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提升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温新荣 《 新闻战线 》(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网民呼吁干部清正、政治清明、政府清廉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为网民发表意见看法、参政议政、呼吁政治清明、表达利益诉求等提供了重要渠道。因此,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互联网的社会影响力,提升驾驭新媒体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必要性

    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影响力

    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的满意程度。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政府对公众的信用;另一方面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政府要想得到公众的认可,在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政府的行政决策必须始终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在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还应利用互联网的新特性,提升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政府网络舆情管理是政府以网络舆情事件为目标指向,对网络舆情事件及其关联事物的管理活动。政府网络舆情管理能力是政府对网络舆情事件的事前预见能力、事中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事后救治能力的综合反映。与其他舆情相比,网络舆情具有隐蔽性强、影响面广、突发性强等特点。这些新特点严重冲击着传统的格局,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给政府网络舆情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维护地方政府公共形象

    政府公共形象是社会公众在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对政府在履行公共职责过程中显示出的行为特性和精神面貌的总体评价。政府公共形象是政府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对政府影响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很重视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他在《迪斯累里的提案》中明确指出,“要顺利地进行战争,不仅需要支持本国的情绪,而且需要支持其他国家的情绪……要是你们得不到相信你们有决心的热情奋发的人民和盟国的支持,你们永远也不能顺利地进行进攻性战争。”①在革命与战争的年代,需要体恤民情、了解民意;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同样需要了解民情、支持民意。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思想层面:“堵”字当先

    掩耳盗铃,今天依然存在。网络舆情一旦爆发,舆情当事人往往首选“堵”,尽量使信息扩散的范围越小越好,使事件的影响降低。如“杨达才事件”曝光后,杨达才首选删帖。在删帖无效、网络舆论强大压力下,他才在新浪微博回答网友提问。这一行为虽然赢得了网民的肯定,但是由于其回答的内容与现实不符,很快又因谎言而陷入诚信危机。随着杨达才佩戴名手表的事实不断曝光,他很快由“微笑局长”“荣升”为“表哥”。还有些涉腐官员无视网民质疑、躲避媒体采访等做法也是“堵”思想的反应。

    行为层面:行动迟缓

    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总是遮遮掩掩,很少干脆利落。调查结果迟迟出不来,网民将此类新闻称为“烂尾新闻”。这一方面是网民对相关部门消极应对的负面回应,另一方面也是网民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处事能力、应对能力的负面评价。此外,网络舆情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其形成的时代背景、现实土壤、学理依据。网络舆情之所以盛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沟通渠道不畅通,网民无法研判网络舆情事件的来龙去脉。这与地方政府行动迟缓、过程不够透明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又进一步促使网络舆情不断爆发。

    过程层面:监管不力

    监管,顾名思义就是“监督管理”。针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不足之处,很少有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如“烂尾新闻”的大量产生,进一步说明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监管能力十分有限。虽然有些网络舆情地方政府进行了处理,但是处理的速度也非常缓慢。

    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路径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思想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行为层面的价值取向和结果层面的目标完成。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当今信息全球化、民主参政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网民的“话语权”和“干预权”也随之增强。②相关部门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中,采取“宜疏不宜堵”的方式。根据网络舆情演变的规律,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应对方法,处理过程不公开不透明,回应不及时不明确,将不利于政务公开透明、廉政文化建设,也不利于党和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执政基础的巩固。

    地方政府处理事情的方法和途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客观环境和不同的事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渠道。很多国家都很重视舆情应对,如“金融贵族颁布法律,指挥国家行政,支配全部有组织的社会权力机关,而且借助于这些现实状况和报刊来操纵舆论。”③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中也指出:“在信息有多样来源的任何地方,大量的过滤是不可避免的。”④地方政府应该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及时有效处理网络舆情,以避免谣言四起,增强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公信力,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和行为方法。网络问政已成为网民参政议政的新阵地,也是地方政府推进政治民主化的方式和渠道。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基础上,监督其运行,使其在制度的笼子里发挥作用。针对地方政府对网络问政不闻不问或者处理不力的情况,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和督促,否则将影响政治民主化进程。监督管理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硬监管,有制度监管与法律监管两种渠道;二是软监管,主要是通过思想上的教育与引导,使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网络问政这一现象。

    基金项目:百色学院2013年度院级科学研究项目“‘零容忍’语境下广西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提升研究”(编号:2013KB10)、2013年百色学院青年教师成长工程项目、邓小平早期思想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作者系百色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章  琰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86~287页。

    ②温新荣:《新媒体时代网络涉腐舆情特点及应对探析》,《新闻战线》2014年第10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④ (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

党报评论如何对接互联网思维
从文化建设视角审视毛泽东新闻思想
提升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和受众的互动
新闻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
英语新闻教学中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新媒体时代对台青年传播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