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论新闻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 阳小勇 《 新闻战线 》(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前媒介环境下,新闻舆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大众媒体的新闻评论外,还有微博话题排行榜、微信公众号、社交论坛讨论区等,这些新媒体平台也成为新闻舆论汇聚的重要载体。新闻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新时期新闻舆论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新闻舆论是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信息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导向,它以反映和引导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目的,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现形式。

    新闻舆论的主要特征

    新闻舆论除具有倾向性和阶级性等社会舆论共性特征之外,随着媒介环境的嬗变,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个性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权威性。总体而言,生产新闻舆论的机构仍主要是政府部门及在政府主导下的行业协会主管主办的报刊及广电、网络媒体。因为有较强的政府背景,我国的新闻舆论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代表了主流意识形态。

    可控性。区别于其他社会舆论发起人不特定、传播范围和影响范围不可控或较难控制等特点,新闻舆论传播的范围和预期效果可以控制。尤其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网络与新媒体平台使互动、共享更易实现,新闻舆论的效果可随时监控和掌握。

    影响的广泛性。相比于其他社会舆论,新闻舆论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实效性更强。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后,信息的发酵和意见汇聚环节变少、效率更高,新闻舆论形成和对社会构成影响的时效性更强。一条新闻舆论可以当天就在各大门户网站、新媒体平台上得到广泛关注,并通过不同意见领袖的传播产生更大影响。

    新闻舆论的形成过程

    虽然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媒介环境产生了深刻的改变,但总体而言,一条新闻舆论的形成仍有固定规律,具体到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这一点看,主要通过以下3个环节实现:

    选题把关。新闻工作者在选择新闻选题时,运用“把关人”手段,一方面抑制不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因素,如低俗主题、负面情绪等;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中弥漫的负面论调,选择予以坚决驳斥的主题。但也不排除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刻意营造低俗氛围博取关注。

    突出内容。新闻工作者利用议程设置,在版面设置、安排节目顺序时,突出精心选择的主题,特别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等大学生偏好、拥有海量信息的媒介载体中,需要通过置顶、精华、设置话题榜并广泛扩散等方式,引起大学生群体关注,提高新闻舆论的影响面。

    扩散舆论。新闻媒体通过突出精心选择过的内容,造成了舆论的形成和初步扩散,但并不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构成直接影响。此时,新闻媒体一方面引导两级传播,将舆论向领域权威、专家教授、知名网民等意见领袖传递,通过他们影响大学生;另一方面,通过利用自身强大的社会控制力,制造“沉默的螺旋”,影响大多数“沉默”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新闻舆论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关系

    在当前媒介环境下,大学生媒介接触面扩大,作为青年阶层的核心群体,价值主体也更加自我化,新闻舆论与之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影响与被影响关系。一方面,在接受新闻舆论影响的同时,由于已预设了社会价值,大学生会发挥“使用与满足”的主动性,对自身所需要的、符合自身兴趣的信息予以采纳,对其他信息则采取忽视的态度;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新闻舆论宣教色彩依旧浓厚,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利用自媒体传播观念、形成舆论,新闻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在下降。

    但总体来看,新闻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新闻舆论的正面影响

    反映社会价值。新闻舆论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影响首要体现在反映社会价值上。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新闻舆论对大学生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使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有系统的认知。

    营造社会认同。以《新闻1+1》《一虎一席谈》《中国青年报》时事评论等受大学生欢迎的大众媒介评论栏目为例,它们利用有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事件,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新闻调查与时事评论中,以专业素质形成强大说服力和影响力,促成大学生与社会大众形成共同价值观。这种共同价值观为大学生增强社会归属感,提高社会认知,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

    引导社会进步。相比社会大众,新闻工作者更了解社会前沿、更早触及社会变化趋势。因此,利用从事新闻工作的专业素质和社会资源,新闻舆论有责任引导进步的思维方法和意识形态,如开放、多元的文化观,包容、和谐的民族观,合作、共赢的交往观。

    守望社会环境。新闻舆论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还体现在履行对社会纠错纠偏等职责上,即运用舆论监督对社会的不良倾向进行遏制、对丑恶现象进行鞭挞,在对这些现象的声讨中,重申主流意识形态,明确社会规则,使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维持在社会的主流轨道内。

    新闻舆论的负面影响

    新闻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也存在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新闻工作者的主观倾向影响价值判断。由于新闻舆论的强大社会影响力,新闻工作者的主观倾向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会更加明显。当主观倾向受到自身认知水平制约时,如新闻炒作,会模糊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负面影响。

    强大社会控制力造成价值取向的单一化。传播学者斯坦利?巴兰等认为,新闻舆论“创造了一个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未必准确,却轻而易举地变成了现实,并基于这样的现实对我们日常生活做出判断。”这一被称为媒介涵化的功能,在营造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易造成大学生思想上的一元化。群体成员一旦普遍接受新闻舆论传递的意识形态,将较少有独立价值判断,导致了大学生在思想上的同一性趋向。

    媒介融合背景下提高新闻舆论影响力

    网络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群体接受各种新闻、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在新闻舆论对大学生影响力下降的现实面前,新闻媒体应利用媒介融合的趋势,加强舆论导向。

    巧用互联网思维提高舆论传播效果

    观点能否使大学生接受,是新闻舆论能否产生影响力的关键。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新闻媒体首先应正视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群体思维形式的改变。对普遍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新闻舆论只有体现出多元、互动、平等的网络精神,才能起到效果。

    其次,话题能否激发兴趣,也是提升新闻舆论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只有深入大学生群体中,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处境和互联网思维下的所思所想所好,才能引发大学生兴趣,并通过议程设置和舆论扩散实现舆论引导。

    除此之外,新闻舆论的形式也应巧用互联网思维,语言风格上减少说教色彩,增加对话语气,语句形式上体现符号的生动性、多样性和简洁性,逻辑结构上整体简洁、层次分明、节奏明快,使新闻舆论的形式简洁明了、可读性强、夺人眼球。 

    利用大学生媒介接触偏向传播正面舆论

    媒介融合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媒介平台的互联互通,针对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偏向,传统媒体尤需如此。一方面,要注重自有媒介平台的扩展与整合,如扩展微博、微信等发布平台,将之与大众传媒整合发布并互动扩散舆论;另一方面,要注重与门户网站等新媒体平台的合作,主动利用话题榜等渠道,共享新闻舆论信息,与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优势互补、相互融合。

    本文系海南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qtky201416)课题成果

    (作者单位: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易  方

    参考文献

    ①曾盛聪:《新闻舆论导向与社会价值取向》,《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1期。

    ②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记者素质对体育新闻的影响
高校新媒体的使用与创新
论新闻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