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闻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

严颖颖 李素玲 《 新闻战线 》(

    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新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对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改变批量生产、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状,构建注重实践能力和差异化职业能力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适应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人才发展的新要求。

    媒介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信息时代,新闻已经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新闻专业被网络评选为“21世纪最具前途的职业”。各大高等院校顺应这一趋势,争相开设新闻相关专业,目前全国高校新闻专业点近千个。但是,网络科技的发展,给媒体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体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和新闻门户,而新兴媒体更加注重专业新闻网站以及掌上媒体和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据保守估计,未来5年内,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急剧增大,缺口在60万到80万人之多。新闻人才的培养也成了高校一个新的关注点。

    虽然每年有大批新闻专业毕业生,但是,媒体却招不到合适人才,而很多新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现在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偏低,不能适应现代媒体的要求。究其原因,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过于传统,不适合现代媒体市场的要求。

    职业能力培养同质化

    传统的新闻专业在教育形式和课程设置上都大同小异,没有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竞争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当依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区域化的差别,制定适应媒体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潮流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更加注重实践和差异化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职业能力培养实践基础薄弱

    一些高校的实践课程形同虚设,一般都是让学生自己实践,以交作业的形式完成最重要的实践课程。传统教育注重的是理论知识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较差,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强。在媒体高速发展的现在,我国传媒业已经跳出了传统媒介的经营运行模式,对人才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校新闻专业理论和实践相脱节,造成了“就业难”和“招人难”的尴尬局面。

    新闻专业人才就业渠道单一

    在高校培养的目标和理念里,新闻专业人才的就业主要是新闻媒介,所涉猎的知识也局限于新闻的采编写,这样培养出来的新闻专业人才无法快速地进入其他专业领域。高校应在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上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培养模式,使之适应更加广阔的就业渠道。

    职业能力的差异化培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复合型新闻专业人才

    随着市场化的细分,媒体也逐渐专业化,人才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很多媒体不仅仅考虑新闻专业的背景,还考察其他专业知识的涉猎情况。高校应适应市场的需求,在培育新闻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方面,确定多元化的发展方向,除了基础的采编播技能外,应与具体的职业方向和兴趣爱好相结合。现在有的高校为了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采取了“新闻+辅修”的专业培养模式,把经济、管理、人文、法律、外语等课程以新闻的视角进行编排和传授,并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自由选择。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的知识专业性更强,就业的选择性更广,上手能力更快,更能适应目前信息化时代传媒对于新闻专业人才的需要。

    高校结合地域及办学特点,培养有突出特点的新闻人才

    应立足于所在地域及高校办学的特点,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专业课程,培养具有突出特点的新闻专业人才。在专业设置上依托于高校自身的专长,建立具有特点的专业新闻体系。比如财经院校可以设置财经新闻专业,政法大学可以设置法律新闻专业,以理工见长的院校可以设置应用性强的、可以为媒介提供技术支撑的信息化人才。地域的特点也是高校设置新闻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地域优势可以为学生的新闻实践提供强力的保证,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可以设置与农业相关的新闻专业,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可以设置旅游新闻专业等等。依托于自身特点培育出来的学生在专业水平上比起其他院校更具专业性,在就业选择方面就更具竞争力。

    以实践为基础,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养新闻专业人才

    要突出道德先行的职业要求。新闻记者作为专业人员具有记录新闻事件并第一时间传递给大众的权利,但是在权利背后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社会责任。新闻记者是社会道德标杆的先行者,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舆论和行为导向作用,所以新闻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在培养学生时,更多地注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对于道德的职业要求,现代新闻人才的培养必须让道德先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新闻专业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要着重“能走”能力培养。传统新闻专业人员培养中,一直把“四能”作为衡量优秀新闻专业人员的一个标准,即“脑能想,脚能走,耳能听,手能写”。在新闻专业人员职业能力培养中,能走的职业能力培养依然是新闻专业培养中的重点。新闻专业人员传播新闻资讯,不仅仅是传播事件的本身,其本质功能是通过新闻人员的专业视角为大众传达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它所承担的更多的是社会责任。一则新闻事件亲历者与亲听者,所带来的视觉感动和心灵震撼完全不同,所传递的事件本身的含义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在新闻专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中,能走相对于其他技能依然是很重要的一环,事必躬亲是对一个新闻专业人员职业素养的必要要求。

    要拓宽实践渠道,与国际接轨。高校应当积极拓宽新闻专业学生的实习渠道,实行“半理论半实践,边理论边实践”的培养模式。高校应设置专门的社会实践课程和专职的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安排学生组成小组到社会生活中寻找各种各样的新闻素材,从新闻发掘、新闻采访、新闻摄影和新闻撰写各个角度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另外,学校应当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和大型的公益组织建立长期和实践合作关系,设立专门的社会实践基地和专项社会实践基金,让学生参与大型新闻的采访与报道,锻炼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新闻素材的能力。有条件的高校还应积极地联系国外的一些知名院校,建立互相交换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有机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开阔视野,学习更加先进的专业技能。

    培养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拓宽新闻专业人才的就业渠道

    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做好新闻专业人才职业规划,引导学生设立合理的职业目标,规划多元的职业愿景。目前来看,新闻专业人才的就业渠道比较广泛,网络媒体是新闻专业人才的主要就业渠道,也是最对口的专业岗位,另外,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民间团体,对于与新闻专业有关的组织宣传人员也一直都有需求。一部分新闻专业人才选择自主创业,这是应当大力提倡和鼓励的新的就业渠道。具有新闻的专业背景,在选择自主创业时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创办自己的工作室,或者为他人创办工作室,通过网络进行文字写作或者出版刊物等新型的经营工作。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基于“三个自信”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030608) 】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林  媛

    参考文献:

    ①卿志军:《建设新闻专业立体型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②曲江滨、刘伟:《高等院校新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7期。

    ③杜向菊:《探析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闻知识》2009年第5期。

党报评论如何对接互联网思维
从文化建设视角审视毛泽东新闻思想
提升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和受众的互动
新闻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
英语新闻教学中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新媒体时代对台青年传播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