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地方媒体创新教育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 陈 敏 《 新闻战线 》(

    随着教育地位的不断提升,教育报道越来越引起媒体与受众的重视。由于教育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教育工作者理念趋于多元,僵化的教育新闻报道模式已不适应新的需求。要改变教育报道的现状,关键还在于四大环节的创新:创新教育报道的理念、视角、内容、形式。

    创新报道理念,彰显媒体责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与教育新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教育新闻随之成为各大媒体竞争的焦点之一。有个别记者为了吸引眼球,忽视了作为媒体人的社会责任,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

    一是炒作新闻,以偏概全。

    《小学生惧怕老师虐待,集体跳楼自杀》《铅笔牙签扎大腿 幼儿园女教师虐待20余儿童》……只要上网随便一搜,就能搜到大量关于师德败坏、虐待学生、乱收红包等报道,这些新闻确实一经报道就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吸引众多眼球。但是,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尽心尽职的,对个别不良教师的炒作报道,让公众误认为所有教师都是这样的,形成群体性伤害,败坏教师形象,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二是助推应试教育,有悖素质教育发展总趋势。

    素质教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在现实生活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在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不同学段间,还很不平衡。片面追求升学率、择校风盛行、学校生源大战、高分复读加剧、升学竞争下移、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素质教育该怎么走?能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改革环境?媒体的舆论引导和支持至关重要。

    但在现实中,有不少媒体不惜全力炒作高考状元、中考状元,状元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看什么书、有些什么爱好,仿佛考了个状元,他(她)身上的点点滴滴都成了中、高考的“葵花宝典”。个别媒体俨然还成了学校评判员,居然不惜篇幅,对宁波最热门的各小学考进4所“名校”的人数进行排名,并称这些学生是“牛娃”,有失德范。

    如何树立大局意识?如何把握对教育报道的尺度?笔者认为,关键要抓好两个环节。

    ——多做政策解读传播。

    中小学入学政策、中考高考政策以及中考高考改革制度、大学生就业政策,每一个政策、每一项改革都事关每一个学生,作为教育新闻记者应该为读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国家与地方政策性新闻资料。比如2014年,浙江省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新高考到底新在哪里?和老高考相比,究竟有哪些变化?考生该如何应对?学校又该如何应对?宁波日报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公布的第二天,以一个整版报道了这些热点问题,接着又连续发了一组“应对新高考系列报道”:《新高考,高中学校面临四大挑战》《职业生涯规划,新高考生面临的最大一道坎》《走班教学,怎么走?》《新高考,高校需要考虑的事真不少》《新高考后,普高学业水平考试怎么考?》由于这些报道在相当程度上对广大读者起到了解疑释惑的作用,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理性报道教育突发事件。

    教师打学生,学生跳楼自杀,校园内发生学生安全事故……面对这些教育突发的个案事件,教育新闻记者务必要深入了解,慎重报道。面对这类敏感事件,如果媒体报道不当,事情就可能会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必须把握一条准则,报道要有益于化解矛盾、吸取教训、合力治愈社会的这个流血的窗口,而不能危言耸听,给伤口上撒盐。

    立足服务民生视角,彰显媒体导向

    报道视角一般指探究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贯穿于对新闻事件的不断寻找、挖掘、透视、表现和思考的全过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形象地说明对于同一事物,观者视角不同而所看见的风景也会不同。

    当下中国的亿万家长,高度关注教育,因而也关注教育新闻,教育新闻报道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新闻”。如何让教育新闻形成良好传播效果?创新教育报道视角很重要。

    创新教育报道视角,就要做好两个“立足”:立足服务民生视角;立足传递社会正能量视角。

    立足服务民生视角,就是要立足受众需求,做好受众服务。受众是新闻传播直接作用的对象,新闻的有效传播是以满足受众需要为前提的。这是新闻发展的基本规律。刊播的新闻不符合受众需要,受众不愿读、不爱听,新闻报道的导向功能和经济效益都将无从谈起。

    服务受众,就要及时为受众传递所需信息。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涉到千家万户。每年高考招生、录取政策的变化,尤其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多年来,作为地方党报,宁波日报始终将及时传递高考信息列为报道重要内容。

    《今年高考,变化知多少?》《高考导航ABC》《今年我省高考时间有变动 考试时间由三天缩短为两天》《高考录取分数线揭晓》《省高招办提醒考生,填报志愿四大事项不可忘》……从每年高考的变化,到高考志愿填报的指导,再到高校录取陷阱的提醒、高校录取结果的揭晓,宁波日报全方位加以报道,第一时间为广大读者传递最新最全面的高考动态信息。长期以来,宁波日报已成为考生及家长了解每年高考信息、填报高考志愿的咨询窗口。有读者反映,他们每年会把宁波日报有关高考的报道集结成册,作为当年的高考指导。

    服务受众,就要全力为受众解疑释惑。

    为读者权威解读高考政策,是宁波日报的又一重头戏。2007年,浙江省实行高考改革,首次实行平行志愿。平行志愿到底怎么个平行法?考生该如何填报志愿?有什么风险?针对广大考生的疑惑,宁波日报专门采访了省教育考试院,对考生的疑惑接连推出权威解读。《由“志愿优先”调整为“分数优先遵循志愿”,高考首次推出“平行志愿”》《高考填报志愿风险降低》《剖析高考平行志愿十大难题》《平行志愿使录取风险大为降低》……就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该如何拉开志愿梯度,如何降低风险,平行志愿录取时又如何操作……进行详尽的权威解答,为考生提供了全面、权威的指导,受到读者高度好评。  

    服务受众,就要帮助受众解决现实困难。

    学校周边,特别是小学和幼儿园门口,交通高峰时段车堵人挤,送孩子上学的“最后100米路”成了家长们最为揪心的事。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宁波市机关第二幼儿园和海曙交警大队经过共同探讨,将试行“护苗队”志愿者服务行动:早上开车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家长不用下车,车一到园门附近,就有志愿者上来接孩子,然后将孩子安全地送入园内。志愿护送监护者由家长轮流担当,园方、交警部门起引导作用。宁波晚报就此推出了一个版面的报道。见报当天,引起相关部门和市民广泛关注,热线电话不断,不少市民建议推广。随后,宁波晚报又多篇连续报道步步推进,在不到一周时间里,迅速将“护苗队”模式推广到5所幼儿园。如今,“护苗队”已在宁波全市推开,每天上学高峰期间,幼儿园、小学周边秩序井然,而且家长们再也不用为孩子的安全担忧了。

    化“四季歌”为“新演唱”,传递社会正能量

    一个国家和民族正能量的传递是保持国家政体和社会意识形态健康运转、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然而,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媒体人出现了角色意识失位,热衷于“炒作”极端社会负面现象,在不断质疑和“舆论推理”中满足于迎合极少部分受众的畸形需求。这种现象在教育新闻报道中同样存在,不仅不利于社会稳定,同时也使媒体的良好形象和舆论引导力受到不同程度损害。教育新闻如何传递社会正能量?

    多发掘先进典型报道。

    先进典型是时代的标杆,报道先进典型是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大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使精神传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新的道德规范还在萌芽和生长之中。这就更加需要主流媒体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报道普通群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传播正能量,引领时代新风尚。

    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尤其需要这样的正能量。这几年,宁波日报作了这方面的探索。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好校长徐立科就是其中一个先进典型。

    徐立科,余姚梁弄镇初级中学校长,在梁弄老区教育战线工作了21年。2009年3月初,这位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关爱同事的好老师、好校长,突发脑出血去世。当地群众自发为他送葬;连续几天,前去他墓地吊唁的群众更是络绎不绝。本报记者紧紧抓住这一新闻事件,前往余姚梁弄进行深入采访。第二天,在头版醒目位置刊发了《梁弄上千群众送别好校长“阿科”》;3月23日,头版头条刊发了长篇通讯《山乡红烛写春秋》,由于采访到位,写作创新,整篇报道催人泪下。自2009年3月至12月,共刊发有关徐立科的报道36篇。

    徐立科这一山区教师更是引起了社会与上级部门的关注。当年,徐立科先后被追认为中共优秀党员、省优秀教师、被推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浙江骄傲”候选人。

    相对于社会新闻而言,教育新闻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想在“常规”中挖出新意,教育报道的策划显得尤其重要。

    通过新闻报道策划,化“四季歌”为“新演唱”。

    每年4、5月份大学生就业,6月份中考、高考,7、8月份高校招生,9月份新生入学……教育领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季节性强。要在教育“四季歌”中挖出新闻,赢得读者,赢得关注,就需要加强新闻报道策划。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是教育系统的重头戏之一,媒体报道大都模式化。在宁波,有2万余乡村教师承担着近40万名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任务。2012年“教师节”临近,宁波日报组织策划了一组“走近乡村教师”报道,派出几路记者分头入村访校,走近乡村教师。记者用平实而朴素的笔调记录了这些乡村教师在教学与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展现了他们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风格与精神。第二年,宁波日报与宁波市教育局联手,再次策划了教师节“寻找最美教师”活动,邀请市民广泛参与,市委书记也接见了“甬城最美教师”,和他们座谈。

    通过新闻策划,令报道入眼入脑入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获一新闻线索:宁波慈溪杭州湾职校近千学生争着打扫学校厕所。这一线索引起报社重视,政法科教部记者联合评论部、网络部记者一起两次前往学校实地采访,最终,我们认定这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道做细做实的一次良机,将这组报道分成4篇:《杭州湾职校近千学生争当厕所保洁员》《300颗“孝德之星”闪耀“杭职”校园》《“杭职”制定爱国主义教育的30个“细节”》《润物细无声》。网络部还专门开展了3大讨论:学生扫厕所,该不该倡议?德育作业,你觉得有用吗?生活细节中抓爱国主义教育,行吗?围绕这3大讨论,宁波日报又做了相关的专题报道,将报道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引起读者、网友高度关注,市委书记、市长分别对“杭职现象”作出批示,礼赞精神。

    (作者系宁波日报主任记者)

    责任编辑:杨芳秀

进军媒体的“新边疆”
大数据新闻与分析支撑全媒体转型
信息过剩,深度报道如何转型
地市级党报媒体融合“三要”
做小事也要高站位
地方媒体创新教育报道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