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展示“阳台上的风景”

——宁波晚报《生态》版的实践与思考

顾华达 《 新闻战线 》(

    宁波晚报《生态》版定位为新闻性副刊,既是读者了解生态环境的一个窗口,也是读者观赏风景、贴近自然的“阳台”。创办四年来,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慢阅读的园地。

    都市类报纸的新闻性副刊不同于专业刊物,也不同于新闻版面。它需要以市民关注的问题为选题策划点,既反映生活、又普及知识,既有人文关怀,又有情景特色,富有“小清新”的趣味和可读性。

    突出可读性,提供软新闻

    2011年2月26日,宁波晚报《生态》版正式推出,该版面出版周期平均为每周一期。《生态》版突出生态报道的可读性,为读者提供慢阅读的软新闻。

    宁波晚报《生态》版在形式上,有别于其他新闻版的编排。坚持图文并茂、文字优美、多用图片的原则,一般安排在彩色版面刊登,以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具有新闻版面的标题、视觉版面的图片、专副刊版面的版式的“包装”特点。宁波晚报《生态》版报道内容构成如下表(1):

    《生态》版内容大致可分为“自然生态”“野生动物”“珍稀植物”“古树名木”“四季绿化”“环保科学”六大类。“自然生态”主要是对自然环境为主的原生态现象进行深度报道;“野生动物”主要报道宁波地区新发现或与当地相关的各种野生动物;新发现或罕见的植物瓜果等“珍稀植物”的主要报道对象;“古树名木”不仅报道古树名木本身,更注重挖掘它们背后的人文故事;“四季绿化”的报道内容既包括一年中不同时段的植树播绿、也包括市民对自身家居环境改善的行动,还有推广绿化理念的深层次意义;“环保科学”报道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人们为改善生态环境所作的种种努力、各种低碳环保的新生事物、科普知识以及民生服务都是其报道对象。

    从报道内容构成所占的比例来看,环保科学方面的占比第一,为25.00%;环境绿化方面的占比第二,为20.83%;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方面的报道占比并列第三,均为16.67%;自然生态方面的报道比例与动植物接近,为15%;古树名木方面的占比相对较少,为5.83%。客观上来分析,环保科学和环境绿化的很多内容都与民生息息相关,报道内容自然相对多些。根据调查,不少读者对野生动物、珍稀植物、自然生态的新闻比较喜爱,能引起大家的阅读兴趣,在每周选题策划时往往给予足够的重视,使这三类报道比例相近。古树名木类报道占比最少的原因有几个,一是古树名木的种类较少,二是有的报道与环保科学或自然生态类相交叉,且更多地偏向于后者,故未纳入古树名木报道的统计。

    常态机制保障选题线索

    4年来,为使《生态》版持之以恒地办下去,且常办常新,负责该版面的宁波晚报时政新闻部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选题策划机制和专家支撑机制。

    每周一次选题策划会。由跑生态线的记者为主提出两个以上选题设想,其他记者既可发表看法,也可提出自己的选题计划。集思广益,最终由部主任确定当期报道计划并报编前会核准。

    建立专家支撑机制。记者在采访工作中建立了一个生态专家网络,当地的植物学、动物学、农学、药学、园林学、生态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构成了宁波晚报的生态报道专家库,形成了专业技术支撑,使得生态报道更有权威性、科学性和知识性。有的专家如林海伦、邬坤乾、陈若霞、沈明、孙立军等还长期为宁波晚报提供有价值的生态新闻线索,为拓展报道选题起到了推动作用。

    “大生态”意识体现个性与特色

    《生态》版的选题与写作,要求突出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采写上还要求突出记者的体验性,既要写“生态”的事,也要写“生态”的人。

    选题广泛,树立“大生态”意识。宁波晚报生态报道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四季变换的自然景象、花草树木的种植绿化、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城市湿地的保护发展、生态达人的执着奉献、植物新品的权威发现、原生态的遗存利用等都纳入了宁波晚报的报道视野。

    独特视角,体现个性与特色。宁波晚报承担生态报道的主要记者已多次调换,但四年来,《生态》版始终坚持了独特的视角,从市民关注的热点切入,体现出鲜明的个性与特色。

    感性表达,要求记者尽量做到体验式报道。几年来,北到杭州湾口的原生态滩涂湿地,南到渔山列岛的海洋牧场;从东海之滨的海蚀崖,到森林深处的四窗岩,四明大地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宁波晚报生态报道记者的脚印,而这也是记者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生动写照。

    普及科学知识,通俗报道深奥的生态话题。由于生态报道的特殊性,除了花鸟鱼虫草,生态报道还涉及了许多新热点、新问题、新现象,宁波晚报努力做好科学知识普及,将听起来比较“硬”的选题尽量做得“软”些再“软”些,使得普通读者都能看懂。譬如宁波布点追踪空气中负离子、营造碳汇林、居民屋顶光伏发电、人工鱼礁、海上丹霞、潮间带生物、国际生物多样性等报道,除了新闻性外,也有较强的专业性、知识性,这就要求通俗化地进行采编,事实证明这些生态报道见报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与好评。

    丰富内容谋求最佳效果

    立足地方生态新闻,寻找身边生态保护方面的典型。比如介绍社会各界为保护甬城环境作出的努力,推荐具有原生态风味的乡村,讲解鲜为人知的本土生态景观或新发现的物种,批评不善待环境的行为,组织读者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

    紧密结合季节特征,唱好“四季歌”。抓住季节轮换,紧扣时令特点,围绕老百姓关心的生态话题,请教专家,实地探访,以记者亲身经历传递“第一手”的生态信息。

    挖掘宁波特色的生态保护现状。宁波晚报还注重做好环境保护方面的动态性报道,揭露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褒扬创造绿色生态的文明新风,为宁波的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舆论氛围。

    建立一个生态技术专家库和民间生态环保达人队伍,为生态报道提供技术和信息的支撑。对于媒体来说,任何一个专题性新闻,其报道的话题或选题总有“枯竭”的时候,宁波晚报《生态》版能坚持出版4年,从做新闻的角度来说实属不易,生态报道的选题能够长久不衰,晚报建立的一支生态专家队伍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生态报道尝试媒体融合,谋求传播效益最大化。生态报道的内容在报纸上刊登后,同时在宁波晚报网、宁波晚报微博、微信上整合转发转播,绝大多数生态报道在网上的阅读点击率和读者参与度都很高。2014年10月宁波晚报在微信平台上抽选10名粉丝到浙江天台山进行为期两天的免费生态旅游考察,在生态报道媒体融合上作了新探索。

    (作者单位:宁波晚报)

    责任编辑:郭潇颖

以虔诚之心 续写一纸辉煌
大型新闻直播导播与关键镜头设计
典型报道应多一些互联网思维
军事电视谈话节目与主持人
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社会新闻报道的实践
主流话语在媒体融合中强势回归
大数据时代的“第三方信源”
事件性新闻摄影中的细节
展示“阳台上的风景”