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技术创新升级融合版本

● 张 洋 《 新闻战线 》(

    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推动传统媒体走过了“铅与火”“光与电”时代,并加速步入以“数与网”为特征的互联网时代。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在引领和支撑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对于把握媒体传播方式变革、提升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公信力具有深远意义。过去的一年,“媒体融合”成为热门话题,特别是技术的不断融入、升级,使我国媒体行业的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局面。在2015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与会代表就“媒体融合与技术应用创新”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从报纸到移动客户端,新闻传播形态充满想象

    “我是一个从小在贵州山区长大的孩子,在那个信息相对比较闭塞的地方,我对媒体最初只有两个印象。第一个印象是,小时候晚上吃完饭后,我们都会在大院里和邻居们一起看一部很小的电视机,第二个印象是父亲每次进城办公,都会买贵阳晚报和贵州都市报,带回来给我们当故事书看。”百度多模交互搜索部技术经理祖明的一席话,一下子把在场听众带到了20多年前。接下来,伴随着他对亲身经历的讲述,大家对媒体发展的感受越来越深刻。

    “上了中学,我有幸担任学校播音站体育频道的编辑,要求每周一上午10点去播广播。为此,我不得不在每周日的晚上守在电视旁看体育新闻,想着第二天该说些什么。这就是信息渠道匮乏的体现。”祖明回忆道,“那时还有投稿热,我们往报纸、杂志投稿,99%是石沉大海,突然有一天,同学写的一篇文章在我们当地的小报刊登了,大家都觉得好厉害。对比现在,可以想象当时新闻媒体的互动性有多差。”

    “后来读了大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向自己敞开了大门,这就是互联网。”据祖明介绍,他每天下课后都会跑到机房上网,把门户网站“刷”一遍。“当然,那时看新闻不再像小时候看得那么仔细了,特别是有了搜索引擎后,我就会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紧接着,QQ、博客、微博、微信,直到今天形形色色的移动终端,大家对于新闻资讯的获取渠道越来越广泛,互动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和便捷,甚至走向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祖明开玩笑说,“当今时代,应该在原有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下面,增加一个WiFi需求,因为大家现在到了饭店,首先不是说我要点菜,而是问老板有没有WiFi?密码多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当今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深刻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也为新闻传播形态、媒体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对此,中科大洋系统产品部总经理毛烨深有感触,“我记得在2013年,《来自星星的你》的首播是互联网,而不是各大卫视,但是这部电视剧带来的市场影响力是空前的。以前即使是在电视台首播的电视剧,其影响力都没有达到过这样的程度,这对于电视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所以说移动互联网改变了这个世界。”

    “今天无论是新媒体还是媒体融合发展,都具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伴随着技术的突破,信息传播的速率还会成倍增加,媒体也将以新的形态出现,我们有理由大胆想象,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带着一根无线光纤,随时随地上传足够大的视频。”中兴通讯政企事业部公共事业行业总监许瑞雪说,“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征程中,需要以什么样的技术去拥抱未来,是一个充满想象但又值得思考的话题。”

    从中央厨房到媒体云,新闻生产流程全面升级

    现阶段,技术究竟能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大家会关注到,“中央厨房烹制新闻美味”,这个出现在2015年3月2日人民日报要闻四版的红色图标标志着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项目首次亮相。据了解,“中央厨房”在全程采编过程中身兼程序员、服务员、推销员、联络员等职责,改变了人民日报原来以版面为主导的采编管理方式,将其变成了全媒体形态、24小时全天候生产的全过程采编管理。

    大家也会看到,2015年4月15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推出了“并读新闻”移动客户端。据了解,它是全球首家“读者获利”的新闻平台,定位指向“有趣有用有钱赚”。除了人性化的阅读体验与快人一步的资讯内容,它还将新闻嵌入社交场景,具有“阅读即享现金收益”等创新元素。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一些报刊甚至将向新媒体转型定为自己的头号战略,不断探索新的商业盈利模式。2014年4月初,新京报、京华时报等12家报纸与阿里巴巴开展战略合作,联合推出“码上淘”业务,读者可以通过扫描报纸杂志上的二维码来购买商品。

    无论是“中央厨房”所体现的采编流程再造,还是“并读新闻”客户端所反映的智能移动化,抑或是“媒体+电商”的跨界合作发展模式,这都是“互联网+媒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信息安全专家宋远骏这样总结:所谓媒体融合就是建立在异质异构网络互联互通互操作的智慧优化共享、服务优化共享、用户优化共享、资源优化共享、信息优化共享。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近年来致力于“媒体云”的积极打造,通过这样一个稳定的、高质量的技术架构,为媒体业务的弹性发展提供支持。华为企业BG媒体行业解决方案总工程师徐煌介绍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前段时间,一家来自长沙的媒体在广州做了两个月左右的外景录制节目,产生30TB(1TB=1000GB)左右的节目内容。按照传统的方式,白天拍摄完成后,晚上由四个人将内容导到硬盘里,次日坐最早的动车运回长沙。如今,我们把外场录制直接连接到华为的公有云上,每天用专线把拍完的数据直接上传共有云,然后在共有云里面设置一个代码预览,长沙就可以直接看到了。这就把原来的人力完全释放出来了,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思拓合众副总裁郭嘉认为,搭建技术平台是媒体融合发展得以持久健康的关键,“不同的是,技术平台不应只是为某个传媒公司的各项业务搭建的,而是希望所有的用户能够在平台上自建无数个网站,并且每个网站既充满个性又互联互通。技术平台不限于为新闻内容的采集、编辑、发布提供支持,还要能够对网站具体运营怎么做、哪些模块能够提高访问量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融合发展需注重“用户思维”

    技术创新,不仅改变了媒体,也改变了用户。“我们原来是被动地看报纸、电视,如今我们不仅可以从多个渠道感知这些新闻资讯,还可以作为媒体内容的生产者和制造者,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中,或者在传播链条上发声互动。同时,由于媒体的市场化、社会化,由于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我们也就有了越来越多选择性。”在中软国际文化事业部总经理杨海霞看来,用户的这种参与性、互动性和选择性,亟需媒体的重视,如果没有“用户思维”,即使有再好的技术支撑,媒体也很难有大发展。

    然而,“用户思维”从哪里来?微软研发中心大数据与平台高级产品经理王庆法认为从“大数据”中来。“长期以来,微软积累了大量的搜索数据、浏览器的数据,这些数据恰恰是进行用户分析最直接、最有效的资料。比方说,一家公司要拍一部电影,就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分析观众的喜好、电影市场的基本特征,最终决定拍什么,怎么拍,谁来拍,谁来演。我想用这种方式算出来的结果,拍出来的产品,一定是观众津津乐道的。”

    新兴媒体迅速崛起不仅改变了原有的舆论生态,也改变了传统媒体“发行+广告”的盈利模式和受众的消费方式。近年来,媒体都在寻找转型之后的商业模式,特别是进一步强化用户意识,把吸引用户、发展用户、集聚用户作为重要抓手,开发更加适应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新闻产品。毛烨与大家分享了“内容与业务的融合”发展模式,他说:“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的受众、市场影响力,自然也就有什么样的业务。以往我们并没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仔细的研究,实际上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两者必须进行积极对接。而数据连接一切,智能的识别都会产生一些新的价值,当我们把这些数据连接在一块时,就会有一些我们以前想象不到的场景。特别是对用户数据的分析,能够找出媒体融合的新路子。一部电视未来的剧情怎样,一篇报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家媒体未来发展道路是什么,完全可以是多元化的,只要我们始终围着用户转,都是可以的。”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

    责任编辑:王向令

媒体融合抢搭资本快车
技术创新升级融合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