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权威发布 理性表达 立体呈现 有效引导

——新华社关于“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报道探析

新华社总编室 《 新闻战线 》(

    6月1日晚, “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发生后,新华社立即启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机制,30多名采编技术人员组成的前方报道组奔赴现场,后方编辑部积极联动。截至6月15日,新华社对内对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各条线路共发稿1017条,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终端平台发稿3245条。一批动态和重点稿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全面展现救援进展,深入挖掘感人细节,有效引导境内外舆论,并以理性客观、充满人文关怀的表达方式和多角度、立体化的呈现方式,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发挥了舆论引导主力军、主渠道作用,为事件应急救援和处置提供了有力支持。

    舆论格局变化给突发灾难报道带来新挑战

    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异军突起,使民间舆论场特别是网络舆论场众声喧哗,挑战传统主流媒体在突发灾难事件中的首发报道权和舆论引导权,倒逼传统媒体不仅要主动适应新媒体,更要学会驾驭新媒体,抢占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制高点。

    挑战一:两个舆论场和三种话语体系并存,考验媒体舆论引导水平。新兴媒体蓬勃发展,舆论格局深刻调整,传统媒体“一锤定音”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方面,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力量平衡有被打破之势,以社交媒体为主要载体的民间舆论场日益壮大;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形成治理者话语体系、民间话语体系以及批判性话语体系等三种话语体系,加大了不同群体间沟通交流的难度。在两个舆论场、三种话语体系的交流交锋中,迫切需要主流媒体寻找并把握交融共鸣的“最大公约数”,推动两个舆论场、三种话语体系“同频共振”,最大限度弥合分歧、凝聚共识。

    挑战二:“众包新闻”即时碎片化还原现场,挑战媒体报道时效。“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准入门槛不断降低。在专业媒体记者抵达现场之前,事故现场的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爆料人和报道者。他们可能不具备足够的新闻素养,但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从目击者、幸存者或救援者到报道者的角色互换;他们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碎片化现场信息,将引导外部公众拼接出事件全貌。这种“众包新闻”不仅在第一时间从不同角度碎片化还原现场,而且比媒体的新闻报道具有更强的现场感和带入感。如何在舆论场中保持“先声夺人”优势,并做到关键节点“一路领先”,成为主流媒体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挑战三:网络谣言迅速滋生传播,检验媒体应对能力。“众包新闻”在还原事件原貌的同时,也给谣言滋生传播提供了土壤。突发灾难事件发生初期,在分散多元的信息传播渠道上,极易出现小道消息满天飞、流言传闻泛滥成灾的现象,甚至造成群体性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传统媒体必须在辛苦捡拾真相碎片的路上,奋力追赶谣言奔跑的速度,及时通报事实、澄清谣言、传递真相,消除公众的信息饥渴,发挥化解矛盾、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的作用。

    挑战四:社交媒体的新闻关注点和发布原则,冲击主流媒体权威性。主流媒体恪守“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原则,而社交媒体坚持“追问原因、质疑一切”,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追问、猜测、臆断和对救援善后工作的质疑更盛。一些民众受“灾难情绪”影响,带着放大镜和“找茬”心态解读政府和官员的一言一行,或者刻意曲解媒体的报道。这种舆论力量一旦失控,传递出的不良情绪可能影响救援工作顺利进行。传统主流媒体必须勇于担当,正面引导,当好社会舆论的稳压器和社会情绪的减压阀。

    稳妥把握报道内容,最大限度挤压负面舆论传播空间

    快速反应,高效指挥。事件发生后,社长蔡名照对报道提出明确要求,总编辑何平和副社长周树春召开应急报道协调会,统筹安排。得益于不断加强的突发事件应急报道管理、优化采编流程,各分社均已建立24小时采编值班制度,技术、后勤等人员和设备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湖北分社组织多支多媒体采访小组赶赴现场,第一时间播发快讯,总社和相关分社数十名记者迅速驰援,集结一线;后方编辑部同步开展全媒体联动报道。应急报道由总编室统一指挥,前方报道由湖北分社统筹协调。通过报道协调会、总编室汇报会、不同层次的应急报道微信群等,前后方密切沟通配合,进行不间断的线上线下线索通报、舆情研判、报道指挥。前方记者连续作战,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发回第一手素材,分社采编业务签发人加强选题策划和现场素材整合,总社主要采编部门安排专门编辑团队统筹报道、融合组稿,一体化的报道机制确保最大限度提高发稿时效。

    深入采访,权威发布。注重贴近现场、贴近信息中枢、贴近关键人物,是新华社对记者的基本要求。前方记者兵分多路,分别跟随中央领导同志,持续蹲守救援现场,紧盯交通航运、水文气象、船运公司和旅行社等相关部门,跟进救援发布会情况,不断更新发布伤亡人数与救援进程等权威信息,同时通过采访亲历者、目击者等,多角度还原事件发生过程,成为国内外媒体的主要信息来源。在“东方之星”船体切割、扶正、起吊、上船搜救等关键节点,新华社及时准确滚动播发系列动态稿件,时效领先国内外媒体。新华社记者严谨的报道、务实的作风也赢得获救人员、遇难家属及涉事单位的充分信任。事件发生次日,新华社记者突破重重阻力,独家对话已被公安机关控制的涉事客轮船长和轮机长,采写的内参稿件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前方指挥部领导点名新华社采访重庆东方轮船公司、协和旅行社南京分公司负责人等,撰写相关报道回应社会质疑。《“东方之星”最后影像披露》等独家视频报道被媒体大量转载。

    把握基调,理性表达。新华社坚持一切有利于救援的报道原则,及时播发《习近平对东方之星旅游客船翻沉事件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要把原因实事求是调查清楚》《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客船翻沉江段恢复通航 事件调查“决不护短”》等系列稿件,突出反映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对救援工作的有力领导,体现“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正面回应外媒质疑。《不抛弃、不放弃,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长江客船翻沉事件救援行动纪实》《长江救援,一场生命至上的国家行动》等反映救援工作的纪实类稿件,落脚于实实在在的救援行动,落笔于平实感人的现场细节,用冷静客观的表达,准确的事实和数据支撑,展现“中国救援”的强大力量,持续占据各媒体头版和首页,为救援和善后工作营造了有利舆论空间。同时,对采编人员提出明确要求,稳妥把握报道内容,避免因报道不当触发新的舆论热点,特别是不擅自质疑、不随意猜测、不渲染炒作,不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最大限度挤压负面舆论传播空间。

    准确研判,有效引导。此次报道的成功之处还体现在对舆情的准确研判和有效引导上。事件发生以后,结合救援工作进展持续关注收集网络舆情、境外舆论,并加强对舆情总体态势、阶段性特点的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加强报道。公开报道针对境内外关注的问题,组织知识性、科普性报道,《现场水下救援指挥专家:五大难题困扰水下救援》《东方之星倾覆后的科学自救关键词》《现场救援专家解答:为何要切割船体?》《为何不直接整体打捞》等一系列稿件,采访航运、气象、搜救、打捞等领域专家,从专业角度解疑释惑,有力回应公众关切。参考报道及时收集反映舆情对内河航运安全、事件发生原因、救援善后、舆论应对工作的关切,提出意见建议。新华网推出问答式互动产品【网民Q&A】,从网民关注的焦点中梳理提炼并设置#救援“东方之星”,方案中的取舍如何定?# #为什么到第三天才把船翻过来?# #救援“东方之星”,难在哪里?# #“东方之星”的船体如何处理?#等热点话题,在新华网首页头条、专区等重点区域和“两微一端”进行突出展示,有效引导了网上舆论。 

    创新手段,全媒布局。新华社积极探索重大突发灾难报道“中央厨房”式运作,以高度关联的图文视频报道全方位呈现救援图景,既适合传统媒体采用,也充分考虑新媒体终端的需求。“新华全媒头条”从争分夺秒大营救、救援新阶段、全景式救援纪实三个方面层层推进,连续播发全媒体报道,主打稿件传统媒体采用累计300多家,全网点击超过千万次。新华网首页推出多媒体专题,策划多个全媒头条集成交互报道,一系列原创网评、互动报道有效引导网上舆论。新华社客户端领先发布重要节点信息,25条弹窗快讯中有17条领先全网;以半屏大图突出呈现事件发生、船体出水、“头七”悼念等重要节点,获得网民好评。此次报道中,首次采用3D动新闻等技术手段,立体演示客轮倾覆、潜水员水下救人、救援人员科学施救全过程,引导受众在逼真的视听感受中再现新闻场景。《3D还原长江客轮倾覆瞬间》《3D还原水下营救65岁老人细节》等动新闻在“两微一端”同步播发后,迅速被中央媒体和各大网站、客户端转发,外媒主动要求购买,社交平台反响强烈,单条总播放量超过2000万次,跟帖评论超过万条。图片专题《一艘客轮 九张面孔》《长江大救援》等,则在新媒体舆论场中充分彰显了国家通讯社的高端品质。

    人文关怀,升华思想。以6月6日播发的长篇综述《对人民高度负责——“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救援行动综述》为代表,一批稿件全景式呈现救援行动,以强烈的人文关怀,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对人民高度负责》一稿通过生死竞速、科学救援、守望相助三个层面,既反映客轮翻沉事件的突发性和救援行动的紧迫性,也展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及时反应,两条主线并行,全景式呈现党和政府对人民高度负责、全国上下同心的救援图景,彰显“灾难中,我们上下同心,举国相助,坚定前行”的报道主题。跟踪报道事故救援的过程中,记者努力挖掘灾难面前闪耀的人性光辉,传递正能量。《“在最危急的那一刻,我只想着赶紧救人”——90后潜水员官东英雄义举感动网友》《湖北监利:满城黄丝带 义举获“点赞”》等稿件,充分展现出灾难面前温暖人心的力量。围绕“头七”节点,《哀思洒江河 情长留世间——“东方之星”翻沉七日追思》等稿件从不同角度祈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激发受众情感共鸣。

    突发灾难报道要把握好“一个核心”和“五个关键”

    提升突发灾难报道舆论引导能力、改进创新适应全媒体竞争的灾难报道机制,要把握好“一个核心”和“五个关键”。

    “一个核心”即突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这是抗灾救援和灾难报道的灵魂,也是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主基调。灾难报道中,不仅要充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惜一切代价救人的宗旨,进而引导公众深刻理解、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抗灾救援工作,也要充分关注灾难中的个体命运、感人故事,用真实生动的细节凝聚全社会的情感力量,体现人文关怀。

    “五个关键”即真实性、时效性、专业性、有效性和创新性,这是组织突发灾难报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关键环节。

    坚守真实性,是突发灾难报道的根本原则。在多元多样多变的舆论格局下,信息混乱、舆情复杂。媒体报道必须以坚守新闻真实为第一要务,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避免因报道差错导致负面舆情。同时,也要遵守宣传纪律,统一报道口径,避免因说法不一、言辞不慎而落人口实,导致正面报道产生负面效果或触发新的舆论热点。

    提高时效性,是满足受众需求的基础要件。灾难发生初期,受众对现场信息的需求极其迫切。主流媒体在确保真实性的前提下,必须尽最大努力确保重要节点、重要进展第一时间发稿,最大限度压缩谣言传播空间。同时,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提高发稿时效。

    强化专业性,是适应舆论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新的舆论格局,迫切要求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的专业性。一是从“情感救灾”转向“科学救灾”,通过采访相关领域专家,从专业角度深层次解读灾难发生原因、救援工作进展等公众关注的问题,促进公众科学素养提升;二是恪守新闻伦理,尊重生命和人格,避免因“消费灾难”对遇难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三是平衡报道,稳妥把握尺度,客观不渲染、真实不说教。

    增强有效性,是抢占舆论制高点的重要保障。新闻报道要有效引导舆论,不仅要努力占领事实制高点、时间制高点,更要积极抢占道德制高点、情感制高点。突发灾难报道中,主流媒体必须加强对舆情的收集梳理、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通过连续报道和深度报道来回应社会关切,提升影响力。

    聚力创新性,是加强舆论引导的动力源泉。新媒体时代,新的传播媒介不断出现,新的报道形式层出不穷。航拍、数据新闻、3D动新闻、移动轻应用等新手段,有利于直观还原灾难过程、呈现救援工作进展。只有不断创新报道手段,加强媒体融合,形成全媒体多维度集束式报道,主流媒体才能更有效地引导舆论。

    责任编辑:冷  梅

权威发布 理性表达 立体呈现 有效引导
回击舆情杂音 创新电视表达
在重大灾难报道中提升媒体五大能力
把握都市报灾难报道的“时、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