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灾难报道如何提升引导力

——以天津港“8·12”火灾爆炸事故报道为例

● 董向慧 吴阿娟 陈 杰 《 新闻战线 》(

    2015年8月12日深夜,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事发后,爆炸现场视频通过微博微信等迅速传播,国内外媒体纷纷聚焦、展开报道。“8?12”火灾爆炸事故中舆论呈现出诸多新特点:舆论环境多元化;公共安全与环境议题凸显;次生舆论灾害多发……其中,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政府、民众、媒体多个话语并存,舆论环境呈现多元化态势。

    多元化的舆论环境对媒体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多元舆论环境中的传播规律、受众心理认识不到位,采取习惯性思维,会对媒体的公信力、引导力产生损害——这已经有前车之鉴:2013年11月22日,青岛发生特大爆炸事故,爆炸现场图片通过新媒体广泛传播,而当地媒体则表现“淡定”,甚至用大幅救灾、煽情报道取代灾难报道。这一做法受到学者、微博大V、网民的强烈谴责,引发次生舆论灾害。①因此,在多元舆论环境下,灾难报道如何防止次生舆论灾害、创新报道方式、提升引导力,是媒体必须正视和反思的问题。

    我们认为,面对多元舆论环境,媒体要从用好新媒体、及时准确报道事件;把握报道分寸、创新叙事视角;避免刻意煽情、体现人文关怀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舆论引导力。

    善用新媒体 掌握舆论主动权

    灾难性事件中,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不容小觑。用新媒体引导舆论有三个要义:做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定义人”;做网络舆论传播“大树”的修剪工;做新闻工作崇高理想的捍卫者。②在“8·12”事故中,天津本地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很好地体现了“三个要义”:通过官方微博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开展后续服务与互动;通过官方微信整合多方舆论,发布重大、深度、有人文关怀的报道;一线记者与微博、微信密切配合,全媒体联动,体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与担当。

    微博要“快”要“准”

    在灾难性事件中,首发消息往往来自现场当事人的微博、微信。对媒体尤其是本地媒体来说,做好新媒体监测,第一时间及时、准确报道灾难性事件是掌握话语权、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前提条件。在“8?12”火灾爆炸事故中,天津本地媒体微博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反应都比较迅速。

    据统计,天津本地媒体官方微博基本在爆炸发生半小时就完成了信息核实、发布工作。爆炸信息发布后,大量微博用户转发、评论、关注“8?12”事故。快速反应保障了公众知情权,也掌握了舆论主动权。对于本地媒体来说,在掌握舆论主动权之后,也要善于通过后续服务持续吸引公众关注。“8?12”火灾爆炸事故中,渤海早报官方微博及时发布救援、空气监测、献血点等消息,每条微博平均阅读量超过30万。可见,灾难性事件中,媒体微博既要注重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又要注重信息发布的服务性。

    微信深度报道引导舆论

    灾难性事件中,媒体官方微博是“轻骑兵”,官方微信则是“重装甲”。在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之后,更要发挥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优势,对事故现场、发生原因及救援等深度内容进行报道。

    上表为8月13日天津本地媒体微信公众号发布情况:

    根据对天津本地主要媒体官方微信统计可以看到:在“8?12”火灾事故发生的12小时内,媒体微信充分利用本地优势,整合信息,开展报道。保守统计,本地媒体官方微信“8?12”火灾事故报道平均阅读量至少为4万,传播效果良好。就本地媒体微信主题来看,集中在报道领导人指示批示、最新进展、伤亡人数、救援安置、环境状况、致敬消防官兵等方面。从阅读数据来看,本地媒体微信在满足公众知情权、消除公众恐慌、舆论引导方面收效良好。

    需要强调的是,灾难报道中,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尤为重要。“8?12”火灾爆炸事故中微博、微信的快速反应、深度报道都离不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在事故发生中,众多记者第一时间,且大部分为自发自觉赶往爆炸现场,与消防员、武警战士、医护人员并肩“逆行”,用图片、稿件记录事故现场;新媒体、网站编辑24小时值班,为读者及时发布信息。③由此可见,灾难报道中,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与新闻理想与新媒体结合,是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强劲“引擎”。

    把握报道分寸 创新叙事视角

    灾难性事件因其突发性、破坏性、复杂性,需要媒体“在新闻伦理、信息处理、视角选择”等方面有更为专业和负责的把握。”④一般说来,在自然灾难事件中,媒体多以灾情、救援作为主要报道方向,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而在非自然灾难事件,尤其是涉及环境、公共安全的事件中,一般存在三个报道方向:灾情、救援、追责。就“8?12”火灾爆炸事故报道来说,如何在多元舆论环境中平衡灾情、救援、追责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纵观“8?12”火灾爆炸事故报道,天津本地媒体在爆炸发生初期,救援报道篇幅要远高于事故报道的篇幅。从舆论引导的角度看,突出救援报道,有利于缓解舆论压力,一定程度上可转移公众注意力。但灾难发生,公众最为关注的依然是灾难本身的前因后果和灾难中人们的真实状况,而不仅仅是来自救援现场的感动。事故报道与救援报道的失衡,容易激化公众情绪,引发舆论风波。

    另外,事故报道与救援报道的失衡不仅容易激化舆情,也容易滋生谣言与公众恐慌。灾难发生,公众急于知道事故原因、危害、安置等信息。过于强调救援报道,突出正面引导,反而会让公众转向其他方式寻找信息。这既容易产生谣言,也易削弱媒体的影响力。我们认为,对灾难事件尤其是安全事故,媒体报道要优先关注受灾民众,同时兼顾灾情、救援、追责三个方向,在报道篇幅上加以平衡。如此,既符合事件自身特点,也符合多元舆论环境下的受众需求。

    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叙事视角也十分重要。灾难性事件具有影响范围大、涉及人群广、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尤其是在信息碎片化的新媒体时代。因此,公众更渴望在媒体上看到有大视野、大格局的报道,以勾勒灾难事件的全貌。“8?12”火灾爆炸事故报道中,天津本地媒体发稿量较大,但就叙事视角而言,呈现出个体化、碎片化的特点,缺乏“俯瞰”视角。作为读者,阅读天津本地媒体的灾难报道,略有信息繁杂的感受。叙事视角方面,人民日报的报道值得学习借鉴。8月14日、15日,人民日报先后在4版刊发“8?12”火灾爆炸事故报道:《天津危险品仓库爆炸四问详解》《天津港事故三大关注直击》。上述两篇报道客观理性,以“俯瞰”视角对事故的全貌进行描述,让读者对事故始末一目了然。值得注意的是,两篇稿件都是综合多名记者报道而成。因此,灾难报道既需要一线记者深入现场获取第一手的信息,也需要编辑具备信息整合能力,对多名记者、多个角度的稿件二次加工,呈现给公众“干货”。

    避免刻意煽情 体现人文关怀 

    灾难性事件尤其是安全事故,带给公众最多的是伤痛,灾难事件本身并不存在任何“正能量”。但是,有部分新闻报道为了吸引公众注意力,偏好在灾难报道中刻意煽情。譬如:在韩亚航空客机失事报道中,一篇题为《花谢旧金山》的报道这样评论事故遇难者:“如果她们在世,知道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关注她俩,王琳佳也许会惊喜地睁大了眼睛,笑眯眯的,而叶梦圆也许不敢相信地跳了起来。”这段评论招致舆论激烈抗议,被认为“冷血、媚权”。

    多元舆论环境下,公众对媒体“消费”遇难者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在“8?12”火灾爆炸事故报道中,某媒体微博发布纪念遇难消防员MV《最美的遗憾》,招致微博用户激烈批评。由此说明:多元舆论环境与新闻伦理都要求媒体在灾难报道中保持客观理性,避免刻意煽情。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尤其是在初期,应避免“最美”“最感人”“最帅”类似字眼。在这方面,日本媒体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灾难报道中,“日本电视台的新闻特别平静,有信息量却不侵犯个人,有数据不煽情,有各种提示却不造成恐慌。” ⑤

    灾难报道中,不刻意煽情并不代表没有情感因素。灾难报道既要客观理性,也应彰显人文关怀。“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应尽量还原生命个体在灾难中的真实情况,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让人们感受到无私、坚强、智慧等人性光辉,以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去抚慰那些受难者以及关注灾难中的人们。”⑥ 

    灾难报道中,尤其是后期报道中,人文关怀因素十分重要。8月18日,是“8?12”火灾爆炸事故“七日之祭”,天津多家媒体官方微信以此为头条消息。其中,天津日报官方微信发布的“七日之奠 天地同悲 全城痛悼”和城市快报官方微信发布的“【全城志哀】今日9时,送战友!他们是天津这座城和天津每个人都该铭记的!”两篇微信文章阅读量都达到“100000+”。数据充分说明:灾难报道中,那些彰显个体生命价值、体现人性光辉的报道最能得到公众接受。在灾难报道中,展现个体痛苦并非目的,而是要显现其中的个体价值与尊严。“8?12”火灾爆炸事故中,消防官兵伤亡惨重。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国撰写的报道《牺牲》,以“伤口”“回家”“目送”三个部分还原事故中消防官兵的真实处境,描述消防官兵群体的尊严、价值、信仰,可谓是一篇成功、充满人文关怀的灾难报道。总而言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不可或缺。

    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媒体的舆论引导力由新媒体运用能力、报道水平、职业伦理与素养共同决定。从天津“8?12”火灾爆炸事故报道来看,正是各媒体上述三个方面的差距,导致了报道水平和舆论引导力的参差不齐。同时,在新媒体发达的多元舆论环境中,灾难报道应树立“大舆论”的观念——媒体只是舆论场的一种声音,而不是全部。因此,媒体的报道,要充分尊重多元舆论环境下的公众情绪,运用好传播规律。“要学习、认识、尊重、服从舆论传播规律,要学会在正确把握民众的社会心理和全面把握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动向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研判舆情。”⑦只有对多元舆情环境有准确把握,媒体才能够做到“胸中有丘壑”,在舆论引导方面游刃有余。

    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社会舆情中的主流媒体引导》(项目编号:TJXCWT1404)研究成果

    【作者董向慧系今晚报社今晚传媒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阿娟系今晚报社今晚传媒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陈 杰系今晚报社(今晚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祝晓虎

    注释:

    ①傅晨琦:《从传统“信息攻防战”到“危机传播”新模式——青岛11·22爆炸事件媒体表现分析》,人民网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312/c382352-24615950.html 

    ②李俊婷:《论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和策略》,《东南传播》2014年第7期。

    ③吴阿娟、董向慧:《今晚报:全媒体联动 回应百姓关切》,中国记协网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8/24/c_134548808.htm

    ④赵治国、张文祥:《灾难性事件的媒体报道与“控负”边界——析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中的媒体作为》,《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4期。

    ⑤刘袆:《日本NHK灾难报道理念探究——以日本3?11大地震报道为例》,《中国传媒科技》2011年第3期。

    ⑥李建峰:《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媒体责任》,《今传媒》2012年第10期。

    ⑦童兵:《新媒体时代舆论表达和舆论引导新格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7期。

人民日报“9·3阅兵”的全媒体报道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切实增强传播力
灾难报道如何提升引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