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香港报纸公共事件报道的传播策略

——以“占中”事件为例

田 丽 黄 杨 《 新闻战线 》(

    2013年1月16日,戴耀廷在《信报》发表文章,“占中”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经过1年半的酝酿,2014年9月“占中”正式启动,香港多处重要政治商业区包括金钟、铜锣湾、旺角在内的道路被示威者非法霸占。香港行政长官办公室、特区政府总部、立法会大楼等重要政府设施,受“占领”的影响,正常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受影响的巴士路线多达270条,每日超过150万名乘客受到直接影响,造成至少151间学校因此停课、超过6万名学生受影响,公务员上班受阻,附近的商户苦不堪言。

    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香港社会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但由于背后复杂的利益关系,香港不少报纸无限放大了媒体的商业属性,忽略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在报道中具有非常明显的立场特征,不能够将“占中”事件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对报道“占中”事件的香港报纸进行样本采集、编码解码,据此分析不同立场的香港报纸在“占中”事件报道中的传播策略,并以此进行分析。

    香港报纸发展现状

    依托于宽松的言论环境,香港报纸蓬勃发展。截至2013年年底,香港地区注册在案的中文报纸共有28份,其中22份以报道香港本地新闻和世界新闻为主,超过50万的香港民众通过阅读报纸获取日常资讯。

    报纸媒体在香港社会拥有很高的认可度,根据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所对新闻传媒评价的民意调查,至2014年10月,报纸是香港市民第二大新闻来源,亦是香港市民电视之外最为信任的新闻媒体①。

    香港报纸不仅是报道各类事件的“瞭望站”,还是为所支持的政治倾向发声的“宣传台”,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时刻左右着社会的舆论风向。对“占中”事件报道,香港报纸依据所支持的政治理念,主要有两种声音:

    一是亲建制派,这类报纸支持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国两制”政策,明确反对“占中”事件中争取“普选”的相关理念,在香港地区推动宣传爱国爱港政策。主要代表包括《大公报》《星岛日报》。在“占中”期间,这类报纸内容以中央政府政策发布为主,常抨击支持“占中”相关言论,宣传爱国爱港观念。

    二是亲泛民派,这类报纸则支持发起所谓“公民革命”迫使政府妥协,鼓动香港民众放弃“一国两制”政策,上街参与“占中”活动。主要代表有《苹果日报》和《信报》。“占中”期间,这类报纸主要发表批评香港政府、香港警方的文章,煽动香港市民负面情绪。

    本文旨在分析“占中”事件中香港报纸所呈现的文本内容,总结、分析各家报纸面对公共事件时的传播策略与共同点。

    研究设计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力求全面分析基于不同政治立场的香港报纸在报道“占中”事件中的传播策略,选取分别代表建制派(《大公报》《星岛日报》)与泛民主派(《苹果日报》《信报》)的4家香港报纸,通过使用“香港”、“占中”、“普选”为关键词在若干典型时间范围内进行精确查找,抽取各媒体于2014年6月22日、2014年8月17日、2014年9月29日各时间节点及节点后一周内总计67篇文本为分析对象,通过两套内容编码表对其文字内容、段落内容的逐一解构,分析上述4家传统媒体在“占中”事件中所采用的传播策略。上述时间节点的选取原则如表1所示,各家媒体的文本数量如表2 所示。

    编码表设计原则及编码表

    本文使用两套编码表(详见附录),一套对内容的来源、发布日期、态度、类型、标题明确度、标题情绪程度进行编录,从文本整体进行观察;另一套对内容中各段落态度、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形容词个数、引语个数、引语中人物身份与籍贯进行编录,从文本细节处分析,具体到词或句这类基本语言结构单位,根据修辞学原理,将编码表中记录段落形容词的个数与修辞格的应用作为考察传播策略的重要指标,获取内容情感的倾向性。通过整体观察与细节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总结出媒体在“占中”事件中的传播策略。

    样本分析结果

    通过对67份样本编码、分析后,依据政治立场对样本进行分类,结果如下:

    亲建制派报纸:内含锋芒的官方话筒

    大公报:官方话筒

    编码表结果的分析表明,在“占中”事件中,《大公报》担任了“官方话筒”的角色,以此来增强自身的传播效果。

    如表3所示,从样本整体上看,《大公报》11篇文本中,除报道外,有27.27%的主观性议论型内容,有83.25%的内容表达对“占中”事件的反对,内容的标题情绪均呈现鲜明状态;从样本段落细节上看,《大公报》87个段落里,有36.78%的内容使用议论作为表达方式,使用反问修辞格的段落占总体的45.45%,形容词共18个,其中有一段的形容词高达4个。引用政治人士言论的次数占内容总体的78.57%。

    由表3可以发现,《大公报》反对“占中”事件的政治立场十分坚决。与《苹果日报》“煽情”路线不同的是,《大公报》的内容风格较为沉稳,形容词使用不多,情绪表达只体现在反问这一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修辞格。而该报内容里为数不少的议论型内容,大量来自政治人士的引述,塑造出《大公报》代表官方发声的权威姿态,是政府的“话筒”。

    星岛日报:外温和、内犀利

    通过对编码表结果的分析表明,在“占中”事件中,《星岛日报》采取了“外温和、内犀利”的传播策略。

    如表4所示,从样本整体上看,《星岛日报》21篇文本中,中立态度的内容占47.76%,反对“占中”的内容占42.86%,二者基本持平,有61.9%的内容标题情绪呈不鲜明状态;从样本段落细节上看,《星岛日报》133个段落里,有12.03%的内容使用议论作为表达方式,使用排比修辞格的段落占总体的33.34%,形容词个数共38个。《星岛日报》反对“占中”的段落态度占到72.18%。

    由表4可以发现,《星岛日报》持反对“占中”事件的政治立场,整体内容风格较为温和,文章态度标题情绪不明显,形容词使用不多,但这只是表象,仔细分析该报的段落内容,可以发现《星岛日报》在段落中反对“占中”事件的情绪表达十分鲜明,排比这一用于酝酿强烈感情的修辞格有很高的使用率,主观性议论的表达方式也在段落中有体现。可以看出,《星岛日报》虽有中立派的表象,但在字里行间都是对“占中”事件的强烈反对。

    亲泛民派报纸:“煽动情绪”与“歪曲解读”

    苹果日报:专注“煽动情绪”

    从编码结果可以看出,在“占中”事件中,《苹果日报》采用了“煽动情绪”这一传播策略。

    如表5所示,从样本内容整体上看,《苹果日报》16篇所有的内容类型均为报道,有90.25%的内容表达对“占中”事件的支持,内容的标题情绪均呈现鲜明状态。从样本段落细节上看,《苹果日报》72个段落里,有94.44%的内容使用叙述作为表达方式,使用象征修辞格的段落占总体的71.43%,形容词共38个,其中有一段的形容词个数高达8个。《苹果日报》还是唯一在内容中出现粤语的传统媒体。

    由表5可发现,《苹果日报》支持“占中”的政治立场非常明确,在标题上就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指向,以此吸引读者眼球;段落中虽鲜有主观性的议论类内容,但该报大量运用象征这一表达强烈感情的修辞格,并有情绪化的形容词频繁见于其中,本地方言的出现也加重渲染了该报支持“占中”的事件情绪。可以说,《苹果日报》在煽动“占中”事件的负面情绪,用情感鼓动香港民众支持“占中”相关活动。

    信报:“歪曲解读”

    从编码表可以看出,在“占中”事件中,《信报》采用“歪曲解读”的传播策略,在宣传“占中”事件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如表6所示,从整体上看,《信报》19篇样本,除报道外,有47.37%的主观性议论型内容,有73.68%的内容表达对“占中”事件的支持,有73.68%的内容标题情绪呈不明显状态;从样本段落细节上看,159个段落里,有42.14%的内容使用议论作为表达方式,使用设问修辞格的段落占总体的35.71%,形容词个数共57个,其中有一段的形容词高达10个,引用专家学者言论的次数占内容总体的58.35%。

    由表6可以发现,《信报》支持“占中”事件的政治立场明确,不同于《苹果日报》利用情绪渲染的特点,《信报》少有情绪明显的标题,整体呈现出冷峻的风格。具体到段落中,议论型内容占了很大一部分,设问这一引发思考、有内在含义的修辞格在《信报》上屡见不鲜,专家学者有关“占中”的言论引述内容占近半数。议论型内容看似是泛民派对“占中”事件中相关组织理念的理性呈现,实际上是在歪曲民主含义,误读“一国两制”政策。 

    总  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香港报纸在对“占中”事件的报道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立场,使用了截然相反的传播策略。

    亲建制派报纸更关心香港社会的稳定发展,报道角度更为客观、真实,整体呈现稳重风格,修辞技巧、煽情手段使用甚少,也鲜有使用粤语的报道,与香港本土文化联系不深,亲和力略显不足。

    亲泛民派报纸报道带有非常强烈的主观情绪,往往采用情绪明显的标题、强调感情表达的修辞格与大量的形容词进行情感情绪的煽动,这样的表现手法充分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同时,粤语的大量使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香港民众的认同感。

    在“占中”事件中,亲泛民派报纸以其突出的报道风格掌握了舆论话语权,尤其在警察释放催泪弹后,不断煽动香港民众与警察间的矛盾,制造愤怒情绪,加剧香港社会不安定因素。由于其“亲民”、“情感”的传播策略,在香港民众心中有很高的权威性。甚至有香港民众表示,“《苹果日报》是香港唯一还有社会责任感的报纸”。而以客观为特点的亲建制派报纸在报道“占中”事件中声音微弱,被大多数香港民众认为是“左报”。  

    反  思

    通过上述解码与分析可以看出,在公共事件发生时,香港各家报纸自身的政治立场十分鲜明。

    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大量形容词的香港报纸是否能保证在增加内容可读性的同时,保持新闻的真实性。以《苹果日报》为代表的“煽情派”报纸,为获得更高的销量,不惜夸大公共事件带来的影响,频频使用极端的、易挑起情绪的表达左右社会舆论,长此以往,将对香港公共事务的稳步发展造成极坏的影响。

    而亲建制派报纸,在传播策略上略显死板,导致市场占有率低、市民不买账,在香港媒体公信力排行中也是连年垫底。如何使亲建制派报纸获得更高的认可度,树立亲民形象,更好地在公共事件中发挥影响力,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在“占中”事件中,社交媒体成为传递资讯、发起活动的新平台,香港报纸媒体能否在保持优质内容的同时,转变传播策略,与社交媒体充分结合,积极参与社交媒体平台,与读者在此充分交流,注重线上、线下的相互补充,是增强社会影响力,提升在公共事件中分量的关键。

    通过对香港报纸在“占中”事件中的传播策略分析,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是政府监管力度问题。媒体不仅具有商业属性,还应具有社会属性。泛民主派报纸商业属性被夸大,造成了社会属性缺失。媒介环境的自由,也可能导致香港媒体打着“自由”旗号充当少数人的利益喉舌。在这样的环境下,政府保护“新闻自由”的行为恰恰导致一些报纸被资本所钳制,失去了应有的自由。因此,如何在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间权衡,是值得香港政府关注的问题。

    二是报纸行业自律问题。无论报纸背后的经济资本与政治立场如何,报纸都应该保持真实、全面、智慧的报道,阐明社会目标与价值观。香港部分报纸歪曲夸大事实,煽动社会负面情绪,失去了媒体应有的社会角色。因此,如何加强香港报纸行业自律,改变报业的乱象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是民众媒介素养问题。香港民众大多有固定的订阅报纸,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判断,造成了思维定势,限制了理性、客观的思考。在香港销量靠前的报纸多数靠暴力、色情搏出位,在公共事件报道中歪曲新闻事实,恶意煽动情绪,激化社会矛盾,刻意左右民众对公共事件的判断。基于这样的媒介环境,香港民众该如何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把握与理解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立场和观点,提高批判性阅读的能力,需要重视。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化媒体用户行为模式及管理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7127301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田丽系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讲师,黄杨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冷  梅

    注释:

    ① 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香港新闻传媒评价调查,1993~2014。

香港报纸公共事件报道的传播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