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理性立言谋共识 亲和发声秀“颜值”

——当党报评论遇上“互联网+”

● 曹显钰 《 新闻战线 》(

    在风云激荡中引领正确思想,在众声喧哗中捍卫主流价值。手握“金话筒”的党报应时刻铭记责任与担当,坚定表达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成为社会舆论的“领唱者”。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新媒体、自媒体蓬勃“生长”,在加速信息传播、丰富公众表达的同时,带来信息碎片化、表达情绪化等问题。浩如银河的海量信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众声喧哗的随意表达,恣意宣泄、随波逐流。文化多样、观念多变、表达多维,给党报等主流媒体的评论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与考验。

    从一家独大到百家齐鸣。过去,从人民日报到各级党报,评论代表的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声音;现在,党报的“金话筒”依然握在手中,但“互联网+”时代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

    从一音独强到众声喧闹。过去,党报的社论、评论员文章,就是党和政府重大方针、政策的传声筒;现在,党报的声音依然强劲,但“互联网+”时代人人网上都可发声。

    从定时发声到随时而言。过去,党报只能在某一天的某个版面上定时发表评论;现在,党报的评论还可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随时发声,而且全体网民皆可在自媒体上随时、随地发声。

    从舆论一律到杂音并存。过去,各级党报的重要评论或统一思想,或鼓舞人民,或号召行动,或推动工作,一个强音便能引领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朝着共同的事业奋进;现在,网上千言万语,众说纷纭,主流声音与各种杂音甚至是低俗恶语并存,网络呈现的负能量严重影响小到个体的生活状态,大到社会的发展势态。

    面对党报评论遇上“互联网+”之现状、之挑战,党报评论必须勇于探索创新,善于应对考验。 

    快速融通“两个舆论场”,抢握新话筒

    “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评论是党报的旗帜、灵魂,“传播好中国声音”除了运用新闻报道方式,另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充分发挥好党报评论的“旗帜”“喉舌”作用,积极发出评论的“中国好声音”,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社会环境、发展环境。

    提升党报评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必须加快进军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在政府和民间、网上和网下的“两个舆论场”上,抢握并积极打造“双声道”的党报“金话筒”, 抢先发声、融合发声,做疏导公众情绪的“整流器”、化解社会矛盾的“调解员”,凝聚社会共识。安徽日报在全国省级党报中较早成立新媒体工作室,快速融通“两个舆论场”,寻找改变和引领网络舆论生态的着力点。@安徽日报自2012年11月开通以来,共发表各类评论200多篇。如《新常态下网民更须“慎独”》,以国家网信办发布 《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为契机,就规范账号设置特别是“后台实名”这一强制性规定发出微评,引领网民慎独自律,理性发声。

    率先发出权威声音,掌控话语权

    越是真伪难辨,人们越希望获得真实权威的解读;越是众声喧哗,主流媒体越有责任发出鲜明的声音。

    在众声喧哗中率先发出权威声音,不仅要率先报道新闻和事件,还要率先评析新闻及事件,率先掌控话语权。党和政府出台重大方针、政策和各项举措时,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并权威评析,帮助公众全面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目的、意义;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并及时评析,帮助公众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处置的方式;重大活动中,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并评析,帮助公众了解其内容及影响,在率先中引领舆论,在率先中提升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5月中旬,安徽省先后在全国领先出台两项深化改革重要举措,一是出台《商事登记“三证合一”实施办法》,二是出台《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新闻报道后,安徽日报在《焦点时评》评论专版及时跟进,在头条位置分别以两项改革组合两篇评论并在新媒体同步推出:《以敬民之心推行简政之道》在充分肯定商事登记“三证合一”意义和带来高效服务的同时,着重评析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深化简政放权需要上下联动协同推进、检验简政放权成效最终标准是群众满意不满意;《用户籍改革引领配套跟进》在明确指出此次安徽户籍制度改革创新亮点的同时,重点评析户籍制度是一项以户籍登记为载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础性改革工程,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工程中,必须不畏艰难,统筹谋划。这两篇评论都没有就事论事,而是立足推动改革不停步,积极回应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受到省委、省政府和省深改办的充分肯定。

    坚定表达主流价值,增强导向意识

    美国著名调研公司尼尔森曾发布一份亚太各国网民习惯报告称,只有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意愿超过正面评论,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有专家称,中国网民喜欢转发“坏消息”,患上了“坏消息综合征”。原因是什么?因为“坏消息”承载了负面情绪的发泄。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网上“愤青”有其存在的土壤,年轻人对社会不公正不合理现象的痛感和批评也无可厚非。但跟帖留言相互激荡,少数人较为偏激的观点,在互动中会快速传播,变为负面观点的集体宣泄,产生“偏激共振”,放大负面效应,产生严重的心理破坏,伤害推动社会前行的正面力量。

    坚持守土有责、守土有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积极进取的建设性思维和行动,不仅报道事实真相,提供优质信息,更应当好网络舆论的“冷却器”和“分流器”,巧妙铺设“导流明渠”,用心倾听“纷杂的声音”,在偏激发泄中引导理性表达,在认识割裂中倡导主流价值,在误解对立中引导社会互信,着力消解网络传播中的“偏激共振”,破除焦虑情绪下的“谣言法则”,传播社会发展中的积极声音,促进舆论场上的“理性共鸣”。

    “把生的希望给他人,把危险留给自己!”6月初,长江客轮“东方之星”翻沉大救援中,安徽籍海军潜水员官东英勇救人的壮举传遍全国,百姓称赞,网民点赞,江淮大地家乡父老为之自豪!英雄的诞生不是偶然的。6月5日,安徽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发表“江淮时评”《官东的英雄气概从哪里来?》,从“英雄的气概从良好家风的言传身教里来”“英雄的气概从中国军队火红的熔炉里来”“英雄的气概从江淮大地肥沃的‘道德土壤’中来”三个层面,深度评析官东的成长历程、坚定信仰以及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新一代优秀军人品质,多角度展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怀、危难之际勇担当的英雄形象。

    创新亲和表达方式,提升影响力

    当下,面对社交媒体、移动终端迅速崛起的发展趋势,面对传播渠道、技术、影响的日新月异,需要更加注重传播形态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多元化、分众化,对准热点焦点,发准声调步调;关注冰点盲点,以小事件透视大时代、以小亮点透照大变化、以小进步透析大趋势。

    评论稿件,除了注重逻辑论证的“理性传播”,也需要诉诸情感交流的“感性传播”,不仅要让受众听得见、听得清,更要让他们听得懂、听得进,激荡同声相应的共鸣。“增信释疑、凝心聚力”,就是要以情感的沟通、理性的启示、价值的共鸣,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纸上“接地气”、网上“接人气”。党报评论为党立言、为民发声,要秉持“友好不讨好、亲和不迎合、对话不对立”的交流态度,以朴素表达、清新表达、文明表达,着力改变 “穿着中山装、迈着八字步、板着阴沉脸、打着官僚腔、透着八股气”的刻板印象,努力提升党报评论的“颜值”和亲和力,走出“声音传不出去、受众听不进去”的困境;带头抵制低俗网络语言,着力营造“两个舆论场”的良好生态环境,不断探索“互联网+”时代党报评论的传播规律。           

    (作者系安徽日报评论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祝晓虎

携手建设“党报评论国家队”
合力打造“党报评论国家队”
让“最有力的武器”在互联网时代更有力
互联网传播需要思想力
让党报评论发出强大正能量
转化评论表达 增强传播效果
理性立言谋共识 亲和发声秀“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