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时代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模式探究

——以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方案为例

● 孙 江 《 新闻战线 》(

    2014年,互联网与移动增值市场的份额一举超过传统媒体市场份额总和①,传媒行业格局出现跨时代嬗变。媒介融合引发的对从业者素质和能力需求的新变化和高标准促使新闻传播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培养厚基础、重创新、强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开始,新闻与传播硕士招生的规模不断壮大,并呈现人数逐年增加、培养方向多样化的趋势。各学校的方向设置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按照新闻传播传统的专业划分开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等方向;二是结合资源优势或专业优势开设特色鲜明、专业性强的分支方向,例如西北政法大学的法制新闻方向、中山大学的财经新闻方向等;三是符合当下传媒行业发展规律的专业方向包括全媒体方向、新媒体方向、文化创意方向等;四是以区域为依托结合地方发展需求与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相关方向等。除此之外,有些学校不分方向,而是采取实验室工作坊、项目教学等更为灵活的授课方式。

    当前,新闻与传播硕士着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目标更加明确。同时,协同创新的理念,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也逐步应用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新闻传播教育的“双轨制”对于切实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媒介融合环境带来的诸多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闻传播专业学位建设起步较晚,存在专硕与学硕在课程设置、授课方法、考查方式等方面界限不是特别清晰;实验室升级和维护缺少充足的资金、设备;实践课教师仍然有较大缺口等现实问题。

    一、三位一体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西北政法大学的新闻专业创办于1958年,复办于1999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目前,新闻传播学院已建成包含广电实验室、编辑出版实验室、3D与新媒体实验室、录播实验室、广播实验室等在内的“跨媒体协同创作实践基地”。依托学校法学教育的优质资源,形成了“法”“新”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确立了“新闻专业教育——人才素质教育——法制新闻特色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法新结合”“校媒合作”与“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我们注重与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上的合作,搭建了稳定的“双师”教学队伍。将课堂学习、课后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一系列环节贯通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三个课堂”联动机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实践活动,强化对学生专业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学院有“一报两刊”和新闻之家、闻新周报等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政法播报》电视栏目、《西法大声音档案》等广播栏目、西法大文创基地、书香影院线等一系列实践、创新、创业项目已成为学生提升能力的有效渠道。“主持人大赛”“校园影视文化节”“新闻摄影大赛”“版面设计大赛”“DV短片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创作的展示平台,特别是主持人大赛已经发展成为全省高校参与的品牌项目,也成为各广播电台、电视台选拔人才的平台。这些项目的落实加强了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联系,也为学院带来了一些可喜的改变,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明显提高,双方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学生的项目意识、市场意识增强,学院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活力。

    今年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次招收新闻与传播硕士。结合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按照“通晓新闻、熟悉法律、注重素养”的人才培养定位,我们在培养方案设置中进行了三点创新:第一,强化案例教学,实践导师进课堂、案例课程比例达到开设课程的近50%;第二,强化媒介融合思维,将媒介融合理念、技术手段融入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培养作用;第三,强化“法”“新”结合特色,将法理学专题研究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同时,将为学生配备法学导师,实行“三导师制”。

    二、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注重新闻传播学与法学及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突出法制新闻的办学特色,提高学生运用综合学科知识解决全媒体新闻传播业务问题的能力,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与实践相融合、将新闻业务与媒介经营相融合。面对复杂的媒体发展环境,应秉持开放性原则、多元性原则,从教学方法的改善、实践环节的重构、办学特色的建设等方面优化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培养模式,落实创新点,着力培养业务能力精良、作风素质过硬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制新闻传播人才。

    (一)优化教学方法

    1.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配合完整的课程体系,实行以新闻传播理论课程教学为主,兼有案例研讨、专题讲座、模拟演练、现场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打破了知识从老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对于新闻传播学理论返回到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案例教学强调讨论和参与感,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分析、决策、领导能力。案例库作为开展案例教学的支撑,具有“促进科研、教学与媒介实践的结合”、“促使教师与学生更紧密合作”的作用②;专题讲座主题密切联系行业领域内的前沿问题,提升学生的行业敏感度;模拟演练、现场教学等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感受新闻职业的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新闻传播业务能力和政治素养。

    2.校外导师引进与任课教师挂职结合

    资深的专业人士不仅作为“校外导师”指导学生论文、实习、就业,也在学校开设前沿类、讲座类课程,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制定。同时,密切学院同兄弟院校、企业、政府机构的联系,选派任课教师进行挂职锻炼,时刻保持敏感度。

    3.个性培养与项目交流结合

    从入学开始即将就业教育、创业教育融入培养,并对不同种类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所需的技能进行说明,以便学生合理安排课程选择及实习方向,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培养情况、兴趣爱好、就业目标及时给出培养建议,并形成毕业生反馈机制。将慕课作为教学、特别是技术课程方面的重要补充,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将学术交流列为学生开阔眼界的重要渠道。因为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周期较短,倾向于以短期项目、联合课题或假期班的形式同兄弟院校、国内外相关院校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二)发挥实验室的实践平台作用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要求专业硕士必须进行一个学期的传媒或司法实习,并得到实务部门的实习鉴定与评价,实习成绩不合格者将不授予硕士学位。而在较短的学制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效用。

    1.教育发展平台

    以实验室为依托形成媒介调查分析的学术研究中心,承担相关研究课题;以实验室为依托打造必修实践课,按照培养方向将课程分组,学生在至少完成一组完整课程的基础上可以跨组选课。每组实验课配备专门导师组,按照产品或节目全制作流程的方式进行授课和指导,保持学生学习的连贯性,提升动手能力。

    2.项目整合平台 

    以实验室为中心整合学校的媒介资源,进一步开放实验室,制订实验室使用预约制度和创新实践项目申报制度,在充分保障教学进行的条件下将实验室的资源有效利用,通过不同知识背景教师、学生间的交流激发创造力;以实验室各学生实践项目为基础打造媒介合作平台,实验室作为横向课题、内容资源的统筹管理中心。

    3.创业孵化平台 

    在实验室中设立工作室,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承接校内外项目,选择年级较高、技术扎实的学生按照项目组织团队,全面提升学生专业实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合作共事、社会活动、市场分析、解决为题的能力,与市场无缝对接,为其开辟自己的事业做好准备。

    4.技术交流平台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目前已有学校设立数据新闻培养方向,而国外的部分新闻学院早已将编程列入新闻传播课程,HTML5、CSS3和Javascript为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所掌握。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与技术浪潮密不可分,实验室应成为技术公开课、技术研究小组的交流平台,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

    5.校内实训基地平台

    专业硕士在两年内面临学习、实习、就业等多个不同层次的任务,需要迅速掌握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我们开创性地建设了校园实训基地,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合作共建。专业硕士从入学起就能选择进入实训基地中的各种栏目组,参与策划、制作、推广等环节,切实提高实践能力,体验工作环境。目前,新闻传播学院已经与国家统计局中国信息服务中心签约共建《中国民情?政法舆情》编辑部,利用编辑出版实验室成立政法舆情编辑部;借助学院演播室与大公网大公电视共建新闻播报栏目;利用广播实验室为学校广播站和政法电台FM76.5兆赫录制音频节目;同时,为了配合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还将与西安广播电视台在雁塔校区联合成立全媒体创新创作实践基地,结合高端传媒人才的培养,利用现有的演播室、现代传播实验室,联合开设“警法时空”和“西安声音档案”等,将栏目制作部建到校园,专业硕士研究生根据兴趣方向成为这些栏目或项目的成员,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彰显“法新结合”的专业特点

    1.实行“三导师制”

    学院为学生配置一名传媒理论专职导师,一名传媒实务导师和一名法学导师。导师负责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帮助学生选择确定研究课题、制订学习计划、指导专业实践。其中法学导师由法学教师或政法实务专家担任,负责研究生法治素养的熏陶和培养,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对学科建设、教材编写提供专业意见。

    2.法律思维训练

    法治新闻教育也不单是培养具备法律知识的新闻人才,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将具有思辨性、公正性的法律精神和有担当的社会情怀,融入到学生对于其他社会科学的学习和对世界的观察分析中去。西北政法新闻传播学院已将法律基础课与法制新闻专题课共同列入培养方案,而法律思维模式上的训练不仅需要理论课程的支持,也要靠素质教育、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相关实习经历来培养。

    三、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模式的思考

    当前,虽然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培养实践在不断开展,但起步较晚的专业学位在学科建设方面还需不断探索。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将集中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如何进一步突出专业硕士的培养特色。在较短的学制之内,平衡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精准的专业知识,平衡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

    第二,如何建设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教学成果的评估、实验室的管理、案例库的建设都需要机制的支持。据其他院校的建设经验,单是案例库建设方面就需要包括确立领导机制、设置案例库结构、与媒体合作、确立了案例编写标准、出版配套教材等多方面的工作。

    第三,如何在案例库、实验室、项目组建设方面进一步拓展交流合作的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设备和教学平台的利用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可能性。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冷  梅

    注释:

    ①崔保国主编:《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5月版。

    ②蔡雯:《论新闻传播的案例教学——兼谈案例库建设对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意义》,《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2期。

大数据时代的新闻报道
舆情场域变迁下社会治理的机遇与挑战
新时代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模式探究
从“双微”看政府宣传工作的路径与创新
抗战时期共产党的新闻实践及启示
新媒体时代广播内容创新策略研究
新媒体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
文学副刊需要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