闭环。以“垂直粉丝”的营销资源和推广渠道与广告商谈判,让其在纸媒的广告投放,因O2O闭环而如虎添翼。

    活动回纸。马云说O2O是伪命题,还有人说O2O是骗局、是烧钱坑,分析BAT的O2O布局必败,重要原因是互联网企业做线下有极高的门槛,线下恰恰是新媒体的短板。人的毒药,我的良药。纸媒的优势在线下,就该不顾流言抓牢O2O。

    2015年1月22日,厦门日报微信公号头条推送“关爱环卫工 微信加油赞——厦门日报融媒体大型公益行动”。图文并茂报道环卫工的辛勤,呼吁读者为其点赞。读者每点击阅读微信一次,爱心企业就往“2015环卫工人感谢基金”捐赠价值一元的物资,点赞一次则捐赠10元物资。倡议发出后,广大市民踊跃响应,短短10天,筹集到价值21万元的爱心物资。1月31日,厦门日报与思明区委宣传部举行捐赠仪式,将价值21万元的大米、食油、围巾、手套、保暖壶等,捐给思明区的3000名环卫工人。注意这活动,有区委宣传部、有环卫工基金、有爱心企业还有捐赠仪式,这些线下工作,对互联网企业是较高的门槛。报社就容易多了,它深耕当地几十年,与党政部门、企事业早有线下多方联系,只要策划、组织好活动,各家迅即“回纸”,更别说活动对社区居民回纸(阅读、发行、广告)的后续效应。

    以上途径回纸,就是媒体融合的“取”;本文开头论3种“舍”,中间分析取舍的依据。如此取舍是要解决4个问题:

    第一,新老媒体两张皮合一。两张皮无融合之实,是入不敷出的根本原因。纸媒下滑时尤其危险:纸媒大减收入,新媒大增支出,这种发展模式必然自己搞垮自己。两张皮合一,必须明确其实质:纸媒发展新媒体,就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巩固壮大纸媒的内容舆论阵地、产业经营阵地、社会活动阵地,支撑纸媒持续健康地发展——这就是融合之“实”。

    第二,融合的当下盈利模式。强调“当下”,不是讲一个未来故事,把承诺的泡泡越吹越大;这里就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吧!纸媒收入下跌,但很多仍在盈利,这就是当下。当下新媒体盈利难,只有靠纸媒——如果纸媒没盈利,那也不能靠媒体融合解决,药不对症,药反成病;本文的前提是纸媒能用传统模式盈利,以此供养新媒体。但是,不能两张皮要靠制度保证,新媒体要有新的管理方式、新的绩效目标。除经营业务外,新媒体不盈利、哪怕将来不盈利也没关系,关键考核它如何引导网民回纸。这样,媒体融合不仅当下盈利,还有未来利润的源源活水。

    第三,淘汰新媒体过剩产能。与以上“开源”相对,这是“节流”。纸媒舍弃方向不对:数字优先;又力度不足:争抢几乎“每个”数字化机会,新媒体重复建设严重,内容同质化竞争惨烈,一句话:产能过剩。甚至,从网站到博客到微博到微信,是一种产能过剩跟随另一种,新泡沫掩盖旧泡沫。淘汰过剩产能,就可节省大笔成本。明确印刷优先,每种报纸:日报、晚报、都市报……乃至每张报纸,还要确定自己的优先,其融合取舍、淘汰过剩产能都有其特殊性,由此媒体越来越差异化、多元化。

    第四,不败再探索其他融合。2012年迄今,中国报刊已进入连续下跌的第四个年头。纸媒的当务之急不是高速发展、四面出击、爆米花一样增长;而是活着——有尊严地活下去。回顾孙子的智慧:“立于不败之地”,这不是“胜-败”的机械两分,而是“胜利-失败-不胜不败”的辩证三分。在孙子看来,比胜利更值得追求的,是不败!胜利有赖于很多条件,不败,只靠自己的深谋远虑和内政外交即可;不败,也就排除了对手胜利的可能性。印刷优先,巩固和发展核心业务和核心用户,就是纸媒的不败之地。引网民回纸,因而成为融合的重要路径之一;当然不是唯一路径,但却是固本培元的根本举措;巩固根据地,你才有资本去探索其他的融合路径。

    (作者系四川省社科院新闻所二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冷  梅

    注释:

    ①人民日报社编:《融合元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4)》,第42页,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

    ②阿尔?里斯、杰克?特劳特:《22条商规——违背这些法则你将自冒风险》,第90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③陈国权:《传统媒体应有“传播定力”》,《中国报业》2015年4月(上)。

    ④任琦:《皮尤研究中心〈美国新闻媒体报告(2015)〉评析》,《中国记者》2015年第6期。

    ⑤刘滢:《全球报纸发行收入首次超过报纸广告收入》,《中国记者》2015年第7期。

    ⑥张立伟:《报纸先止血 再复苏——四论撤掉电子版拯救纸媒》,《中国记者》2015年第6期。

    ⑦中马清福:《报业的活路》,第85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⑧曹冰:《日本人对“报纸信赖度”达86% 较去年有所上升》,人民网-日本频道,2013年10月11日。

    ⑨童飚、范贞洪:《〈金华晚报〉:地方报纸重新夺回用户的尝试》,《中国记者》2014年第6期。

    ⑩张立伟:《纸媒逆势增长五大战略(上篇)》,《新闻战线》2014年第5期。

    张玲:《只要做得对,就能行得远——〈中老年时报〉的精品化之路》,《新闻战线》2014年第6期。

    李泉佃:《给正能量插上翅膀——厦门日报社融媒体舆论引导的实践》,《新闻战线》2015年第5期。

媒体融合:纸媒如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